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国货的幌子,在中国狂赚上千亿!这几个“伪国货”你买过吗?

科普的国际 2024-10-15 08:55:17

国货崛起?别被“伪国货”割了韭菜!

“国货之光”、“良心国货”、“支持国货”……打开手机,铺天盖地的国货宣传,让人热血沸腾。仿佛一夜之间,曾经被冷落的“土味”国货摇身一变,成了新时代消费的宠儿。然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国货浪潮中,真的所有打着“国货”旗号的品牌,都担得起这份信任吗?

别天真了!不少精明的商人,早就嗅到了“国货情怀”背后的商机。他们披着“国货”的外衣,操着一口流利的“爱国营销”,实际上干的却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这些“伪国货”品牌,就像潜伏在暗处的“李鬼”,一边消费着国人的爱国热情,一边把从国人腰包里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送进了外资的口袋。

你以为你在支持国货?其实,你只是被“割了韭菜”

深入“狼穴”:扒一扒那些年被“伪国货”支配的恐惧

想要不被“伪国货”忽悠,就得先了解它们的套路。这些“李鬼”们,深谙“国货营销”之道,惯用以下几招,就能让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乖乖掏钱:

第一步:低价收购,“借尸还魂”

很多老牌国货,因为经营不善或缺乏创新,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濒临破产。这时,“伪国货”背后的资本大鳄就会出手,以极低的价格将其收购。对于这些外资企业来说,收购的目标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品牌背后的历史积淀和国民认知度。换句话说,他们要的是一个现成的“壳”。

就拿哈尔滨啤酒来说,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牌啤酒,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国民啤酒”。然而,2004年,哈啤被美国啤酒巨头安海斯公司收购,从此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外资品牌”。虽然收购后,哈啤的口感、品质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对于很多老消费者来说,这口“啤酒”喝下去,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第二步:换汤不换药,“狸猫换太子”

收购完成后,“伪国货”们并不会大刀阔斧地改革,他们会保留原有的品牌名称、包装风格、产品口味,甚至连广告语都尽量保持不变。目的只有一个: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买的还是那个熟悉的“老朋友”。

中华牙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诞生于1954年的民族品牌,曾是多少家庭的必备日用品。1994年,中华牙膏被联合利华收购。虽然联合利华在产品研发、营销推广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但中华牙膏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定位基本没有改变。很多消费者,至今仍以为中华牙膏是地地道道的国货。

第三步:狂打“国货牌”,“爱国营销”玩到飞起

为了进一步巩固“国货”形象,“伪国货”们在营销上可谓是煞费苦心。从产品包装到广告语,无处不在强调“中国元素”,恨不得把“爱国”两个字刻在消费者脑门上。

比如,金龙鱼食用油,虽然是新加坡品牌,但在中国市场,却常年将“中国家庭的选择”作为宣传语。再比如,大宝SOD蜜,被强生收购后,依然沿用着那句深入人心的广告语:“大宝,天天见!”

通过这些看似“接地气”的营销手段,“伪国货”们成功地将自己包装成了“民族品牌”的代言人,在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也狠狠地收割了一波“国货情怀”。

揭开“伪装”:五大“伪国货”案例大曝光

说了这么多“伪国货”的套路,下面就来盘点几个“伪装”多年的知名品牌,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1.中华牙膏:从“国民牙膏”到“外资打工仔”

中华牙膏,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人的回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中华牙膏凭借着亲民的价格和过硬的质量,成为了千家万户的首选。

然而,1994年,中华牙膏被联合利华收购,从此变成了“外资打工仔”。虽然在联合利华的带领下,中华牙膏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产品线也更加丰富,但对于很多老一辈消费者来说,这支牙膏,已经变了味。

2.大宝SOD蜜:被“强生”抱养的“国民闺女”

“大宝,天天见!”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是多少人青春的回忆。大宝SOD蜜,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国民护肤品”,凭借着平价好用的特点,赢得了无数消费者的喜爱。

2008年,大宝被美国强生公司收购,从此变成了“外资养女”。虽然收购后,大宝SOD蜜的配方和价格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这瓶曾经的“国民闺女”,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味道。

3.哈尔滨啤酒:从“国民啤酒”到“外资血统”

哈尔滨啤酒,这个名字,就透着一股浓浓的“东北味儿”。作为中国最早的啤酒品牌之一,哈啤曾经是无数人心中的“国民啤酒”。

然而,2004年,哈啤被美国安海斯公司收购,从此变成了“外资血统”。虽然收购后,哈啤的口感和品质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对于很多老哈尔滨人来说,这口“啤酒”喝下去,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4.金龙鱼:披着“中国胃”外衣的“新加坡商人”

“金龙鱼”,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中国味儿”。作为中国食用油市场的领军品牌,金龙鱼几乎家喻户晓。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龙鱼其实是新加坡品牌,由丰益国际集团控股。虽然金龙鱼在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上,都极力贴近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但它“外资”的身份,却是不争的事实。

5.徐福记:被“雀巢”收入囊中的“中华老字号”

徐福记,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中华老字号”的感觉。作为中国糖果市场的龙头企业,徐福记的产品,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

然而,2011年,徐福记被瑞士雀巢公司收购,从此变成了“外资企业”。虽然收购后,徐福记的产品口味和包装风格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这块“糖”,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味道。

“伪国货”横行,谁是幕后推手?

“伪国货”现象的出现, 固然有商家逐利的原因, 但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首先, 一些老牌国货企业, 缺乏创新意识, 产品老化, 营销手段落后, 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不得不被外资收购。其次, 一些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 存在盲目追捧“洋品牌”的心态, 对国货缺乏信心, 这也给了“伪国货”们可乘之机。

最后, 相关部门在市场监管方面, 还存在一些漏洞, 未能有效遏制“伪国货”的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擦亮双眼, 做个精明的“国货守护者”

面对“伪国货”的套路,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作为消费者, 我们应该擦亮双眼, 提高警惕, 用实际行动, 支持真正的民族品牌。

1. 理性消费, 不盲目迷信“国货”标签

在消费时,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国货”和“洋品牌”, 不要盲目迷信品牌名称和包装, 更不要被商家的“爱国营销”所迷惑。 要注重产品的品质、 性能、 价格等因素, 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

2. 主动了解品牌背景, 支持真正的民族品牌

在购买产品之前, 我们可以花一点时间, 了解一下品牌的背景信息, 比如品牌创始人、 股权结构、 生产地等等。 对于那些真正用心做产品、 致力于打造民族品牌的企业, 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3. 积极举报“伪国货”的虚假宣传行为

如果发现商家存在虚假宣传、 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我们可以积极向相关部门举报,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为净化市场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国货崛起, 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伪国货”现象的出现, 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国货的崛起, 不是喊口号就能实现的, 需要消费者、 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对于消费者来说, 要理性消费, 不盲目追捧“国货”标签, 用实际行动支持真正的民族品牌。对于企业来说, 要坚持自主创新, 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对于政府来说, 要加强市场监管, 打击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为民族品牌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越来越多的民族品牌, 会走向世界, 成为中国的骄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华牙膏、大宝SOD蜜、哈尔滨啤酒、金龙鱼、徐福记

中国商报:2023-09-19《你可能也买过!盘点那些被误以为是国货的“伪国货”》

敦煌发布:2024-09-12《“藏”在我们身边的7个“伪国货”品牌,你还在盲目支持么?》

悦观财经:2023-11-09《【这些“伪国货”品牌,你知道多少呢】》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