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热点|24年1月最新作文素材

秋蝶高考 2024-02-28 18:32:34
一、话题人物

01、“早餐奶奶”去世,总有一些名字不该被遗忘

王端端

12月18日,90岁的“早餐奶奶”毛师花与世长辞。这位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黄坛口乡摆早餐摊的老人,坚持5角钱早餐,27年如一日。在黄坛口乡长大的孩子,大多吃过她亲手制作的早餐,都亲切地唤她为“早餐奶奶”。“早餐奶奶”去世的消息一经发布,引发无数网友的感动与怀念。

近几年物价飞涨,毛师花老人却始终没有涨价,反而在用自己的养老金补贴早餐摊的亏损。对此,她解释道:“很多人说我傻,我不傻,只是不靠这个生活。这些孩子家在山区,他们父母不好赚钱,我想让他们吃饱点,所以不涨价。”毛师花老人的行为不仅感动了无数人,也影响着越来多的人加入公益事业。老人的家人和亲友正筹备建立一个慈善基金会,以她的名字命名,让“早餐奶奶”的大爱得以继承和发扬。

“早餐奶奶”有着无私的道德境界。当今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流行,许多人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将人与社会的关系物质化,只是把社会当作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一个人如果奉行着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止步于自私自利的功利境界,那么即使拥有出色的个人能力,成为所谓的社会精英,却也只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之相反,毛师花老人将爱心传递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诠释了善良和无私的意义。一杯豆浆,一个蛋饼,她尽己所能地让孩子们吃饱、吃好。“我要做下去,做到九十岁,做到不能做为止!”毛师花老人已然践行了这一承诺。正是这样的无私品质,构建起社会的温暖底色。

“早餐奶奶”有着朴素的家国情怀。在生前的采访中,毛师花老人告诉记者:“我想让他们吃饱点吃好点,那些学生会建设国家。”毛师花老人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新鲜可口的早餐,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成长,为国家未来的发展筑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善举,更展现出普通人的家国情怀,而这正是一个社会中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数九寒冬,“早餐奶奶”的身形已经远去,但她带来的温暖仍在绵延。从蹬三轮为三百多个孩子铺就求学之路的白方礼,到用退休金补贴卖5角钱早餐的毛师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本色,用信仰与坚持照亮了世界的一角,让我们看到和相信人性的光辉。他们的事迹或许没有多么惊心动魄,却如涓涓细流般,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的一生有两次死亡,一次是停止呼吸,一次是被人遗忘。媒体承担着构建社会资讯框架的责任,应当帮助受众唤醒与加固一些不应被遗忘的记忆。当媒体一遍一遍地提起这些“感动中国”的“小人物”时,既是为了让他们的名字被永远铭记,也是为了这份感动一直流传下去。总有一些名字不该被遗忘,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向“早餐奶奶”毛师花致敬!

02、为江西母校捐款100万元的新疆小伙,“亚克西”!

近日,“新疆小伙卖一个烤馕赚1块钱,为母校捐了100万元”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小伙名叫米拉迪力,将这笔钱在母校江西科技学院设立“石榴籽民族团结奖学金”,用来奖励为民族团结事业作出贡献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弟学妹。网友纷纷表示,在青春岁月用不懈奋斗成就一番事业,还不忘回馈母校,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是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

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米拉迪力愿意拿出好不容易辛苦攒下的财富为母校设立奖学金,而不是将其用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原来,这与米拉迪力在母校的经历密不可分。一边读书、一边创业的他,靠着身上仅有的5000元,开始卖红枣、羊肉串、烤馕,尝到创业甜头后,他就和伙伴们从新疆带来很多特产,临近过年,却面临卖不完的困境。这时,母校的老师主动帮他推销卖货。最为关键的是,2019年,米拉迪力想大干一场,就和伙伴们拿出所有资金囤货,但突然遭遇疫情,导致货物全部发霉,在社会各界和母校的帮助下,米拉迪力获得了免租金商铺,享受到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

