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摧毁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但经济受国家控制的苏联相对不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有几个因素促成了这种弹性:
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在约瑟夫·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允许政府在不依赖市场力量的情况下引导资源和投资。这使得政府能够在全球经济崩溃的情况下保持对生产和分配的控制。
苏联在这一时期的金融体系相对较为简单,金融市场不像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复杂。这意味着苏联在金融方面的脆弱性较小,不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动荡的直接冲击。
进口替代和自给自足:苏联政府实施了减少对进口依赖并增加国内生产的政策,特别是在农业和制造业等重要行业。该战略旨在实现自给自足并尽量减少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
重点发展重工业:1928年启动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如钢铁和机械生产。这种对重工业的重视虽然在短期内造成了重大困难,但从长远来看为苏联的工业能力奠定了基础。
对全球市场的暴露有限:由于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紧张局势,苏联与全球市场的隔离降低了其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的脆弱性。该国的贸易主要集中在苏联集团内部,减轻了西方经济衰退的影响。
重视国内消费:苏联政府在鼓励重工业的同时,也重视增加国内消费来刺激经济。对内需的关注有助于减少对外贸的依赖,并缓冲该国免受全球经济冲击的影响。
由于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人经济危机的同时,苏联非但可以独善其身,而且在其国内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基础上,苏联还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大量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开创了非经济危机国家利用危机以提速发展的“特殊应对模式”。其主要举措有:
一是取消租让企业,大力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租让制是列宁时期为解决经济困难,尤其是资金和技术力量都十分缺乏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权宜之计。而随着苏联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租让制也逐渐失去了其引进外来经济力量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上,苏联主要是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立自己独立的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以期在经济实力上赶超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发展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在选择外资企业进人的标准及方向指导上,逐渐向接受技术援助倾斜。在这一时期,一方面,西方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迫于严重的经济危机,都愿意或者竞相向苏联提供技术援助以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苏联国内经济的发展不仅急需这些技术,而且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财力和技术力量,完全能够消化这些技术援助。因此,这一策略的实施,对于苏联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改造,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水平,以及对其国内科学技术队伍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是在机器设备的引进上,逐步重视直接购买和翻版复制的形式。在西方经济危机期间,苏联通过外贸手段,直接从西方市场上购买了大量的机器设备,一跃而成为世界市场上西方技术和机器设备的最大买主。据统计,1929年,仅美国向苏联出售机器设备的商号就有1000多家。1931年,苏联所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其出口总量的50%。1929-1930年,苏联购买英国的机器设备,约占英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70%,而到1932年则升至90%。另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则更是高达50%。值得指出的是,苏联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时还十分注意利用在经济危机期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多方索取各种设备的报价,以便在谈判中占据主动,尽量择优、从贱购买。
三是在人才引进上,苏联更加重视对于外国技术专家的招聘和技术知识的引进。尽管当时苏联国内已经有了自己的科学技术队伍和技术人才,但与更加迅速地发展经济的长远需要相比,仍显薄弱。为此,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严重之机,利用经济大危机中西方技术人员大量过剩的机会,以较为有利的条件招聘西方专家和技术人员到苏联工作,同时也派出大批人员、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管理或领导干部,到国外去学习先进的技术知识。在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苏联招聘外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人数急剧上升。1928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有379人,技术人员505人。到1932年,前者增加到1910人,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后者则增加到10655人,与1928年同比增加了20多倍。
朝鲜除了粮食危机,连金融都没有怎么危机?
苏联肯定没事啊,乌克兰饿死那么多人关苏联什么事儿?
单机游戏,是不会因为断网而玩不下去的。
这一切都是为了解体做的准备……!
没有那场经济危机苏联没那么快发展起来的。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现象,苏联是社会主义
因为苏联没有经济何来危机!
乌克兰大饥荒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