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19晚,夜色如墨,红二、六军团沿着山脊急速向西挺进。
这时,一位战士的背篓中传来一阵清脆的婴儿啼哭声,行进在前方的贺龙不由得放慢了脚步,不安地转过了身。
“贺老总呀!你的‘战地小喇叭’(贺捷生)又唱歌啦!”任弼时的这番话,缓解了部队间的紧张气氛。
红军抵达陕北后不久,贺龙迅速投身于紧张的战事之中;妻子蹇先任也接到了组织的指令,前往苏联学习。
那么,小捷生该怎么办?
长征路上降生的“龙”女1935年,贺龙在前方指挥战斗,后方一个振奋的消息悄然降临:祝贺贺老总得了一门“迫击炮”!(当时大家把女同志称为“迫击炮”)
此刻,贺龙率部接连取得了龙家寨、板栗园等战役的重大胜利,前方捷报频传,后方喜添小女,由此便得了个“捷生”的名字。
还未满月,小捷生便与父母、与红军一同踏上了长征之路。在长征的队伍中,有一位外国传教士。
他得知贺家添丁进口后,连忙询问孩子的性别,想着给孩子织件毛衣作为礼物。在得知是女孩子后,传教士略带遗憾地说:
“女孩或许不能像你一样扛枪上阵,成为将军了。”
60年后,这位外国传教士在得知贺捷生已经是解放军少将时,又惊又喜。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在一次战斗结束后,贺龙感觉身上少了点什么:“糟糕!孩子呢?孩子丢了!”原来,由于战事激烈,小捷生在战斗期间被摔了出去。
贺龙和警卫员急忙掉头回去寻找,幸而被一位伤员给捡到了,贺龙紧紧地抱着失而复得的女儿,泪水无声地从脸颊滑落。
在跟随部队行进时,蹇先任最担心的,莫过于孩子的哭声会吸引来敌人。
为了部队的顺利推进,蹇先任有时不得不狠下心来捂住孩子的口鼻,小捷生几度徘徊在生死边缘。
大家也知道,长征路上环境恶劣、食物短缺,大人还能吃些树皮、草根,可对于一个还没有长出牙来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难以逾越的难关。
一位战士见状,将草叶捣碎后再煮成糊糊,试图喂给小捷生喝,可不论怎么喂,小捷生都不肯吃。
“等革命胜利了,你想吃也吃不上了,所以你一定要吃,咬紧牙也要吃......”
或许是她本命不该绝,又或许是饿了许久,小捷生好似听懂了一般,一口一口地吃了起来。
部队抵达延安后,由于贺龙和妻子忙于革命事业,无暇照顾小捷生,便将她寄养在了老乡家。
一次,贺龙偶然间看到了一个场景,令他心碎不已:在老乡家的生活并不好过,小捷生就像个小羊羔一般,被拴在炕上。
任弼时将这一情况向毛主席作了汇报后,小捷生这才被送到了一线,来到了贺龙身边生活。
“我与父亲非常更要好,但我也明白,那样的生活是不能长久的......”
1937年12月,贺龙将小捷生托付给了自己曾在南昌起义时的老部下:秦光远和瞿玉屏,并嘱咐道:
“这孩子叫‘捷生’,如遇不测,可以改姓,但万不可改名......”
小捷生明白即将要离开父母,哭着喊着不忍离开......安全起见,瞿玉屏趁着夜色将孩子带回了湘西。
“我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贺龙从“两把菜刀闹革命”开始,就结识了不少的地方豪杰,贺龙为人正直、英武,同僚上下均与之相交甚好。
秦光远曾是贺龙旧部师长,瞿玉屏是贺龙部队的团级军官,抗战爆发后,两人还曾来到陕西想要加入共产党。
党组织鉴于他们对湘西地形的熟悉,决定派遣他们前往湘西,做陈渠珍的统战工作。贺龙对两人也算是知根知底,将女儿交给老部下也能放心。
当秦光远和瞿玉屏接到孩子后,却在孩子的名字上犯了难。由于口音的差异,他们只隐约听到了“jie”这个音节,但具体是哪个字,却无从得知。
为了确保无误,他们特意返回办事处,向知情人士打听,最终确定了“捷生”这个名字。
瞿玉屏将小捷生接到了家中,对外总是笑称,是他从远方抱养回来的宝贝女儿,还给她取了一个新名字——“瞿捷生”。
瞿玉屏本人并与子女,家中只有些老家的侄儿,他将小捷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看待,甚至为其雇佣了佣人,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实际上,小捷生寄养在湘西后不久,国民党方面就闻到了风声,费了好大一番功夫全面搜查,但一直没能追查到小捷生。
而这,得益于三个人的力量:瞿玉屏、罗文杰(国民党军官、贺龙老部下)和“湘西王”陈渠珍(贺龙老上司)。
安全起见,瞿玉屏经常带着小捷生更换住所,毕竟湘西一带,谁人不知贺龙的名号。
哪怕瞿玉屏保护孩子保护得再好,难免隔墙有耳,被有心之人听了去,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每次搬家时,瞿玉屏选择的都是僻静的地区,就连邻居也须得是友善、人口少之人。
他时常同妻子说:“这孩子是革命的后代,真要有什么闪失,我该如何与兄长(贺龙)交代啊!”
