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被印方送入监狱,7年后出狱娶印度娇妻,晚年携妻儿重返祖国

宇寰谈这个电影 2024-12-26 18:02:35

1963年的元旦,一名中国士兵从部队营地失踪。

当时,他正服役于兰州军区第55师,随部队参与中印边境的紧张战事。

在战斗的硝烟刚刚平息之际,他却迷失在了边境的丛林中。

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战友们的呼唤没有回应,他的名字也逐渐从军中的花名册上被抹去。

事实上,他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印度军方的视线里,并以“间谍罪”被关进监狱。

在监狱中,这名士兵度过了漫长的七年。

他的身份始终无法被证实,而关于他的故事,也消失在了国境的另一侧。

这个从边境冲突中走失的老兵,如何从异国监狱走向家庭的温暖?

一次意外的迷失

1962年,王琪高中毕业后选择参军,被分配到兰州军区第55师,驻扎在青海地区。

随着中印边境局势的紧张,部队接到命令,赶赴前线参与中印边境的军事行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王琪和战友们经历了严酷的战斗和不间断的军事任务。

直到1963年,战事逐渐平息,部队开始进行整编和后撤的准备工作。

元旦那天,营地的气氛与以往不同。士兵们终于可以稍作休息,整个营地因为胜利的气氛显得轻松不少。大家聚在一起庆祝这场艰难的战斗取得胜利。

由于当天是特殊的节日,部队给予了士兵们一个难得的假期。

王琪决定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外出活动,他对营地周围的环境并不熟悉,觉得可以趁此机会四处看看。

在试图返回的过程中,王琪呼喊了几声战友的名字,希望能够得到回应。

然而,周围只有风吹树叶的声音,他的呼喊没有任何回应。

他尝试辨认方向,但森林中没有明显的地标,周围的景色看起来都很相似。

他选择按照自己的记忆原路返回,但走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又回到了似曾相识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焦急情绪逐渐加重,开始四处寻找任何能够帮助他辨认方向的标志。

他试图靠着直觉继续寻找出路,但似乎越走越偏离方向。

渐渐地,他感到孤立无援,开始担心天黑后可能会更加难以找到路。

就在他接近绝望的时候,一辆卡车出现在不远处的道路上。

王琪看到卡车的那一刻,立刻挥手示意,试图引起司机的注意。

王琪抱着求助的心态,试图让对方帮助他寻找回到营地的道路。

然而,这辆车并非普通的救援车辆。

车上的人很快注意到了王琪的军人身份,并在短暂交流后将他控制了起来。

不久后,王琪被移交给印度军方。由于身着军装且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印度方面指控他为“间谍”,并将他羁押起来。这一羁押持续了长达七年。

逆境中的求生与适应

1969年,王琪结束了七年的监禁生涯,获得释放。

离开监狱时,他的身体已因长期的艰苦环境显得十分虚弱,但他被带离的方式并没有多少仪式感。

在押送人员的安排下,他被移交到一个偏远村庄安置,这里位于印度中央邦,远离城市中心。这个村庄生活单调而贫困,与他过去熟悉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

周围的居民多以农业和一些基础手工业为生,生活节奏缓慢。

初到村庄时,王琪并没有明确的生活方向,安置他的人员也没有提供任何进一步的支持。

他很快发现,语言是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在监狱中的七年里,他接触到的印地语很少,大多数仅限于简单的词汇。

而村庄里的人几乎不会讲其他语言,这让他无法流利地与当地居民交流。

他起初只能通过简单的手势或模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为了维持生活,王琪需要一份工作。

在村庄的帮助下,他找到了一家面粉厂的工作。

这份工作并不轻松,主要包括搬运、装袋以及一些机械操作。

每天的工作时间很长,身体的劳累和语言的障碍让他的适应过程显得格外艰难。但王琪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在面粉厂的日子里,王琪并未停下学习的脚步。

他抓住一切机会练习印地语,向工友请教日常用语以及一些常见的表达方式。

他还开始熟悉当地的生活习惯,比如如何购买生活必需品,如何与邻居相处。

命运的转机与新家庭的开始

在中央邦的村庄生活中,王琪他认识了苏西拉。

苏西拉是村里的一位普通女子,她自幼失去父母,由哥哥抚养长大。

生活的艰难让她从小便承担了家庭中许多繁重的责任。

苏西拉的生活主要围绕着家务和村里的日常事务,和其他村民一样,过着简单却辛劳的日子。

苏西拉的坚韧和从容给王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能够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维持家里的生活,并且还经常抽出时间照顾邻里,这种面对困难时的乐观态度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王琪觉得非常可靠。