特别是前段时间,米拉迪力店里一名员工的孩子患了重病,不少母校领导和老师默默关注并捐款,让米拉迪力很受触动,坚定了“要为母校做点什么”的决心,就有了在母校设立奖学金的行动。对此,米拉迪力感慨万千:“没有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帮助,我也不会有现在的成绩。”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次“双向奔赴”的大爱之举,让人感动。

据了解,米拉迪力至今已创业10年,靠着日积月累存下了100万元人民币,足见其创业过程之用功。在艰苦创业小有成就后,米拉迪力想得更多的还是“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不可否认,这笔钱对于一个创业青年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原本可以用来促进自己的事业快速发展,米拉迪力却拿出来无私捐给母校,帮助学弟学妹们更好地完成学业。毋庸置疑,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人间大爱”,值得珍惜和弘扬。

虽然每卖出一个烤馕只能赚1块钱,但米拉迪力脚踏实地、诚信经营,如今已是一家电商公司和两家新疆特色餐饮店的老板,这验证了“天道酬勤”的道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个奖学金的持续、高效运行,会有越来越多的学子得到帮助,他们也会像石榴籽一样团结一致、尽己所能传递爱心,为社会增光添彩。进一步讲,美好的事物和扎实的业绩都是靠长年累月奋斗出来的,而奋斗者总是引人见贤思齐,朝着目标勇往直前。米拉迪力的奋斗经历从侧面也激励着广大青年,只要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不懈拼搏,就终将有事业成功的一天。

03、渐冻症女警长29年改造1900多名罪犯

今年54岁的吴秋瑾,是安徽省女子监狱三级高级警长。日前,她被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从警29年来,吴秋瑾用耐心、爱心改造了1900多名罪犯,帮他们重返社会。然而,她不幸被确诊为渐冻症,面对命运的挑战,她没有轻言退场:

她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娘”,从警29年改造了1900多名罪犯。患病初期依然坚持工作,她说心中有阳光就不怕“冻住”。

安徽省司法厅授命组建援鄂抗疫工作队时,动员会上宣布的条件要求是50岁以下,吴秋瑾虽已超龄,但她还是早早地递上了请战书。她说,越是关键的时刻,自己越该挺身而出。

在出发前往武汉前,吴秋瑾就已经出现了右臂发麻、无力的症状,严重时连拧矿泉水瓶盖的力气都没有。这是病魔发作前的信号,可那时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她根本没当回事。

2020年10月,吴秋瑾被确诊为“渐冻症”,这是一种目前无药可医的罕见病,患者的肌肉将逐渐萎缩,直至生命终结。

最初得知自己患病,吴秋瑾一边寻医,一边坚守工作岗位。她的声音不再嘹亮,步履也不似从前矫健,但依然勤勤恳恳,直到病情恶化,她被组织“强制”回家休息。

面对亲人和同事的担忧,吴秋瑾选择坚强乐观面对。她说:“这个病无解,但我可以选择怎么样度过最后的日子。心中有阳光,我就不怕‘冻住’。”

就在吴秋瑾确诊患病的那段时间,儿子贾若禹也成功考取了合肥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成为一名像她一样的人民警察。

对于儿子的选择,吴秋瑾十分支持。她告诉儿子:“妈妈的幸福是能够看着你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公安干警,成为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警察。”

现在,吴秋瑾因病情发展较快,生活已经无法自理,全天都需要人照料,但她依然没有屈服。“面对困难和病魔,我不会被打倒,我相信相信的力量。”

04、用“凡人微光”挺起奋进新时代的脊梁

林伟 张晓洁

1月4日,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网事·感动202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揭晓了“中国网事·感动2023”十大年度网络人物。十位年度人物,十样人生,十种精神。他们以“凡人微光”铸就了人间大爱。

