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王牌纵队被包围,参谋长竟赌气说不管,毛主席亲自下场救华东

乐蓉评历史 2024-04-13 17:30:42

1948年的宿北战役,规模不大,但意义非凡。这是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会合后的第一仗,更是陈毅、粟裕这对黄金搭档的首次联手指挥。

从结果来看,宿北打得漂亮,万军丛中上演猛虎掏心,全歼敌整编第69师两万余人,粟裕对战略战术的全程把控堪称“教科书级别”。但从过程来看,这又是一场典型的“糊涂仗”,国共双方的名将们竟屡次出现重大失误,一度导致战役越打越荒唐。

在战后的总结会议上,一向以儒将著称的叶飞,甚至曾怒气冲冲地向陈毅告状,说有一位“山野前指负责同志”在战场上撂挑子,导致自己一个纵队被敌人包了饺子,差点全军覆没,这事必须给个交待。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叶飞这位华中的老牌战将,竟要当众告山东的干部?这位“负责同志”的身份又有何特殊?连向来铁面无私的陈毅最后都主动为他说情,甚至还把整件事情都压了下来,没有做任何处置。

其实这也不是陈毅“护犊子”,而是宿北战役之所以意外频出,根本原因并不在个别人身上,而是当时整个山东、华中的指挥体系都出现了大问题。

一、处境尴尬的叶飞纵队

要说叶飞找陈毅诉苦,这本身就是一件稀奇事。在军中,他那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不仅外表儒雅,而且性情宽和,公私分明,很少与人计较,以德报怨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可偏偏这一次,叶飞为何却一反常态,执意要将事情闹大?

陈毅、叶飞

再者说按常理,宿北战役虽然首次使用了“华东野战军”的名义,但实际上还是山东和华中的部队配合作战,体系、编制都是各论各的。那要从山头上论,叶飞从1935年开始就跟着粟裕,从红军时期的闽浙边根据地到抗日战场的苏中、苏浙军区,这资历妥妥的华中元老级战将。

所以要说有意见,叶飞理应是去向老首长粟裕反映,怎么最后竟垮着山头向坐镇山东的陈毅告了状?

这两个一反常态的表现,恰恰说明了叶飞的无奈,也直接反映了解放战争初期华东军事体系的混乱繁杂。

当时华东有两个军区,山东军区和华中军区;两个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在山东,陈毅名义上兼着军区和野战军两个司令,但军区的大小事务其实都由那位饶政委说的算。华中同样如此,粟裕负责军事指挥野战军,张鼎丞则肩负军区工作。

简单来说就是华东一个地区,同时存在着四套指挥班子。这样一来,很多事情就容易乱套。而叶飞的经历,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解放战争打响后,为响应毛主席“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总战略,山东八路军主力奉命调往东北,原有根据地由新四军军长陈毅接防。同时,华中新四军也接到命令,要抽调部队支援东北,其中就包括战斗力最强的叶飞部。

因为位置较远,叶飞是最后一批北上的队伍。但部队刚行进至山东时,上头又临时更改了命令,说原定支援东北的任务取消,叶飞所部原地待命,暂时编入山东野战军序列,番号为第1纵队。

对于陈毅来说,这属于意外之喜。他刚接手山东这个大摊子,手里能打的只有一个鲁南老8师,着实有些勉强。如今突然捡漏了叶飞纵队,华东两大王牌就都握在了手里,撑起一个军区绰绰有余。

同样,叶飞也高兴呀。虽然暂时回不了华中,但留在山东至少可以和老部队打配合,总比带着一群闽东子弟跑去百里之外的东北凑热闹要好。

叶飞

期盼是好的,但留下来没多久,叶飞就开始郁闷了,因为各种麻烦接踵而来。

首先是补给和兵员问题。在华中,粟裕把重心放在野战军的建设上,习惯集中力量打大仗,所以各主力部队一般都是齐装满员,战斗力保持很好。但到了山东就不一样了,军区刚刚重建,更重视地方兵团的建设,野战军兵力分散,部队减员都得不到及时补充。

叶飞在山东打了几仗,部队只减不增,9个主力团一度只能缩编为7个团。这样的落差,确实难以接受。

除了后勤问题外,军事指挥问题则更为麻烦。

一开始为了应对济南、青岛之敌进犯胶济线,1纵被安排到鲁中配合作战,受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指挥。结果在讨论作战方案时,鲁中的干部想要集中力量打淄博,叶飞则主张攻城打援,这是粟裕在华中的老办法,也是1纵最擅长的打法。

