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前,一支六盘水市旅游资源考察队来到了盘县珠东乡(今盘州市竹海镇)山区的一座孤山前,他们被山间一处高近百米的巨洞深深震撼。考察队里时任六盘水市文化局副局长的斯信强曾在北京周口店参加过古生物、古人类学研究培训班,他惊讶于大洞内除了动物化石,还有似乎带着加工痕迹的石器!
盘县大洞远景。
于是,机缘巧合之下,1991年,出土于这座“盘县大洞”的石器来到了千里之外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学家黄慰文的案头。1992年起,由古脊椎所黄慰文领队,袁振新,侯亚梅参与的调查队,与六盘水市文管所等机构联合对盘县大洞进行了考察与发掘。
此后8年,北京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乃至美国、加拿大、希腊的考古学人齐聚于此,盘县大洞里近30万年悠远的古人类文化堆积,在世人面前闪亮登场。时至今日,考古学人们还在进行着盘县大洞的第七次考古发掘。
盘县大洞第七次考古挖掘现场。
这座在全世界范围史前洞穴遗址范围内文化遗存首屈一指的巨洞,于1993入选了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成为首次入选十大新发现的贵州考古成果。且让我们前往贵州的史前文化重镇六盘水,探访这座大得惊人的宝藏洞窟,欣赏贵州近30万年波澜壮阔的文化史诗的开篇之作!
30万年前的史前大“别墅”,到底有多大?
位处六盘水最南端的盘州市,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众多岩洞成为远古时代人类先民们的居所。仅史前文化遗址就多达34处,盘县大洞正是其中翘楚。
远眺盘州,周围喀斯特地貌非常突出。 摄影/张从文
盘县大洞面朝东方,坐落于约30米高的半山腰上,如今从数百米外的公路上远望也清晰可见,原始人自然不会放过这处尤为显眼的天然庇护所。
想象一下,穿越回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你正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醒来。天然洞穴足以遮风挡雨,前方坝子开阔,洞内地下暗河带来石器时代“自来水”,周围动植物资源丰富,还有什么比这更理想的天然“宅基地”吗?
盘县大洞遗址平面图及其在贵州的位置。制图/鱼一条
但与临近山头的邻居不同,住在盘县大洞的你有理由感到由衷的骄傲:因为这里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在刚进洞口最为宽敞的大厅,面积足足有两个白宫那么大,洞内又可以被细分为5条不同的洞道,总长1660米,要想从洞口走到最深处,起码要两三个小时,内外高差更是达到98米,塞得下一座20多层高的居民楼!在其他人还住在“老破小”中的时候,这里的古代人类就早早住上了“大别墅”。
从古到今,这座大洞从不缺乏“人气”,甚至曾经盖起过一座寺庙。据当地地方志记载,清嘉庆二年(1797)起,每逢兵荒马乱,盘县的老百姓就会跑到洞里来,用石头把洞门封上,再放水把洞外灌成一片汪洋。往来的兵马看到这么一大片水,根本想不到后面竟然还别有一番洞天。
盘县大洞内部非常巨大。
从1992年至2000年,各路考古人员在刚进洞口的大厅区域先后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总共发现了4枚人牙化石、43种哺乳动物化石、上万件烧骨、3000多件石制品。
人类的牙齿,无疑是考古发现中最为重要的文物。经鉴定,这4枚人牙化石处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阶段,这也为西南地区古人类迁徙补上了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这些古代人类舌尖上的动物、如今的化石,不仅涉及到鹿、水牛、野猪、各种灵长类与小型啮齿类动物,甚至还出现了剑齿象、犀牛这般庞然大物,是当时生活环境优越的最佳写照。那多达上万件的烧骨,都有可能是他们“一天三顿小烧烤”留下的遗物。有部分犀牛牙还被盘县大洞的古人类取用做成了骨质工具。甚至他们在捕猎时可能已经学会了按需筛选的技能,缺啥找啥、现点现杀。
盘县大洞出土的剑齿象化石。
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们还用铀系法、光释光法、电子自旋共振法测量了洞中化石和洞穴沉积物的年代。根据多组测年结果综合所得,盘县大洞遗址的人类活动历史可以追溯到至今30万年前,成为了我国西南地区年代确定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洞穴遗址。
盘县大洞的岩壁沉积丰厚。
然而,纵使已经发现了如此丰富的文物、甚至向下挖掘已经达到了6米的深度,考古人员却始终没能发现土层以下的基岩。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他们只能猜测也许在更深处还有更丰富、年代更早的堆积层——盘县大洞人类活动的历史或许还远不止30万年!如今随着技术条件的进步,考古工作者们正开展着新一轮的发掘和清理。
2001年3月于美国夏威夷大学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盘县大洞登上国际舞台,成为“全球视野中的亚洲与中更新世”代表性遗址。这次研讨会不光讨论了盘县大洞和大洞内古人类悠久的历史,还着重关注了盘县大洞颇具特点的石器打制方式。
盘县大洞,考古发掘现场细节。
这里出土的几千件石器各有特点,但其中相当一部分的石核在考古工作者们的眼里辨识度相当高——它们与勒瓦娄哇(Levallois)石核有一定类似之处。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从欧洲勒瓦娄哇文化中发展而来的一种打制石器方式,后来被普遍发现于40万年前至4万年前的欧洲、非洲和西亚地区。
起初西方考古学家认定,这种石器打制技术不会在东方出现。但之后考古学家们在中亚,在中国的黑龙江、山西、内蒙古、新疆多地都发现了同类型的石核。盘县大洞以及同在黔西北地区的黔西观音洞中发现的这种带有勒瓦娄哇技术特征的石制品,为我们探讨东亚大陆与西方的人群文化交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这种技术是否历经近10万年的传播,抵达了云贵高原的山洞中,并和当地的史前文化融为一体?有考古学家根据相关材料推测出了一条东西方双向交流的史前“石器之路”。这样涉及全球范围的工艺交流,盘县大洞正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站。
盘县大洞遗址典型出土文物。 制图/鱼一条
但六盘水的史前文化价值还远远不仅于此,纵看贵州高原西部,六盘水与周边猫猫洞、观音洞等史前文化遗存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水城硝灰洞中先民们采用的多种打片和加工方式,正成为贵州史前文化“先进生产力”的缩影。
石器时代也要“工业化”!