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并且书写的。从暴雨中的硬核“铁路蓝”赵阳,在列车被困时,用瘦弱的身体散发温暖的力量,到侠骨柔情的反诈民警涂凯峰,与网络诈骗分子“争分夺秒”,守护万家财产安全;从坚守三尺讲台39载的山村教师杨红军,燃灯于山林,照亮无数孩子求知的道路,让每个梦想不再孤寂,到“孝老爱亲模范”汪萍,在充满爱的家庭成长,也用爱回馈养父母,演绎非血缘关系的人间大爱……把爱写成诗,十位年度人物留下的每一个感动瞬间,都让人倍感温暖和振奋。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虽置身平凡却满怀热忱和执着,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光辉,共情到人情的温暖,感悟到人世间的万般美好。

走进新时代,每一位兢兢业业、默默付出的平凡人都值得铭记、值得点赞,是他们用一个个平凡而坚挺的肩膀扛起了今天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中国网事·网络感动人物评选活动”自2010年起已举办十四届,上千名感动人物通过这个舞台,向社会传播“凡人微光”的可贵与品格。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或几十年默默坚守奉献、或诚信利他温暖人心、或孝老爱亲诠释大爱。他们成人达己、向善而行,在教育、乡村振兴、法治建设、志愿服务等各个领域辛勤耕耘、发光发热,用凡人微光诠释着伟大,拥抱着不凡,温暖着人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把一份份感动变成一个个善行,他们的先进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

心有责任,目有彩虹,平凡之路依然璀璨。刚刚过去的2023年,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让“凡人微光”更有内涵、有价值、有力量。今天的中华大地上不仅有高楼大厦遍地林立,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在巍然耸立,“凡人微光”就是其中最坚固的地基,激励更多的平凡人在广阔乡村挥洒汗水,在工厂车间争创一流,在科技战线贡献才智,在风雪边关威武守护,成为感动他人、照亮社会的一束光,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让平凡尽显风采、绽放光彩,把梦想和未来映照得更加光明、辉煌。

点点萤火,汇成人间星河。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今时今日,“凡人微光”挺起了奋进新时代的脊梁,每个人都可以去倾听、去拼搏、去奋斗、去播种,让见贤思齐的“灯塔效应”无限放大,使更多感动洋溢在平凡之中,更多大爱显现在平凡之中,为社会带去一缕清风,为人间平添几分正气,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释放强大的奋进能量,让中国的脊梁更加傲然挺立、坚硬如钢、伟岸如山。

二、社会纵议

01、从淄博到哈尔滨,真诚才是城市文旅发展的必杀技

刘瑞琪

在这个冬季,哈尔滨火了。数据显示,元旦假期哈尔滨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旅游热度环比上涨240%,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峰值。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哈尔滨文旅的相关话题热度也在不断刷新。

冰雪大世界投资35亿元破历史之最,马迭尔冰棍3天卖出10万支,索菲亚大教堂挂上人造月亮,松花江上升起浪漫热气球,交响乐演出请进大型商场,长年生活在深山中的鄂伦春族牵着驯鹿为游客助兴……线下火爆、线上刷屏,哈尔滨“使出浑身解数”,用真诚打造出一场冬日的文旅奇观。

不仅有热度,还有温度。哈尔滨坚持“以人为本”,为游客提供精细化和人性化的服务,不断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把冻梨切块摆盘方便游客食用,在广场上设置温暖驿站帮游客避风抗寒,在冰雪大世界为游客送上热的姜糖水驱寒,市民私家车上街免费接送游客……一个个暖心的细节,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待客之心,用真诚为文旅增添温度。

哈尔滨的“火”不是偶然,是实实在在倾尽全市之力的“拼” ,是对待外地“小土豆”们的真诚,是六十年的冰雪文化积累,是真诚善良、豪爽大气的冰城气质,是天时、地利、人和。城市真诚服务,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给予正向反馈,一来一回,热度才能经久不衰,持续保温。