双方意见不一致,怎么办?好在王建安是实在人,最后还是主随客便,同意按照叶飞的方案打。

王建安

到这里,问题还没有解决,因为仗一开打就出事了。鲁中部队围攻淄博一夜毫无进展,只能选择在天亮时分撤出了战斗。攻城部队一撤,敌人的援兵自然就不来了,1纵打援的计划直接落空。

几个月后,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1纵配合渤海军区打青州,这次还是攻城打援的办法。结果渤海7师又是攻城未能得手,拂晓后即撤出战斗,1纵打援又白跑一趟。

这两仗打得叶飞有些憋气,山东、华中部队风格差异太大,说是配合作战,其实还是各打各的。再者就是1纵作为原华中主力部队,现在老跟个预备队一样被四处分配,结果一场好仗都没打成。

1纵作为外来户,短时间内融不进山东的体系。更何况山东野战军和山东军区两套指挥班子,命令经常不一致,着实让叶飞左右为难,不知道听谁的。没办法,最后叶飞干脆自己请命,希望率领部队南下淮北,去支援华中作战。

叶飞一心想会师老部队,陈毅也同意了。结果刚到半路,命令又改了,山东军区2次来电,严令1纵转头去保卫临沂,继续留在山东打几仗。

结果呢?叶飞自己后来就在回忆录里抱怨:

“我们在鲁南先后打了三仗,但都未能打歼灭战,打了消耗战、击溃战、很窝囊。”

仗怎么打都不行,南下也不行,进退两难。好在这时候1纵也终于盼来了一个好消息,陈毅来了临沂,还带了8师,他要亲自坐镇鲁南,指挥两大王牌打一场扬眉吐气的大仗。

二、加上一个粟裕,仗就好打了

1946年12月上旬,鲁南之敌大举进犯,先是占领向城,之后又进窥临沂。为了扭转战场形势,陈毅决心集中8师和1纵两支主力,围歼由峄县南撤的敌第77师,由8师主攻,1纵打援。

这是事关全局的一仗,在战前会议上,陈毅的动员令气壮山河:

“打赢了开庆祝会,打不好开检讨会,我牺牲了就开追悼会。”

陈毅是希望山东的部队能够触底反弹,打一场漂亮仗振奋士气。但仗开打后,形势的变化却出乎意料之外。

首先是1纵于夜晚发起奇袭,夺取了峄县以南的圈沟、泥沟一线,并就地构筑阵地阻击敌整编26师派来的援兵。一开始仗打得很顺利,敌26师被1纵的反击直接打懵,根本组织不起进攻,四处溃逃。

但很快,随着敌人坦克部队加入战场,为步兵构建起装甲防御阵地,受地形限制和缺乏重火力的1纵,攻势也被压了下来。就这样,1纵和敌26师直接僵持在战场上,两边都是进退不得。

另一边,8师的三个团也陷入了僵局。他们包围了敌77师两个团,但因为兵力不足硬是啃不下来。没办法,8师只能紧急向陈毅求援,并点名要叶飞的1纵1旅前来增援。

原8师师长何以祥

这个提案陈毅同意了,但叶飞不同意。叶飞不是不愿意支援友军,而是他手下三个旅,2旅因为阻击敌人坦克部队伤亡过大,现在再把主力1旅调走,他这边就是1个旅硬抗敌人一个师加装甲纵队,仗怎么打?

两边都不容易,8师那边就差一个旅,1纵这边又不愿意抽兵。最为难的还是陈毅,兵力已经运用到极限,实在没了办法。叶飞后来就在回忆录里写到:

“陈老总一支香烟接着一支香烟地抽着,紧皱着眉,一声不吭。深夜一点钟了,该下决心了,陈老总一甩烟蒂,说了一句:只好不打这一仗了!眼看到手的胜利果实只能白白地丢掉了。”

要说陈毅也无奈,山东打的几仗效果不好,主要原因都不在战略战术,而在集中不了优势兵力。8师和1纵一个能攻坚,一个擅长野战,风格差太多,硬凑凑不到一块,指挥也难协调,每次都是各打各的,谈不上有多少配合。

不仅1纵和8师如此,山东野战军和山东军区,包括华中的一些部队,多多少少都习惯各自为战,形同一盘散沙。不改变,迟早要出大问题。

华东的危局,毛主席也是看在眼里。正是为了解决问题,伟人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命令山东、华中野战军迅速靠拢,集中力量打一场大仗,而这一仗就是宿北战役。

