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38年的王守义,把“十三香”卖到全国,现在咋不“香”了?2

鬼谷子思维 2024-03-04 20:54:10

一包只赚8分钱的“十三香”,做到了年入20亿!创始人王守义老先生在临终之际给后人留下了“三不”,然而子孙却将忠告抛之脑后。

01

王守义“十三香”的配方最早出自王守义的祖人之手,他的祖人当时在河南为官,并且经营了一家药铺,当时药铺里研制出了一种调味料,在京城十分有名。

后来这种调味料又进入到宫中,成为了御膳专用,普通人家根本接触不到。

随着清朝走向末路,配方被王守义的祖父带出了宫,但也并没有马上传播开来,直到1959年大饥荒爆发,王守义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才想到用秘方换钱。

王守义在原来配方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调味料,“十三香”的雏形开始呈现出来。

起初的时候王守义挑着扁担沿街叫卖,他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在卖出的每一包十三香上都印上了自家的标志。

就这样王守义靠着十三香解决一家人的生活问题,他也就放下了生意。

直到1984年,在家人的劝说下,已经60岁的王守义又重操旧业,用100元钱作为启动资金,重新做起了十三香。

02

王守义兢兢业业地制作十三香,让普通人家买到味美价廉的调料,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的儿子王银良也辞掉了工作与父亲一起经营“十三香”的生意,到了1987年王守义注册了“十三香”品牌。

王守义建立了兴隆堂调味厂,渐渐地小作坊越来越大,直到发展成了工厂的规模。

至1998年,王守义十三香已经成为了全国调味品的佼佼者,它的注册资金达到了8000万,年销售额更是达到了4亿元。

不过如此高的销售额却是靠着每包只有8分的利卖出来的,王守义一直本着薄利多销的理念在经营。

到了2003年,销售额更是达到了5亿元。

而王守义也在这一年离世了,在王守义弥留之际,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三不”规矩,即“不上市,不玩资本运作,也不能涉足房地产”。

但是在王守义去世之后没多久,他的这个规矩就被打破了。

03

打破规矩之人就是王守义的孙子王太白,这位曾留学英国的“接班人”,在英国留学期间就在当地买下了一些房产,他想证明自己的眼光。

但没想到事与愿违,金融危机导致英国的房地产暴跌,他的投资也就打了水漂。

这位公子爷还不吸取教训,把创业基金也砸了进去,同样是血本无归。

回到国内之后,王太白开始了“创业”,而他的这一波操作虽然都没有成功,但激起了王家后人的“创业”之心。他们把王守义定的规矩早就抛之脑后。

先后涉及了金融、食品、造纸业、服装业等,但都是以失败收场。

2008年,与王银良将目光投向了当时非常火爆的澳门豆捞火锅,他认为他们是做调味料出身,这方面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说干就干,不到一年的时候,王银良就将第一家火锅店在郑州开了起来,并且扬言一年之内要在全国连开500家分店。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第一家店在几个月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最终不得以关店告终。

而在十三香忙着开辟新领域的同时,国内的其他调味料却迎来了它们的春天,王银良在尝试了一次次失败之后,他们的祖业却被冲到了市场的边缘上。

04

王银良想起了父亲的临终规矩,为了挽回市场,他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先是从硬件设施上进行改造,比如说盖了新的生产大楼,引进了更先进的生产设备。

同时在人员管理上他也开始“大义灭亲”,“清理”了一些家族成员,选取了更顶尖、专业的人才,王银良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守业”上。

而在质量上,十三香确实做到了严格把控,比如说选料上,辣椒只能是海南的,花椒只能是四川的等。

随着王银良的这些操作,2020年时,十三香创造出了20亿的营收,这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局面了。

只是十三香要想继续“香”下去,他们的路还很长,很长。

“不吃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如果当初王家人谨记王守义老先生立下的规矩,他们面临的局面会不会好些呢?

有句话说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本着初心做事,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你们觉得呢?

1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