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母亲把无依无靠的姑姑母子俩接回我们家住,表弟是来报恩的

青青的子衿 2024-08-25 01:22:58

原创文章,全网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维权。本文为微小说,情节虚构,请理性阅读。

1977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进中国农村的田野。那时的日子虽然还不富裕,但人们心中都怀着对未来的希望。刘红英站在自家低矮的茅草屋前,目光穿过干裂的泥土地,望向远处的田野。她的丈夫刘建国已经去世两年了,留下她一个人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十四岁的刘晓明和十二岁的刘晓莉。

村里人对刘红英总是赞不绝口。“刘红英这人啊,真是苦命!”邻居李婶儿总是在村头这样感叹,“男人没了,她还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两个孩子也教得懂事。”

然而,这一天,刘红英却显得有些心事重重。她手里捏着一封信,信上的字迹有些模糊,但她一眼就认出了这是小姑子刘小芳的字。信上写着:“嫂子,我实在是撑不下去了,想回家……”

刘红英心里一沉。刘小芳的丈夫去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撒手人寰,留下她和年仅七岁的儿子张小宝。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刘小芳母子在那边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刘红英记得,刘建国临终前曾紧握着她的手,叮嘱她无论如何要照顾好小芳。这是她必须承担的责任。

那天晚上,刘红英把两个孩子叫到炕上,点燃了油灯。昏黄的灯光下,她斟酌着词句,终于开口:“晓明,晓莉,我跟你们商量个事儿,你们小姑姑最近日子不好过,我想把她和小宝接过来咱们家住。”

刘晓明的眉头紧皱起来,“妈,咱们家现在已经够挤了,再多两个人,怎么住啊?再说,粮食也不多,咱们咋吃啊?”

“就是啊,妈。”刘晓莉附和道,“你一直说家里要节省,他们来了,我们怎么办啊?”

刘红英心里清楚,孩子们说的都是事实。家里的日子已经够艰难,再加上这几年村里粮食产量也不好,家里的口粮确实不多。但她还是决定尽力劝说孩子们,“你们也知道,你爸临走前答应过要照顾你们小姑姑。现在她有难处,咱们不能见死不救。你们放心,咱们家虽然不富裕,但多一口人,多一份力,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可是……”刘晓明还想再说什么,却被刘红英打断了,“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粮食的事我会想办法,再说了,你们小姑姑也不是那种坐吃山空的人。她来了,会帮我一起做事的。”

孩子们虽然不再说话,但显然心里仍有些不情愿。刘红英看在眼里,心中叹了口气,她知道,这件事并不容易,但这是她必须做出的决定。

几天后,刘红英用自家的破旧推车,亲自去隔壁村把刘小芳母子接了过来。刘小芳瘦弱的身影一出现,刘红英的心就一紧。她发现,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小姑子,如今竟然憔悴成了这样。张小宝乖乖地站在母亲身旁,眼神中透露出与年纪不相符的成熟和忧虑。

回到家,刘红英立刻忙活起来,准备了简单的饭菜。“小芳,别拘束,咱们都是一家人。”她说着,把碗筷递给刘小芳。

刘小芳感激地看了刘红英一眼,低声说:“嫂子,真是给你添麻烦了。我和小宝以后一定好好帮你干活,不会拖累你们的。”

刘晓明在一旁默默吃着饭,偶尔抬头看看坐在对面的张小宝,心里却盘算着:这个表弟,会不会成为家里的累赘?而刘晓莉则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大人的神色,心里满是疑问和担忧。

饭桌上的气氛虽然有些拘谨,但刘红英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家会逐渐恢复平静。然而,她并未意识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刘小芳母子在刘红英家的生活渐渐步入了正轨。张小宝虽然年幼,却表现出了超乎年纪的成熟。他每天清早就帮着刘红英喂鸡、挑水,甚至有时候还跟着去田里帮忙。刘红英看在眼里,心里对这个侄子越来越喜欢,常常夸奖他聪明懂事。

“小宝,你真是个好孩子,”刘红英常常在晚饭后对刘小芳说,“要是建国还在世,看到你们这么懂事,一定会很高兴。”

刘小芳感激地笑笑,心里既感动又愧疚。然而,这样的和谐并没有持续太久。刘晓明对张小宝的敌意越来越明显。每当看到母亲夸奖张小宝的时候,刘晓明总是心里不舒服,觉得母亲更关心这个“外来人”多过自己。

一天傍晚,刘红英让刘晓明去喂猪,却发现他不情愿地应付了事。张小宝看见后,主动接过活儿,把猪圈打扫得干干净净。刘红英见状,忍不住又夸了张小宝几句,这让刘晓明更加不满。

“妈,你到底是谁的妈啊?”刘晓明忍不住嘟囔道,“他这么能干,你就把他当儿子好了。”

刘红英听了,脸色微变,但还是耐心地解释:“晓明,小宝是你表弟,咱们都是一家人,你该学着大度点儿。”

刘晓明冷冷地看了张小宝一眼,转身走开了。张小宝低下头,默默收拾着手里的活儿,什么也没说。但这种冷漠和敌意在家里逐渐发酵,原本热闹的家庭开始变得有些沉闷。

几天后,正逢周末,刘红英决定做顿好饭,让全家人一起吃顿团圆饭。桌子上摆满了家里能拿出的最好菜肴,刘红英希望通过这顿饭,让家里的气氛轻松一些。然而,事情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顺利。

饭桌上,刘红英和刘小芳聊起了地里的农活,刘晓明却一直闷闷不乐,时不时瞟向对面的张小宝。突然,刘晓明放下筷子,语气生硬地说道:“妈,你看看小宝和我,到底谁是你儿子?你心里是不是只有他们娘俩?”