当时的战场形势是敌人已经占领了两淮地区,随即又调集了20多个旅的兵力,兵分四路进攻苏北,妄图彻底割断华中和山东的联系。而粟裕的应对策略还是老办法,不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打你最突出的部队。

敌人兵分四路,但主攻方向是宿迁,有两个整编师,所以陈毅、粟裕决定以山东1纵、8师、2纵、华中7师于夜间隐蔽开进,穿插敌人纵深,以三倍的优势兵力先打敌整编第69师,再乘胜消灭敌整编第11师。而其余三路敌军则由华中野战军主力和山东军区的部队负责牵制。

粟裕向来低调谦让,不仅这一仗的主攻任务交给了山野,前线指挥权他也没争,同样交给了山东野战军的前方指挥部。

当然,粟裕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个决定差点直接改变了战役走向。宿北战役后来进入最危险的一个阶段,起因正是因为“山野前指”的两项特殊命令。

三、毛主席救场华东

整个宿北战役,1纵和8师的任务最为关键,这两支部队需要直插敌后,切断敌人两个整编师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寻机歼敌。每个步骤,都不能出现失误。

然而战役还没正式开打,叶飞就感觉到了不适应。

因为在各路攻击部队陆续赶到指定区域后,按常理前线指挥部需要召开一场作战会议,把各纵队司令聚在一起研究下具体作战方案。但这一次,负责指挥的山野前指一点动静都没有。

但到了黄昏时分,山野前指却突然打来了电话,并直接下达命令:

“宿迁北犯的敌人已向南全线溃退,决心进行全面追击。命令第一纵队迅即向井儿头、曹家集出击,由西向东与第二纵队会合,将敌人在撤退中消灭,勿使其退至宿迁城。”

这项命令让叶飞措手不及,甚至感到有些惊讶,原因有两点:

第一、 山野前指没有和作战部队的指战员有过任何讨论,就直接下达命令,一线部队对战场形势的变化全无了解,仓促出击必然有风险。

第二、 前指的命令中提到了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就是“敌人已向南全线溃退”,而这个情报本身就不符合逻辑,怎么仗还没完全开打,敌人就溃退了?

叶飞虽然困惑,但军令如山,战机稍纵即逝。关键时刻,他还是选择相信山野前指的判断,命令部队立即出击,三个旅分三路穿插,直奔敌人腹地。

但路赶到一半,状况又不对了。1纵三个旅全部遭遇敌人顽强抵抗,叶飞亲自赶到阵地最前沿视察,发现敌占区的村庄内都点燃照明柴,一堆接着一堆,火光中可见敌兵正在构筑工事,加强防御。

这哪里是溃逃,摆明是要死守,情报明显有误。

此时刚好是后半夜,叶飞毕竟是沙场宿将,当即命令部队停止进攻,趁夜色撤回原定集结位置。但问题又来了,1旅、2旅离得近,很快就撤了下来,3旅因为位置最为靠前,已经冲进了敌军纵深,虽然1纵副司令员何克希亲自赶去传达撤退命令,但还是有两个前卫团因为没有电台,根本联系不到。

何克希

两个团钻进敌人一个整编师的纵深,八成要被包饺子。听到这个消息的叶飞,急得是一身冷汗。

但战争,往往又存在各种巧合。我军情报失误,导致部队无法撤回,而敌人这个时候竟也出现了失误。3旅失联的那两个团,竟误打误撞发现了敌整编11师师部和直属队,一场战斗下令,直接把敌人的指挥中枢打了个天翻地覆,击溃敌工兵营、骑兵营、炮兵团大部,俘虏近千人。

天亮之后,敌人也发现了孤军深入的1纵各部,当即调集主力反扑。叶飞知道冒然撤退必然遭遇追击,索性在接到两个回撤的前卫团后,原地布防,在敌人纵深地区夺取了十几个庄子,构建了一块长约六七公里,宽约一二公里的防御阵线。

虽然部队暂时稳住了阵脚,但毕竟四面受敌。敌人仗着有飞机、大炮掩护,不断冲击1纵阵地。而这个时候,一通来自山野前指的电话更是让叶飞心寒了一大半。

电话那头的正是时任山东军区参谋长的陈士榘,而他只告诉叶飞一个消息:

“飞机狂炸、大炮猛轰,敌人连续攻击,8师在峰山阵地很难抵挡,他们要求撤退,我已经同意了,你们1纵也应该立即准备撤退。”