从山东淄博的热情待客,到哈尔滨的豪爽大气,这背后是游客与城市之间真诚的双向奔赴,是政府与当地百姓政民一心的努力与协作。越来越多城市凭借热情真诚的服务火起来,让更多的城市看到了这种路径带来流量的可能性,也更愿意付诸实践,为城市文旅服务行业做足了榜样。

任何一座城市的走红都是努力加机遇,在流量面前,如何把流量变留量,应对爆火带来的公共服务挑战,是城市走红后的必答题。哈尔滨各部门已发布政策、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游客的出行体验,倡议合理定价,明码实价,不欺诈消费、不随意涨价、不哄抬价格等,共同为承接旺季旅游热“泼天富贵”助力,为城市文旅可持续发展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

自古套路留不住,唯有真诚得人心。对于城市来说,只有真诚待客、真诚服务,做好与网络流量相对应的公共服务,加强优化旅游文旅产品和服务,把“流量”变“留量”,把“网红”变“长红”,才能真正提升城市影响力,推动城市文旅事业持续发展。

02、“网红特权”?歪风邪气不可长

章平周

“我是网红,请给予照顾”“我是网红,我马上要曝光你”“我是网红,让你们领导来见我”。近年来,以网红身份要求给予特殊照顾、给予特权的事件屡见不鲜,让不少网友“惊掉了下巴”,也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是谁在助长“网红特权”这种歪风邪气?

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了“网红”。这些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大量粉丝的人物,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才华或话题性,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网红身份带来的名气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网红特权”也悄然滋生。

“我是网红,我师弟是‘垫底辣孩’,他1000多万粉丝,我280万粉丝。航班延误了5个小时,我要求航空公司给我特殊照顾。”一男子因不满航班延误,亮出自己网红的身份,指责空姐、质问机长名字,之后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维权视频。

类似的事件不在少数。去年10月20日,陕西榆林绥德警方发布通告,公开征集一女网红违法犯罪线索。这名自称“快乐女孩张美丽”的网红,不仅仗着粉丝多吃霸王餐、乘坐交通工具不给钱、强行打广告,还随意辱骂他人。

乘飞机遇到延误,维权是其权利。当然,维权的前提也须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以自己粉丝数量多来要挟航空公司满足其特殊诉求,真把“网红”当“特权”?

当一些网红以自己的影响力为筹码,要求得到特殊待遇或行使特权时,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社会规则的破坏,更是对公平正义的挑衅。这种歪风邪气倘若得不到及时遏制,将对社会价值观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网红特权”的背后暴露的不仅仅是个人品行问题。一些商家和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关注度,有意无意地纵容甚至推动这种特权意识;粉丝们对网红的过度崇拜也使得部分网红有恃无恐。因此,要遏制网红特权现象,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从多个维度进行治理。

首先,平台和商家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对网红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不应为了短期的流量利益而纵容特权行为,而应鼓励网红发挥正向影响力,传播正能量。其次,粉丝们也应提高辨别能力,理性追星,不被特权意识所迷惑。最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滥用影响力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网红特权”是歪风邪气,绝不能任其蔓延。我们应共同努力,抵制这种不正之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网红的影响力优势,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三、影视文娱

01、读懂“繁花”,就是读懂昂扬奋进的中国

段官敬

1月9日晚,2024年开年爆款电视连续剧《繁花》迎来收官。该剧讲述主人公阿宝商海沉浮、跌宕起伏的一生,见证上海这座大城市波澜壮阔的进程。艺术源于生活,也滋养生活并启迪现实的人们。什么叫作“繁花”,或许正如阿宝咬牙坚持、奋发拼搏、追求成功的一生一样,背后烙印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底蕴与文化特质,让人与城在某种与实干、追梦、奋斗相关的情感维度上达成默契。正如很多人追剧《繁花》,何尝不是代入个人逐梦的向往,以及上海这座魅力城市的磁吸力。