刘红英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难看起来,“晓明,你说什么呢?小宝是你表弟,他帮忙干活,你倒是说说你干了什么?”

“我不干,你不是有个更好的儿子了吗?”刘晓明话语里带着明显的怨气,“既然你这么喜欢他们,让他们住吧,我看我才是多余的。”

刘红英被他的话气得发抖,张小宝和刘小芳也都愣住了。刘小芳连忙说:“晓明,别这么说,咱们不就是一家人嘛,我知道我和小宝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

“添麻烦?是的!你们根本不该来!”刘晓明猛地站起来,打断了刘小芳的话,“你们回去吧,我们家不欢迎你们!”

话音未落,屋里的气氛变得无比紧张。刘红英心里一阵绞痛,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不知道该怎么在儿子和小姑子之间做出选择,这让她感到无比痛苦和为难。

与此同时,村里也开始有了闲言碎语。有人说刘小芳是“拖累”,带着孩子来投奔嫂子,只是为了吃白饭。这些话传到了刘小芳耳中,让她心里更加不安。她开始动摇,觉得自己和孩子是不是不该在这里多待。

几天后,村里组织了一次集体劳动,刘红英一家和村民们一起去地里干活。刘晓明和张小宝被分到同一组,但两人一直不说话,各自埋头干活。突然,一辆破旧的拖拉机失控滑向了刘晓明。张小宝眼疾手快,冲过去把刘晓明推开,自己却被拖拉机的车轮擦伤了腿。

刘晓明愣在原地,看着张小宝因为保护自己而受伤,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刘红英得知后,急忙跑过来抱住受伤的张小宝,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小宝,你怎么这么傻啊……”

看到母亲为了张小宝哭得那么伤心,刘晓明心中一阵酸楚。他终于意识到,母亲对张小宝的关心并不是偏心,而是真心的疼爱。他的态度开始逐渐软化,而刘小芳也决定为了家人付出更多努力,不再让他们为难。

张小宝的腿伤好得很快,但这次意外让刘晓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态度。他坐在张小宝的床边,看着表弟,心里满是愧疚。刘红英端着一碗热汤走进屋子,看到刘晓明低着头,似乎在犹豫什么。

“小宝,你这次为了我受伤,我……”刘晓明声音有些哽咽,“对不起,我以前不该那样对你。”

张小宝抬起头,看着刘晓明,微微一笑,“没事儿,咱们是兄弟嘛,以后我们一起照顾妈妈。”

刘晓明听到这话,心里暖了起来,他伸出手,张小宝也伸出手,两人紧紧地握在了一起。那一刻,过去的误解和隔阂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刘红英在一旁看着,眼里满是欣慰的泪水。

从那天起,刘晓明对张小宝的态度变得截然不同。他开始主动帮张小宝分担一些家务活,也不再对刘小芳心存敌意。每当村里人再提起刘小芳是“拖累”的时候,刘晓明总是站出来为小姑姑辩护。

“我妈说得对,咱们都是一家人,小姑和小宝对咱家有恩,不是拖累。”他坚定地说道。

刘红英也在村里更加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她不再隐忍,而是主动和村民们交流,让他们明白刘小芳和张小宝对这个家庭的贡献。村里人渐渐改变了看法,开始对刘小芳母子投以尊重的目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小芳也不再依赖刘红英的帮助。她在村里的集市上找到了一个小摊位,开始卖一些自己手工制作的小饰品。虽然赚得不多,但她每天都很努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减轻嫂子的负担。

“嫂子,我现在也能挣点钱了,以后不再让你们为难。”刘小芳在一次吃晚饭时说道,眼里满是感激和坚定。

“好,小芳,你能这么想,我心里也踏实了。咱们一起过日子,不分你我。”刘红英笑着回应。

张小宝和刘晓明也越来越亲密,他们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真正像亲兄弟一样互相扶持。家里的氛围变得越来越温馨,刘红英看着孩子们的变化,心中充满了希望。

多年后,张小宝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这对刘红英一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喜讯。送别张小宝的那天,刘红英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刘晓明则拍着表弟的肩膀,笑着说:“小宝,好好读书,等你回来,咱们一起建设这个家。”

时光飞逝,几年后,张小宝学成归来。他已经不再是那个瘦小的孩子,而是一个自信而成熟的青年。他为刘红英和母亲刘小芳买了一套新房,把她们接到城里安顿好。

“嫂子,这些年多亏了你和大哥的照顾,我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张小宝站在新房前,对刘红英和刘晓明深深鞠了一躬。

“傻孩子,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刘红英眼含泪水,笑着说道。

而刘晓明则握着张小宝的手,满脸欣慰,“小宝,咱们家以后更要一起努力,再好好过日子。”

在这个温馨的新家里,他们一起畅想着未来,一起憧憬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刘红英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感到无比满足。她不禁想问,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家重新变得如此温暖,是亲情的力量,还是那份无言的默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