张学良评说长征一语道破天惊:只有毛泽东能做成这件事

云端想漫步 2024-12-12 14:47:53

两万五千里长征,改写中国历史,国民党大为震撼,蒋介石喃喃:朱毛如何做到对人民毫无骚扰,张学良更是如同遭电击,老年接受采访还在夸毛主席。

赞叹红军是打不败的,长征过后,已看清局势,为何感触这么深?

“震撼”

蒋介石也是被吓到了,以为红军无路而走了,谁曾想,长征之后,向死而生,打响了知名度,也留下了好名声,甚至助推了一把国民党的恶名。

所到之处,国民党军烧杀抢掠简直无恶不作,与之恰相反,红军严守纪律,空着肚子,啃树皮,也不动百姓一点,截然不同的作为,优劣一眼识别,蒋介石震惊,却也什么都没做,眼里只有权,殊不知,无民,何来权利?

胡宗南也吃过亏,1935年奉老蒋之命 去拦阻红军,人数占优势,还有嘉陵江之险帮忙,以为注定能成功,殊不知,稀里糊涂就被包围进了乌龙堡,两天痛击后,死伤500多人。

队伍被红军打的七零八落,胡宗南真后悔听了老蒋的话,见识到了红军的威力,直称老蒋让自己打红军,根本就是给自己判了无期徒刑。

印象最深刻的,还要属张学良。

蒋介石想对红军赶尽杀绝,自然不会将宝只压在胡宗南一人身上,张学良也领重任,要其率领东北军主力一路“追剿”,不是很成功。

屡遭红军重创,打的张学良心疼,多员大将折在红军手里,感慨:这红军,怎么还能这么强?

堪称趁虚而入,没想到的是,刚刚经历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疲惫,还能击败东北军,心服口服,也顺带剖析了下红军的壮举。

“我和毛泽东都是带兵的,长征,他可以,我不行”。

1935年是这样说,1991年也是如此,彼时的张学良正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访谈,再发感慨“毛泽东这个人啊,天生能领导,他有这个力量”。

并非俗人,接受采访的时候,张学良还说了些什么?

“宿命”

国民党的失败是必然的,原因在,国民党没有中心思想。

因利相聚总会有瓜分完的时候,没有吃不完的蛋糕,也没有贪不完的钱和权,主导的一切会是思想,会是感情,而共产党什么都有。

剖析完失败的原因,后续又谈起了毛主席的词,张学良也很感兴趣,心胸大的人,落笔也不会狭隘,从词就可看出,毛主席注定会成为人物,对于这样的人,张学良只有佩服。

要不然,也不会有西安事变。

民族意识的觉醒只占原因之一,本质上也有不同,长征之后,张学良就变了,他不觉得能打赢红军,既然打不赢,就没必要做无畏的牺牲,长征之后,东北军与红军再无大战。

觉察到形势的变化,毛主席找准机会,释放了多名被俘军官,民心再被拉向有利于红军的位置,东北军背井离乡,参战为了内斗,只是为了抗日以收复故土,既然有着共同的目标,走在一起只是早晚的事。

“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口号一喊出来,大部分东北将士就已经动摇了,绕不过张学良,设法通过高福源与其联系上。

为表对“少帅”的重视,派出谈判的人选,毛主席直接定成了李克农,谈判条件也是毛主席亲自拟定的,三个小时的谈判,已经基本达成了默契。

蒋介石的消极成了压垮张学良的最后一根稻草,被欺骗的感觉席卷全身,这边东北军在为了蒋介石卖命,背地里,老蒋却瞒着张学良去向日军谋和,张学良最终决定,谋求与共产党的妥协。

西安事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若非毛主席步步为营,恰当时候释放友好信号,张学良不一定能抓住时机,也不一定会做出西安事变这一选择。

除了毛主席,被佩服的名单里,也有周总理的一席之地。

结识周总理也是因为西安事变,张学良对周总理一见如故,他欣赏周总理为人处事的习惯,有什么就说什么,说的还都头头是道,对张学良而言很有益处。

周总理看事也确是透彻,西安事变后,明明蒋介石指名要让张学良相送,临了了又开始假惺惺,真顺坡下来,老蒋即便心有不甘却也只能认了这个哑巴亏,可惜,张学良犯了江湖义气,没跟共产党商量就去了。

一听就觉得不对劲,立即安排车子去机场,晚了一步,等周总理赶到,飞机已经起飞了,张学良如愿“负荆请罪”,可后续被软禁的几十年,大抵是没有预想到的。

不算是个完全的罪人,晚年时,邓颖超也曾给张学良写过一封亲笔信,劝其回家乡看看,是故人之妻,张学良回答的很认真:不是不想回,而是时机未到,身份敏感,真有点动静,大陆和台湾都会受到牵扯,动静太大,折腾一趟,没有必要。

临终也没能如愿,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病逝在美国夏威夷,亲人都在身边,离去时也算平静,这已经是很不错的结局了……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1-7:张学良说,我佩服的人里周恩来是第一个

观察者网:2024-12-7:西安事变前,毛泽东是怎么统战张学良的?

光明网:2016-9-9:民族复兴需要圆梦精神和长征精神的融合升华

新华社:2016-10-6:红军的对手——国民党人看长征

山西晚报:2014-10-8:张学良:我们的军队打不过共产党 因没有中心思想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