在中国人的传统基因里,家国情怀与乡土情结永远有着不可言说的真情动容。只要每每把梦想与成功挂钩起来,我们总能想到为什么出发、为了谁出发,这便是中国人的初心原点、精神起点,那与人民和土地共同生长的质朴真情。我们不一定都曾经去过上海,但我们一定知道一个时代的变迁同一个国家的富强紧密相关,而这同我们每一个如同“阿宝”一样的平凡人“辛苦打拼”分不开。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生活和工作在一座城市里,平凡岗位、日常压力,无不充斥每一个人的现实场景,但是,激烈竞争之下处处激荡着“活跃跃的创造”,一个流动向上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在加速跑、迎追赶。撸起袖子加油干、久久为功同心干,忍受“欲握玫瑰,必承其伤”的焦虑,方能留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芳华。故此,读懂“繁花”,就是读懂澎湃流动的中国、昂扬奋进的中国,读懂亿万充满活力、追求远大、实干担当的平凡中国人。

城里故事多,动人的故事在“人与城”。一座城市的发展,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微窗口”;一个人的追梦,折射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城市的文化底蕴与精神,由城里的每一个中国人以实干苦干、敢闯敢干、扬帆逐梦来书写。城市凝聚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中国人创造城市繁花锦绣,一座座城屹立在中华大地、一个个中国人徜徉在华夏神州,交织起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新乐章。

02、古琴非遗传人免费授艺,非遗传承更需凝聚合力

陈泽栋

近日,在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浦江古琴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斯闻刚忙完为期近一个月的古琴公益教学,正在筹备下一场活动。八年前,他跟自己的老师钱美红开始走上古琴公益教学的道路,传播古琴艺术文化。据其统计,师徒二人八年来已免费培训学员近4000人,其中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75岁。(1月10日 中国新闻网)

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那么像钱美红师徒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则更像用古琴弹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曲的乐师,奏响新时代精神家园的高山流水。我国领导人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我想这也是钱美红、斯闻等非遗传承人贯穿于心的期望。

公益教学传古琴,高山流水觅知音。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古琴爱好者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问题同样也很多。而钱美红师徒在遇到问题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面对。教学点少,他们成立了月牙琴社;学费贵,他们则是选择直接免费开设公益班;师资力量不足,他们就轮流上课,忙得甚至没时间吃晚饭……“高山流水觅知音”,这些沉浸于高山流水的学员,就是钱美红师徒的知音,也是浦江古琴非遗文化的知音。都说知音难觅,八年觅得四千知音,这是浦江古琴文化的机遇。这种机遇对非遗传承人来说,何不为一种乐趣。

制作概要口中述,古琴历史心中铭。课堂上,斯闻还会讲述古琴制作概要,让学员了解传统制作工艺。传播非遗历史,从历史角度对非遗文化自身展开宣传,也是非遗文化传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让非遗文化爱好者置身于历史长河中,用一叶孤帆之姿感受历史长河浩然之势,实现一种身临其境的场景化交互。这也启发如今的文化产业工作者,更应该注重用户对非遗文化具体、生动的感受,利用现代AR、VR等技术,将非遗文化历史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让观众在虚拟环境中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

隽永绵长文化土,铁肩担责传非遗。八年时间,钱美红的浦江古琴非遗传承团队,从曾经的势单力薄到如今爱好者的纷至沓来,也让更多人懂得了何为非遗传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笔者眼中,“内化于心”指的是钱美红师徒铁肩扛起的不只是古琴,更是属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繁衍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担当。以高度文化自觉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只适用于非遗传承人,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而用这一思想正确指导文化实践,就是“外化于行”。这要求学校重视对非遗文化相关课程的开设,也要求法律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这一保护不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与时俱进,还要根据非遗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性,落实地方性的非遗保护政策。

总之,非遗的传承不仅需落实在传承人身上,还应当烙印在在每个公民心中。只有凝聚国家、社会、个人之合力,才能真正实现非遗之传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