到了1975年,在村里长辈的见证下,王琪与苏西拉正式结为夫妻。婚礼虽简单,但村里的人都纷纷前来祝福。婚后,他们开始共同经营一个小家庭。

苏西拉的哥哥对这个家庭给予了一定的支持,而王琪也逐渐承担起了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婚后不久,他们迎来了第一个孩子。

王琪与苏西拉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相互分担责任,苏西拉负责家庭事务和孩子的日常照料,而王琪则在面粉厂的工作之余,帮忙处理家里的一些农活和重体力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又有了三个孩子,家庭逐渐变得更加热闹。

虽然家庭生活稳定了下来,王琪的身份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由于印度政府无法确认他的战俘身份,他始终未能获得正式的身份证明。

这让他在许多方面受到限制,比如无法自由地离开村庄或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

漫长的归家之路与家国重逢

在长期未获得身份确认的情况下,王琪一直没有放弃与祖国联系的努力。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就通过书信的方式向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求助。

这些信件主要通过村里的邮局寄出,他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自己的身份、经历以及希望返回中国的诉求。

这些年来,他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就写信,有时是寄往中国驻印度的大使馆,有时则寄往国内的相关部门,甚至也曾试图通过印度当地的渠道寻求帮助。然而,这些信件大多没有得到回应,有些甚至可能在邮寄途中就被遗失了。

在此过程中,王琪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寄出了多少信件。根据后来统计,这些年他的信件数量累计达到了数万封。村里的邮局工作人员对此印象深刻,因为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王琪就会带着几封或者几十封信件前来邮寄。这些信件寄出去后,他总是耐心等待回复,但几个月甚至几年过去了,他收到的回复屈指可数。

直到20世

纪80年代,王琪终于迎来了转机。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家乡的回信,这是他与家人分离数十年后首次与亲人取得直接联系。在信中,家人描述了国内的近况,并附上了一些家人的照片。

在随后的岁月里,王琪开始尝试更多途径寻求帮助。他继续与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保持联系,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在当地大使馆的帮助下,2013年,王琪成功申请到了护照。这为他返回中国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回国的手续和程序依然面临许多障碍。

在2002年,王琪通过国际长途电话,首次与自己的母亲取得语音联系。这通电话是他离开祖国40多年后第一次听到母亲的声音。

多年来,印度当地政府对于他的个案处理显得拖沓,一些官员甚至公开承认,在处理过程中确实存在不足。他们对这个问题缺乏重视,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他的生活状况或推动他的身份确认。村里的高级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言,王琪的情况长期被忽视,政府部门对解决类似问题缺乏兴趣。

2017年王琪回国的漫长等待与圆满落幕

2017年2月,中国驻印度大使馆领事部

主任赵军针对中国老兵王琪的情况向媒体作出回应。

他指出,近日媒体对王琪的相关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对这一情况早已知晓,并一直与王琪本人、其家属以及印度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大使馆明确表示,将尽最大努力协助王琪回国探望亲人。

2月4日,中国驻印度大使馆领事参赞闫晓策率领工作组专程前往王琪位于印度中央邦的家中探望。

王琪对于大使馆的努力表示感谢。

他在慰问中提到,几年前母亲去世时未能回国与她见最后一面,这一直是他内心最大的遗憾。

他向印度政府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尽早返回中国,与健在的亲人相见。

在中国政府与印度相关部门的紧密协作下,2017年2月,事情出现了转机。

印度政府最终批准了王琪及其家人返回中国的请求。

在大使馆的安排下,王琪一家人从新德里出发,登上飞往北京的国际航班。

飞机抵达北京后,王琪和家人短暂停留,随后乘坐转机飞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2月11日下午5时43分,王琪乘坐的CA1201航班稳稳降落在咸阳机场。

机场早已聚集了等待迎接的家人和相关工作人员。

在回到家乡后的第一天,王琪与亲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家乡的美食。

亲属们特意为他准备了他最爱的浇汤手擀面。多年未尝的家乡味道让王琪食欲大开,他连吃了7碗面条,这种久违的味觉体验似乎让他瞬间回到了年轻时的记忆中。

参考资料:[1]滞留印度54年,年近八旬中国老兵王琪坚持返乡梦终圆[J].检察风云,2017,0(5):6-6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