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很难想象,一个简洁到不能再简洁的标志,竟然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更成为了一段历史的见证。
它就是中国铁路的路徽,一个由“人”字和铁轨横截面构成的图案,背后却蕴藏着新中国铁路建设的初心和梦想,更承载着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激动。
01新中国铁路建设的起点
上世纪40年代年代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头等大事,而要实现这一切。
就必须建设强大的交通运输网络,尤其是铁路这根连接祖国南北的钢铁动脉。
当时全国铁路一片凋敝,很多线路都遭到严重破坏亟待修复,铁道部一成立就担负起了领导全国铁路建设的重任,制定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铁路的计划,可谓是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光建立组织肯定不行啊,还需要一个响当当的标志,让大众看一眼就知道这是中国铁路。
于是在1949年5月,相关部门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全民都可以投稿参与到设计当中。
这次征集活动,不仅体现了新中国政府对铁路事业的高度重视,更展现了其“人民当家做主”的执政理念。
要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老百姓对于国家大事都是非常的重视,能参与其中那是相当的光荣。
02一场全国范围的创意盛宴
一时间,成千上万的设计稿投了上来,其中既有来自专业设计机构的精雕细琢之作,也有来自普通群众的朴素创意。
在当时信息闭塞的情况下,简直可以用“现象级”来形容,也足以证明全国人民对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和对铁路事业的关注。
每一份设计稿背后都包含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和对祖国的祝福,面对如此海量的作品,评审委员会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深知肩负着为新中国铁路挑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标志的重任。
经过多评委的选拔和多轮的对比,一位叫做陈玉昶的设计稿,收获了一致的认可。
03蕴藏在路徽中的深刻寓意
陈玉昶一个在平常不过的名字,也因为这一次投稿改变了他往后的人生。
他设计的铁路路徽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仔细观察这个标志,你会发现它是由“人”字和铁轨的横截面巧妙组合而成的。
这一设计可谓是匠心独运,它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理念,以及人民群众对铁路事业的殷切希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图案的细节不仅体现了设计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更赋予了路徽鲜明的行业特征。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京榆线可是中国铁路的“大动脉”,选择它的钢轨横截面作为路徽的一部分,无疑是对中国铁路发展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铁路建设的美好期许。
“人”字和铁轨的结合,不仅体现了新中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突出了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重要地位。
04从设计到最终版本的完善
任何一个经典的设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陈玉昶的方案虽然获得了评审委员会的青睐。
为了更好地体现铁路事业的稳重、安全、可靠,最终决定将“人”字末端的锐角修改为直角。
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动,却使整个设计变得更加的灵动,更符合铁路行业的特点。
也更能体现出铁路事业的严肃,不得不说设计者的巧思和评审者的眼光,都让人叹服。
自此这个简洁明快的标志,便成为了中国铁路的象征,出现在火车站、列车、铁路制服、文件标识等各种场合,甚至连铁路职工的帽徽上,也印刻着这个图案。
随着新中国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个路徽也随着一列列火车,驶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它不仅成为了中国铁路的“形象代言人”,更成为了新中国工业建设成就的象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的自豪和荣耀。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诞生于中国的设计,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国界,一些与中国友好的国家。
在设计自己的铁路标志时,也从中国铁路路徽中汲取了灵感,比如朝鲜铁路的路徽,就与中国铁路路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不仅体现了中国设计的独特魅力,也展现了中国铁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陈玉昶只是一个普通的交通部工作人员,他并非专业的设计师,也没有显赫的背景。
但他却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新中国铁路设计出了一个最棒的标志,并永久地镌刻在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史册上。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陈玉昶的儿子陈刚,也曾试图凭借父亲设计路徽的荣誉,在铁路系统谋求一份工作,但最终未能如愿。
尽管生活充满了波折,但陈刚一家始终珍藏着父亲设计路徽的原始图纸视若珍宝。
这份图纸不仅是陈家的一份宝贵记忆,更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见证。
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能为国家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而那些为国家发展默默奉献的人,历史终将铭记他们的名字。
结语: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中国铁路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
再到如今的电力机车和高速铁路,中国铁路的技术水平和运营能力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它凝聚了设计者的智慧体现了人民的力量,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承载着时代的希望。
这个简洁而深刻的设计,历经70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信息来源:中工网:中国铁路“开”出国”雅万高铁成为搭建人民美好生活“连心桥” 2024-10-18
中国网:中国铁路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劲动能 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