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坐稳太子之位的李承乾,为什么还要谋反,逼迫李世民让位

翔宇谈史 2024-12-27 13:26:27

在封建社会,太子既是登顶权力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危机四伏的角色之一。

历史上能够坐稳太子之位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唐朝,太子更加危险。

前有李建成命丧玄武门,后有章怀太子谋逆自杀,而与他们同样是太子的李承乾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个8岁被确立为太子,上至李世民,下至满朝文武都十分认可的储君,太子之位可谓十分稳固。

可任谁都没有想到,他在23岁时竟图谋造反,最终事情败露被流放。

难道他的造反真的只是为了提前登基,逼李世民让位吗?

事情,或许要从李承乾出生开始讲起。

619年,李渊刚刚登基不久就迎来了一个孙子,那就是在承乾殿落地的李承乾。

李承乾的到来既使李世民欢欣鼓舞,同时,也让李渊十分关注这个孙子。

作为李世民的嫡长子,或许是因为李世民的地位与贡献,李渊给予了他极高的重视,在他只有3岁的时候册封为恒山王。

这一点就连李建成这个太子都拍马也赶不上,他的几个儿子很晚才受封称王。

李渊对李承乾的爱或许并不真,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毕竟,此时的唐朝虽然已经建立,但国家还没有统一,必须仰仗李世民征战四方,统一全国。

因此,李承乾的地位与重要性也就水涨船高,越来越紧要。

当然,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关系没有破裂之前,祖孙三代人的关系尚算融洽。

可随着李世民在虎牢关以3000部属,击败窦建德十几万大军之后,这种融洽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天策上将以及封无可封的功劳,使得唐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严重的变化。

在这场亲爹与大爷的争斗之间,李承乾作为一个孩子还不懂缘由,但这场斗争的结果却直接影响了李承乾的未来。

626年,影响唐朝格局,乃至引动中国历史发展的玄武门之变发生。

李建成的覆灭、李渊的退位,自然意味着李世民的成功,政变不仅给李世民带来了实惠,也让李承乾登上了太子之位。

只是,此时李承乾只有7岁,他还不明白太子意味着什么,但却在李世民的安排之下,承担起了太子的职责与未来。

这种职责与未来的安排,最鲜明的体现就是李世民为他挑选的老师,各种名人大家纷纷被李世民请进宫中,为李承乾教授课程。

本是无忧无虑、自在享受的年纪,却被李世民安上了沉重的负担与枷锁。

等到李承乾12岁时,李世民又为他增加了一项课程内容,那便是听讼,亲身体验皇帝以及各级官员治理国家。

基于以上几点,可以总结出李世民对李承乾的重视,更是在他的身上寄予厚望。因此,难免会是幼小的肩膀上施加沉重的负担。

这种期望与培养,在李承乾14岁时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这一年,李世民外出考察,决定由14岁的李承乾监国。

在李世民对待李承乾的态度当中,除了严格与看重以外,李世民对于李承乾的爱也是人尽皆知的。

一向不信佛的李世民,为了给李承乾治病,竟然请道士、天竺高僧进宫做法祈福。

在李世民严格而又精心的培养之下,李承乾的确成长起来,并且,符合李世民和满朝文武的口味。

唐朝交给这样一位储君,任谁都可以放心。

可是,众人在考虑自己的需求时,却忽略了李承乾内心的承受极限。

这种沉重的精神枷锁,让一个孩子难以适应,必定适得其反,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李承乾18岁时,他的母亲长孙皇后病亡,母亲的死对李承乾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不仅仅是因为他失去了至亲,更因为在他与李世民之间失去了一个调和剂。

长孙皇后的贤明是有目共睹的,她不仅调和了李世民与君臣之间的矛盾,更是李世民与儿子们关系的缓冲带。

长孙皇后活着的时候,李世民虽然对李承乾严格要求,但长孙皇后可以劝诫李世民适可而至,同时,也能缓解李承乾身上的压力。

但随着长孙皇后的去世,李世民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变化。

暴躁易怒和不愿沟通,成了他与李承乾之间的最大问题,这种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刻。

20岁的李承乾,便要承受老师们的监管和父亲的责骂,特别是李世民有一次对于李泰大加赞赏,使得李承乾的内心产生了涟漪。

他本能的以为李世民会废了他,为了躲避这一天,他学习了父亲当年的玄武门之变,准备先下手为强。

可事情还没等实施,就因为其他皇子造反而将李承乾牵扯了出来。

面对这种想造反,而又没有实施的尴尬境地,李世民也不得不公事公办,将李承乾废为庶人。

李承乾或许是一个合格的太子,但却无法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储君,原因可以归结到李世民的教育之上。

他的谋反,或许也并不是为了皇位。

0 阅读:30
评论列表
  • 2025-01-03 17:19

    因为李承乾不像汉人,更像胡人,而且崇拜胡人文化,如果他做皇帝,就不是胡被汉化,而是汉被胡化,就像大清,其实是被汉化了,因为康熙就是太崇拜汉族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