这句话对于叶飞来说,如同晴空霹雳。大白天,开阔地,又处在敌人纵深,四面受敌,一个纵队万余人,怎么撤?叶飞越想越激动,当即表示自己退路早被敌人飞机坦克堵死了,撤不了。同时,叶飞还提出意见,希望陈士榘这个参谋长直接到1纵来加强指挥。

陈士榘、粟裕

陈士榘也无奈,说敌人封锁得很厉害,带一个警卫班也进不来,1纵也不要想着防御,迅速脱离战场才是唯一办法。听到这里,叶飞也是着急,脱口就反驳了一句:

“通路被敌人火力封锁,既然一个班不能通过,那一个纵队又怎么能撤出来呢?退出战斗也要等到黄昏以后。”

陈士榘当时跟着8师作战,那边仗也打得困难,眼见叶飞坚持己见,他也是没了耐心,只扔下一句话:

“8师已经撤了,你们撤不撤我不管了。”

就挂了电话。

陈士榘着急,叶飞更急,眼见对面没了声音,他也是气得摔了电话,把站在身边的纵队副政委谭启龙、参谋长张翼翔惊讶得脸色都变了,齐问:“怎么办?”

叶飞态度坚决,说到:

“白天不能撤,撤是送死!两面敌人一夹击,全纵队完蛋。只有坚持到黄昏,才能一个冲锋打开口子,实施突围。”

随后,叶飞给麾下3个旅下达死命令,必须坚持4个小时,各部队除少数警戒分队外,一律在战壕里睡觉,养精蓄锐,准备黄昏冲锋突出去。最后,叶飞还说了这样一句话:

“生死存亡,在此一举!”

但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随着敌人援兵不断抵达,1纵的前沿阵地陆续失守,战场形势急转直下。

实力太悬殊,根本守不住。

要说叶飞毕竟身经百战,能力强,经验也丰富。危急时刻,他当机立断:既然守不住,那就提前一个小时突围。

命令下达后,1纵包括机关、后勤、民工在内的所有人员,都排成连方队,端起刺刀,阵地前方的敌人翼侧猛烈冲击。1纵突击部队锐不可当,喊杀声整天,各个以一当十,冲向敌阵。敌人哪里见过这种反击攻势,措不及防之下阵型完全溃散。

1纵最后不仅成功突围,还直接打崩了包围之敌,并随后配合后续部队再次发起进攻,取得整个宿北战役的全面胜利。

仗打赢了,赢得很漂亮,1纵是当之无愧的首功之臣。但叶飞对于战场上的那句“我不管了”仍是耿耿于怀。所以在野司召开总结会时,他直接找到陈毅说:

“前敌指挥员怎么能丢下一个纵队不顾呢?这必须严肃批评。”

而陈毅沉默良久,最后还是安抚叶飞说:

“这就不必了,打了胜仗了嘛!”

陈毅之所以选择息事宁人,原因有两点:

第一、从战场情况来看,陈士榘察觉情报有误后,让8师和1纵立即撤出战场,从大局来看这肯定没错。而叶飞根据具体的战场形势,决定黄昏时候再撤,这也没问题。只能说两个人身处战场位置不一样,做出的判断也自然不同。

第二、陈士榘和叶飞斗嘴,说什么“不管了”,那终究只是气话。此次宿北一战,山东、华东好不容易配合打了一场大胜仗,更应该珍惜团结的大好局面。把事情闹大了,难免会让两支部队的将士们有所顾忌。

正如陈毅所说的那样,打了胜仗就不要再纠结不愉快的事情。通令嘉奖各方,山东、华中皆大欢喜,往后再配合就是水到渠成,这对大局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宿北一战的成功,包括其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毛主席都看在眼里。山东和华中配合能打胜仗,但指挥问题依旧存在,必须来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此,毛主席亲自布局华东军事,决定正式成立华东野战军,将山东、华中存在的四套指挥班子整合成一个整体。同时,毛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思路,让华野司令员陈毅统筹全局,利用威望协调各方,副司令员粟裕则主要负责战役指挥,充分施展军事才华。

华野领导合影。左起:叶飞、丁秋生、韦国清、邓子恢、陈毅、唐亮、粟裕、陈士榘、谭震林

陈粟二人各自发挥所长,通力合作。同时山东的功勋老将和华中的新锐战将进行融合,以老带新,以新促变,让华东真正拧紧成了一个能够不断适应新式战争的重型拳头。

不断在战争中反思和进步,正是这支部队无往不胜根本原因。

3 阅读: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