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泰县农村防震记忆

经纬说文 2024-09-25 12:34:16

1976年,那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年份,那一年的夏天,全国上下都笼罩在一种紧张而庄重的氛围中,原因是唐山那场震惊世界的7.8级大地震。这场地震不仅给唐山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让全国各地的人们开始警觉起来,纷纷采取措施,以防不测。

在江苏泰县的农村地区,76年的那个夏天同样不平静。 大概8月份,南京地震大队曾经作出预报:扬州至海安一带,可能会发生强烈地震。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动员群众与社会各界做好临震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庄民们从广播里听到了关于地震的预报和防震知识,一时间,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投入到紧张的防震准备中。

记得各家各户,都从居住的房子中搬出来,住进了在旷地上临时搭建的防震棚里。所谓防震棚,在农村里,就是用现时节的玉米秸杆分叉搭棚,有条件的再用塑料布遮盖 ;里面用稻草垫上,临时容身。虽然简陋,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抵御地震的危害。泰州和三家是父亲在自家三间草屋后自留地里搭建的,所谓草屋就是屋顶面用小麦秸杆盖成的。记忆中,假如地震真发生时,确实能够起到作用,当时真正房子的后墙是用木棍相夹,中间填满泥土,用锤子等夯实而打造的,外墙用草木灰加石灰粉刷,那时穷,没有条件购买砖头,纯土坯墙高度比较低;即使倒下也砸不到人,是个不错的庇护所。在那个特殊时期,仿佛一夜之间,整个公社各庄都被这些临时建筑所覆盖。

记得那时,每家每户都安装舌簧喇叭,我们农村简称广播。安装广播也简单,公社广播站用一根铁丝拉接到每家每户门前,然后每户再安装到家中合式的位置,压簧广播有二根线,一个线头接外线,另一个则是地线,地线用一根长点的钢筋打入泥土中,记忆中,喇叭不怎么响时,会在地接头上浇些水,也许是导电不好吧,为了防雷击,一般进线头会装上拉线开关。泰州和三小时候也捣鼓制作过广播,用吸铁石绕上线圈,然后放在杯子里,耳朵注在上面就能听到声音了。说实话,通过有线广播,大家知道了国际国内的新闻,还有本县、本公社的新闻,以及农田该治虫了,有个什么通知,都会及时知晓!那时,广播的时间及节目有规律性,每天早上5点45分,公社广播站就开放,在《东方红》歌曲后准时开播;晚上9点钟,在一曲《国际歌》后停播;早上6点30分转播中央人民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记得到了八十年代,泰州和三家置办了一台收音机,至今还保留着。

话说回来,当时天天播放着防震减灾的知识,顺口溜、宣传语不绝于耳:“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比如:要是哪家的狗叫个不停,哪家的鸡飞上了树,更是要作为地震预兆向大队和公社及时报告;还有,老鼠搬家往外逃,鱼儿惊惶水面跳”这些简单易懂的话语,让大家对地震有了初步的认识,孩子们虽然对地震的严重性并不完全理解,但也感受到了大人们的紧张情绪。同时被反复叮嘱,一旦发生地震,要迅速跑到防震棚里躲避。那些日子里,从有线广播到邻里间的口口相传,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强调。

另外,各家各户都在忙着备水备粮。记得母亲蒸了许多馒头,小麦面粉不多,就用玉米面粉蒸做发糕,好像那时是放的糖精,挺香的,好吃!农村土话叫做:吃饱撑的都’嗳伤冒味了;‘吃不掉的,晒干存放。还炒了不少焦屑放在坛子里,屋前屋后都有水缸,水都是直接到后河里挑上来的,以保证地震后能有东西吃有水喝。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并没有如期而至。人们的恐惧感开始退却,渐渐地,有人搬回那生怕地震打死人的草屋里住了。再后来,防震棚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虽然地震没有发生,可是这段防震的日子里所经历的一切,回忆起来,常常引起泰州和三心灵的久久震动。

如今再回想起那段时光,心中依然充满了感慨。1976年的那场防震准备虽然只是一场虚惊,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更加懂得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更加珍惜安宁的生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