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苏军士兵在生死间选择了人性,却被刻意遗忘甚至是歪曲

审度 2021-06-18 05:13:19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昔日的红色阵营各国经历了一段“去苏联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昔日的英雄被否定,充满光辉的纪念碑和雕像被推倒,甚至在西方国家的诱导下,有些事情被黑白颠倒了。然而这仍不妨碍一些属于苏联的印记仍然高高伫立,这其中就包括位于柏林的一座雕像。它的主体是一位脚踩纳粹万字符的苏军战士,一只手拿着一把剑,另一只手抱着一个孩子。

这座雕像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二战结束4年后,苏联当局决定在东柏林建立一座纪念碑。当时,主流观点是照葫芦画个瓢,在柏林“复制”一座领袖斯大林的塑像;也有另外一种提议,即由艺术家叶夫根尼·武切季奇设计的手抱孩童的苏联士兵的方案。毫无疑问,虽然前者颇有象征意义,但显然后者更具艺术张力。当两种方案被摆在斯大林面前时,他指着自己的塑像说:“这个大胡子不怎么让人喜欢,还是选择我们的战士吧!”

斯大林在这件事上展现出的无私与宽厚令人钦佩,但或许当时连他也不知道,这座雕像可不是一个虚构的士兵摆了个英武的姿势,它背后还藏着一段非常伟大的往事。

众所周知,纳粹在二战中戕害了数以百万计的苏联平民,怀着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国家仇恨,后来苏军杀入柏林后,某种程度的“复仇”是在所难免的。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如今大多出自西方国家之手的那些历史“黑料”究竟有无污名化甚至是妖魔化的因素,这我们很难下定论。但从一些确凿的小事来看,当时的苏军官兵并没有因仇恨陷入疯魔,反而在最大程度上保持着理智和人性。

1945年4月29日,近卫第8集团军下属的第220步兵团在柏林市中心外围同德军遭遇并展开激战。在敌人的顽强抵抗下,苏军一时间难以继续推进,于是打算调集火炮,以饱和打击的方式一举摧毁敌军阵地。就在暴风雨来临的前夕,有人听到了不远处的一块开阔地传来了刺耳的哭声。循声望去,一名德国妇女已中弹身亡,年幼的女儿趴在母亲遗体旁痛哭。

近卫第220步兵团官兵的第一反应是救人,然而要知道,上级的炮轰命令以下,后方的炮兵正在做准备,炮弹随时都有可能落下。所剩的时间真不一定允许施救者全身而退,为一个敌国的小女孩牺牲自己,这值吗?然而苏军官兵没有丝毫犹豫,指挥官一声令下,旗手尼古拉·马萨洛夫上士当即依托战友的掩护匍匐向开阔地靠近。抱住小女孩后,马萨洛夫不顾身后的德军,直接站起身子朝着阵地狂奔。几乎就在他刚抵达阵地的瞬间,密密麻麻的炮弹如下雨般砸了下来。

这个小插曲被崔可夫元帅写进了自己的回忆录,事实上,马萨洛夫并非第一次这么勇敢,他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幸存者”,经历了卫国战争几乎所有的黑暗时刻。这件事让他成了苏军中小有名气的英雄,几个月后,雕塑家武切季奇亲自找上了门,提出想要以马萨洛夫的英雄事迹为原型塑造一个艺术形象的请求。不过,由于时间仓促,前者仅仅是留了个简单的草图,甚至连英雄本人的面孔都没有画下。后来,武切季奇还是另外找了一名士兵充当模特,才最终完成了设计。

雕像落成后,这段历史被广而告之。它感动了德国人,每天都有不少德国百姓慕名前去参观。微缩的铜制艺术品在苏联和周边国家广为流传,塑像中的苏军士兵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然而几乎没有人知道它的原型到底是谁。1950年,他在买来的火柴盒上看到了印在上边的形象,瞬间想起了多年前的往事。此时的他只是为退役老兵,在跟家人讲完这段旧事后,他只是淡淡地说:雕像中的战士确实比我魁梧……况且战场上救人的事情多着呢,它跟我又有什么关系?说罢,萨马洛夫继续过着默默无闻的平凡生活。

即便如此,20世纪60年代初期,这位英雄还是被媒体给挖了出来。马萨洛夫被请到柏林与自己的雕像合影,听闻英雄到来,大量德国民众自发前来欢迎,更有多名当初被苏军战士救下来的小女孩跑来相认。不过,经过认真地辨认后,马萨洛夫摇了摇头,说这些德国姑娘都不是自己救下来的那个。虽然成了轰动一时的人物,马萨洛夫的内心依旧平淡如水。除了必要的采访与活动外,他尽量避开公众视线,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在托儿所的工作。直至2001年逝世。

能在生与死的选择中抛弃对敌国的仇恨,站在人性的立场上作出抉择,马萨洛夫的事迹堪称伟大。事实上,苏军在德国曾无数次复制这样的英雄行为。然而遗憾的是,马萨洛夫的结局是圆满的,并非所有的无名英雄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苏联随军记者鲍里斯·波列沃伊在自己的笔记中记录了一件被刻意遗忘的故事。

同样是在柏林战役中,同样是在同德军交火的间隙,苏军官兵听到了孩童的哭声,顿时变得迟疑起来。他们担心枪火会伤及小孩,却又担心因此贻误战机。关键时刻,白俄罗斯籍士兵特里丰·卢基扬诺维奇一声不吭地冲出掩体,借助废墟掩护快速循声向远处挪动。卢基扬诺维奇的处境比马萨洛夫危险得多,德军持续不断地开火令他无法站起身,只能一手抱着小孩,用肘部支撑着往回爬。这样的动作消耗了他大量的体力,当回到掩体边上时,他全身都湿透了。卢基扬诺维奇伸手将小孩递给战友,当自己起身准备翻进掩体时,英雄不幸中弹了。几天后,他因重伤不治身亡。

卢基扬诺维奇的故事没有马萨洛夫那样“显赫”,甚至很快就淹没在了战火中,以至于当后来有人提起这件事时,不少听众认为这不过是苏联官方炮制出来的用以宣扬苏军将士勇敢的“样本戏”。更令人生气的是,苏联解体后,一些昔日的加盟国为了彻底地“去苏联化”,特意宣称诸如卢基扬诺维奇这类事迹大多都是编造的。白俄罗斯的一家刊物还在充分“考证”后做出了这样的总结:特里丰·卢基扬诺维奇早在1945年就逝世了,他压根没有任何立功记录,这故事难道不是编造的吗?

值得庆幸的是,人们终归是尊重人性的。如今,卢基扬诺维奇的英雄事迹也得到了证实,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有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还有两处有关他的纪念碑。

西方国家痛批当年苏军在德国的“罪行”,嘲笑“贪婪的苏联人”连柏林街道上的街灯都拆回去当废铁。然而倘若仔细审视,历史似乎又是另一番模样。那么,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又有多少这样的英雄事迹被认为是凭空编造的;当年攻入柏林的苏军官兵究竟是选择宣泄了自己对纳粹入侵者的仇恨,还是最终秉持了人性与道德呢?

2 阅读:380
评论列表
  • 2022-08-01 00:20

    大规模的强奸和抢劫肯定是有的,不过分部队和人,战斗力越强的部队纪律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