史前南方人的“瑞士军刀”长什么样?
位于贵州省西部的六盘水,凭借独有的凉爽气候获得了“中国凉都”美誉。六盘水的宜居可不是近几年炒出来的,目前这里已经探明了97处史前洞穴遗址,早在30万年前,已有“贵州人”在这里“安居乐业”了。
譬如,仅在六枝特区一个面积不足60平方千米的木岗镇,就分布了近20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尽管六盘水的大部分史前文化遗址还未曾被系统发掘,但如此密集的分布范围,足以证明六盘水是一座各时代遗址分布全面、拥有丰富史前文化考古资源的“潜力型”城市。
六盘水史前文化遗址分布。制图/韩守青、鱼一条
除了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盘县大洞之外,考古人员还于20世纪70年代在硝灰洞遗址首次发现了一种在国内颇为独特的石器制作技术:锐棱砸击法。
目前全国范围共发现45座采用锐棱砸击法的遗址中,贵州独占7座,在西南地区独树一帜。水城硝灰洞中的砸击法更是目前极为少有的旧石器中期遗存,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发源地。由此六盘水成为了史前遗迹的重要节点,串联起了我国西南、华南和中原地区的旧石器文化体系。这种打制石器工业非常独特——等一下,这些石器时代的原始人,难道就已经迈入工业化阶段了吗?
旧石器时代常见打击石器制作方法。制图/鱼一条
所以在介绍观音洞工业体系之前,我们先要和大家解释一下石器工业里的“工业”(industry),在考古学里,它特指一系列特征相同或相近的石器制作方式,往往以特征最显著或最先发现的遗址名称命名。很明显,水城硝灰洞遗址以“锐棱砸击法”为主要特色的石器工业颇有自己的特征,和欧洲大陆的旧石器面貌完全不同。
这种打制方式可以满足当时的各种生产要求,无论是早期农业收割,还是处理渔猎收获,砸出的锋利石刀就如同现代的瑞士军刀一般,完美适配各种需求。尤其是在广大的珠江流域,有众多史前文化遗址采用了几乎相同的的石器工业,而随着这种技术的日趋成熟,到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贵州猫猫洞遗址,锐棱砸击法基本达到了巅峰水平。
黔西北典型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器。制图/鱼一条
从1973年发现的水城硝灰洞算起,六盘水已经见证了我国旧石器考古事业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变迁。而在如今正在开始新一轮考古发掘的盘县大洞中,也已经留下了四代考古人的足迹。
以盘县大洞、水城硝灰洞为代表的六盘水史前文化,兼容并包地吸纳着来自我国南方地区、甚至可能有来自遥远的非洲、欧洲的石器制造技术,发展出引领着贵州史前时期最为先进的石器“工业”。多姿多彩的六盘水,像一个时空胶囊一样,将旧石器时期先民的成就传递到我们面前,等待考古工作者们一点一点地揭开面纱。
眺望盘县大洞, 还有很多史前文化宝藏值得探索。
2024年地道风物推出
“多彩贵州:人文山水·时光峰峦”贵州文化专题!
本系列第二组文章,主题为史前文化
包括二篇图文:
本期图文头条——
《探源中国南方古人类历史第一站,
为什么是这个山地大省?》
带你领略贵州30万年文化史诗如何开篇
本期图文二条——
《今日的“中国凉都”,
也是30万年前古人类的后花园!》
带你感受六盘水悠远的史前文化
文丨赵志海、赵逃飞
文字编辑|后果
图片编辑 | =G
地图编辑 | 胡博
设计|鱼一条,九阳
首图|陈中
封图 | 陈中
未署名图片来源 | 陈中
审稿专家
张兴龙
贵州省文物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胡越
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特聘副研究员
主要采访专家
侯亚梅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首届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
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史前与原史科学会副主席(2012-2018)
斯信强
贵州省六盘水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六盘水盘县大洞工作站原站长
主要参考资料:
《六盘水市志·文化志》
《六盘水市志·地理志》
《盘县大洞:贵州旧石器初期遗址综合研究》
《夜郎寻根:六盘水市史前至夜郎时期考古调查新发现》
盘县大洞发掘简报
锐棱砸击技术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