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月底、年底晒跑量的时候,是大众跑者最期待,最开心,最纠结,也是自我总结得失的时刻!“跑量”是提升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关键,如果说200公里月跑量是备战全马的基本跑量,那么300公里月跑量则是可以全面提升有氧基础、专项能力等综合运动能力较理想的运动负荷。
通常,“冬训”备战周期属于比赛间歇期,是提升运动跑量,增加运动负荷的最好季节。此外,冬季寒冷的天气,训练中运动员出汗少,能量储备充足,可以进行更长时间的有氧耐力训练。同时,冬季进行跑步锻炼,还可以提升心肺功能,肌肉耐受力以及磨练意志品质等。
因此,对于大众跑者来说,冬训的跑量应该高于其他季节。当然,随着跑量的持续上升,带来的身体消耗也是比较大的。因此,为了保证周期训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就要控制好训练强度。通常,冬训期间的强度课(间歇训练、速度训练等)训练强度,应略低于夏训阶段,这是因为冬训本身运动负荷比较大,跑量和强度齐头并进不断提升的话,身体吃不消。
此外,冬天气温比较低,肌肉弹性,关节灵活度等都有所受限,过高的训练强度,也会增加受伤风险。因此,大众跑者在冬训过程中应注重跑量的提升。在训练强度方面,要根据身体状态,气温等因素的影响,适当降低标准。那么,大众跑者如何才能在冬训过程中实现“高效”训练呢?记住以下三点即可。
月跑量800公里,是许多长距离专业中长跑运动员的跑量标配。实践研究,“大跑量”有氧耐力训练,对提升马拉松运动员心血管功能和耐力水平效果显著。而且,有氧耐力水平不仅可以巩固运动员耐力水平不断提升,也是提升混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前提条件。
因此,对于大众跑者,在训练系统性和竞技状态都不错的前提下,“冬训”期间,超越平时“月跑量”15~20%的上升负荷,能够产生较好的训练效果。当然,在提升“跑量”的过程中,时刻都要强调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以及适应性原则。
降低训练“强度”,并非是不需要训练强度。从运动训练角度出发,运动负荷是由“跑量和强度”组成。
对于中长跑专项训练内容而言,低强度训练所指的有氧耐力训练,持续跑的时间最长;中等强度训练所指的混氧耐力训练,持续跑的时间中等;大强度训练所指的是无氧耐力训练(间歇训练、速度训练),持续跑的时间最短。“有氧”提升“混氧”,“混氧”促进“无氧”,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形成了完整的训练过程,也再次体现出“有氧”是一切训练基础的重要性。
从“冬训”指导思出发,提升“跑量”是提高运动员耐力水平的根本。那么,在持续提升“跑量”的过程中,就要适当降低训练“强度”,从而保证在跑量不断上升的过程中,身体能及时恢复,保证周期训练的完整性。因此,在“冬训”周期训练阶段,尽可能不要追求最大“强度”的无氧训练。
这里提到的“节奏”不是跑步中的节奏,而是强调整个冬训期间训练“节奏”的有效控制。谈到中长跑运动训练,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跑量”和“强度”,而忽略了全年周期训练“节奏”把握的重要性。“冬训”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长达3个多月的时间可以进行较完整的周期训练储备,而合理分配好体能则十分重要。
多年实践表明,科学、系统、连贯的系统训练过程,能够促进马拉松运动员专项能力和生理指标稳步提升。冬训周期训练分为三个阶段:“耐力储备阶段”、“专项提高阶段”、“赛前训练阶段”。
三个训练阶段的训练指导思想是围绕着赛季比赛目标而制定,整个周期是一个连贯、系统的训练过程,最终目的是提升运动员运动成绩。因此,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训练表现,做好身体能量储备,更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反馈,及时做好生理指标监测。同时,也要做好饮食、身体恢复等保障手段。
总之,“冬训”的训练重点是尽可能保持较长的训练周期,毕竟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升一定是基于跑量和强度的双重积累。因此,拥有一个科学、系统、连贯的长周期训练过程非常关键。
与此同时,大家要严格控制“跑量”递增幅度,合理选择“跑量”递增时机,以便能够更好地与混氧训练、核心力量训练、速度训练等其他训练内容相结合,从而实现“跑量”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盲目地堆“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