瞿玉屏在安江纱厂搞供销,大部分时间忙于事业,很少回家,照顾小捷生的任务,就交给了妻子杨世琰。
杨世琰的身份有些特殊,她是军阀杨森的侄女,因着双方政治立场不同,加之又不是自己亲生的,因此对小捷生也就不那么上心。
单是这样也就罢了,此人生活腐化,对家中上下不管不顾,整日里只知打牌享乐,还吸毒成瘾。
尽管家中有佣人在,杨世琰还是指使小捷生三更半夜给自己做宵夜吃,对她不是打就骂。
对瞿家的几个侄辈也是如此,小捷生自小就与父母分离,加之这寄人篱下的苦难滋味,心中的酸楚与思念更甚,她常常与瞿家的侄辈们抱在一起啼哭。
瞿玉屏在家时,杨世琰就会拿出大家风范,对小捷生照顾有加;瞿玉屏一走,杨世琰直接就不装了,指使她做这做那。
没多久,瞿玉屏就发现了一些端倪,发现小捷生身上有伤,便将小捷生带到了自己身边生活了一段时间。
干爹(罗文杰)虽远在常德,但时不时地就会来看望小捷生,每次都会带着她去买些新衣服、书籍什么的。
1944年,瞿玉屏去世后,罗文杰前来吊唁时,悄悄地将小捷生拉到一旁,为她进行了一次“照水碗”。
罗文杰口中念念有词,接着他神色凝重地看向小捷生,告诉她他看到了一打群士兵,在那些士兵的最前方,站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军官。
小捷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对干爹的话深信不疑,接着,罗文杰便低头小声地她说:
“你记住,这个大军官叫贺龙,他就是你的父亲。”
由此,小捷生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瞿玉屏去世后,他生前所经营的一些生意也被旁人霸占,杨世琰便带着小捷生搬到了湘西一处偏僻的小镇生活。
在这里,小捷生的生活费和学杂费都是由干爹罗文杰和伯伯陈渠珍供给的。直到湘西各县先后解放后,贺捷生才终于回到了北京,与父母团聚。
提及那段寄人篱下的童年经历,贺捷生感慨万千。她说自从养父瞿玉屏去世后,她就像一个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无依无靠。
她对养母杨世琰的感情也十分复杂,既感激她的养育之恩又无法忍受她的冷漠。
父亲的胸膛 母亲的怀抱贺捷生寄养在湘西时,贺龙夫妇还能从瞿玉平那里知道些关于孩子的消息;
可瞿玉平这一走,贺龙夫妇寄去的信件、物件等都石沉大海,不过,幸好一切都挺过来了。
在湘西的每一天,贺捷生的心中都充满了对家人的无尽思念,她常常想:
什么时候能与家人团聚呢?什么时候能再次见到母亲呢?再次见面时,会是怎样的场景呢?
这些对父母的思念,都是支撑贺捷生生活的动力。她没有想到,时隔12年再次见到母亲时,没有想象般的激动,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这种复杂的心情,只有经历过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的孩子能体会得到,那是一种亲切之中的“疏离”,渴望见到,却又不敢相信,但内心是欣喜的。
“捷生,你长这么高了?”蹇先任极力克制内心的激动,声音颤抖地走向女儿。
说话间,母女都落下了眼泪,两人紧紧相拥,这十几年的思念,好似都化作了这个拥抱。
当晚,母女俩躺在床上彻夜未眠,蹇先任问了许多问题,此刻的她,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是回答“很好”又或者是“习惯了”等等。
这些年的风霜雨雪,让贺捷生的心灵比同龄人更加坚韧和成熟。她经历了太多,以至于在面对母亲的询问时,那些复杂的情感和经历仿佛都凝聚成了一句句简单的回答。
听着女儿的回答,蹇先任突然愣住了:“你没有问题要问妈妈吗?或者说,你有什么想法,未来想要做些什么?”
贺捷生没有想过这些,对于自己的未来,也只是顺其自然,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
说罢,两人都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静静地躺在那里,谁也没有打破这份寂静。
母女间都明白,语言在此刻显得如此的苍白,这些年来,各自有着不一样的人生路,有着不一样的人生,母女间的心意相通,却又似乎隔着一层难以言喻的薄膜......
刚进城时,贺捷生有好些字都不会写,贺龙见状,就给她买了本字典,为了增强女儿学习的信心,贺龙鼓励道:
“就拿我举例,我小时候打弹弓怎么也打不准,那时候我就天天早起练习。正所谓笨鸟先飞嘛,只要你勤快,就一定能赶上别人!”
1955年,贺捷生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了北大历史系,贺龙得知后,逢人就说:
“我女儿上大学了!我女儿上大学了!”
而后,贺捷生先后在军事科学院、总政治部等单位工作,晚年又发表并创作了多部文章和著作。
结语贺捷生的一生,是对“越挫越勇”的最好诠释,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何种挫折,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有路。
参考资料
“走”过长征路的女将军——访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伯鱼. 贵阳文史
贺捷生虎口余生记-梁贤之. 党史天地
像春蚕吐丝那样向你倾诉—— 贺捷生《元帅的女儿》背后的故事. 长沙晚报
贺龙之女果真缸底逃生?. 湘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