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是爱还是逃避爱

听双聊情感 2024-01-06 11:39:02
是爱还是逃避爱

鲁妈妈的儿子已25岁。从高一时因人际受挫而回避交往,经常逃学,继而沉迷游戏,断断续续读完了高中、大学,单就英语成绩好。孩子的个性,很像他父亲的偏执性格。他们一家三口的特质及其关系是:能干讲理啰嗦的母亲,能干强势操控性的父亲,聪慧敏感多疑的儿子;强强对手的夫妻关系,敌对的父子关系,粘连的母子关系。几年来,父母尤其是母亲为了拯救儿子,努力地加强自身学习和改变,其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有了很大改善,孩子已从封闭在家到走出社会参与工作,也能与人交往。

今天鲁妈妈谈起儿子又是欲哭无泪:儿子的状况虽然好多了,但最近我或许是积累了对他的不满,在昨晚爆发了。对他沉迷打游戏是我的心病,一看到他在家游戏,我的愤怒就往上涌。他打了8年的游戏啊,现虽工作了,但他对工作的热情远不如打游戏,每天5点钟下班回来就上网,直到夜12点,周末是全天候在电脑前。我看在眼里急恨在心里,憋不住时说他几句,昨晚我通宵未眠,想到这么多年的努力,我好累好苦!他虽有改变,但他目前的情况我实在看不下去,非常担忧他的未来,想不再管他,把他赶出家,又怕在外更肆无忌惮打游戏。面对他,我伤心欲绝,恨也不是爱也不是,不知道我还能否坚持对他有爱心。

有人说,爱是一个令人陶醉的字,也有人说,爱是令人伤心的字。记得我曾经写过两篇文章:“儿子为何叛逆母爱”、“对相爱容易相处难的反思”,在其中讨论过爱的话题,观点一:爱是一个悖论;观点二:不是相爱容易相处难,而是相处容易相爱难。今天鲁妈妈的心情,唤起我再想谈谈:爱,一个艰深的字。

鲁妈妈对孩子的爱,和爱恨粘连的亲子关系,是众多家庭的代表。我感到,爱在我们中国的家庭,它似一个陌生字;爱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是一种埋藏太深的情感,深得触摸不到。

因为我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爱,也未得到过什么真爱。如果你说,天下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甚至你会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女。没错,你很爱,为了爱可以牺牲自己,但如果你的爱,没有使你自我感觉舒畅,没有使其家庭感受温暖,那么你的爱是值得反思的。换句话,如果你的爱换来的是不断的家庭冲突,那么你的爱仅是戳人的武器。

从道理上讲,我们不可否认,父母一定是爱孩子的。从经验中我们发现,父母在理解爱这个字上,是曲解或是无知的。于冲突性的亲子关系中,父母都无意识的爱着他们自己的理想与期望。比如,16岁的博士张炘炀与他的父母,就是这个道理的典范。越来越凸显的亲子关系问题,令我们应慎重反思:关于爱,你到底是在爱还是逃避爱?

在叛逆父母之爱的孩子身上,他们是有意识地逃避爱,逃避父母以爱的名义对他们的付出与期许。但在他们无意识深处,他们渴望爱,渴望能够被爱也能够爱人。

在爱得很苦的父母身上,他们也有意识的想尽办法在爱人,而他们无意识深处是逃避爱的。因为,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理解与接受,但对孩子身上必然有的“毛病或缺点”,父母是无法理解也绝不接受,即无意识的爱是讲究条件的:你若不好不对,我是不会喜欢你的。殊不知,正是这些明里暗里的条件,孩子才保留,并制造新的缺点。许多父母的焦虑,也正是极为看不惯孩子身上的“毛病”,这个极为看不惯,不断滋生了父母对孩子的失望、厌烦之情感,这情感,或许会压抑,或许会爆发,但都将是拒绝接纳孩子的理由,当然也成为了伤及亲子关系的利剑。

鲁妈妈一样的父母,骨子里根本就讨厌孩子的“不见长进”。与其说他们爱孩子爱得太辛苦,不如说他们是爱自己的面子,而纠正孩子的毛病太煞费苦心。从这一角度看,父母始终在逃避这样一种爱:接受孩子现有的不足,接受孩子今后的平凡。

真正的爱,是一种尊重,尊重自己和对方的想法。若孩子叛逆父母之爱,那一定是父母错把自己的想法转嫁给了孩子。严格讲,冲突的亲子关系,或暗藏火药味的家庭,是没有爱的。期待孩子能够成才,不如期待孩子有爱心。那么首先还得父母学会怎样爱。

爱的确是一门艺术,需要学习。世上有许多关于爱的论述,最公认的还属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我们不妨再次温习他对爱的经典阐述:“爱是一种艺术;爱不是生而知之,它需要知识和努力;爱本质上是一种意志的行动,是用自己的生活对另一个人的生活作出全面承诺的决定;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它是主动地站进去,而不是盲目地沉迷上的情感,它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成熟的爱是在保持一个人的完满性,和一个人的个性条件下的结合。因而,如果不积极地全力发展自己的人格以形成一种创造性的倾向,所有爱的意图注定要失败。”有关爱的真知灼见,在这本极富哲理的著作中随处可见。

凡要问,怎么做才叫会爱?答,这些灼见就是如何爱的方法。

李孟潮的文章里有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一个透彻地了解了一个人或物的种种缺陷之后,仍然执著地爱着他们的时候,那才是真爱。”

这种爱,是把一个人当人看待的爱,感人也养人。但生活中的我们,究竟是具备还是匮乏?是选择去拥有,还是选择逃避呢?家,这个情感栖息的港湾,我们做父母的对儿女,或做儿女的对父母,或做夫/妻的对另一半,会有这样的爱,会这样去爱人吗?

如果没有,那么你的爱,仅仅是一厢情愿地爱着你自己的嗜好,而谈不上真爱。如果你做不到养人的真爱,那么就别投射给对方你的嗜好,更别怨恨对方不够好、不争气。记住,人尤其是孩子的“不成器”,那是内心有不被接受的哀怨、怒气,当父母你能稳定地对孩子的缺陷予尊重,不嫌弃,那么孩子他就有机会反复经验到、感受到真正的被接受,被爱,他也就有足够的时机学着去接受和爱自己、接受和爱他人。

当然,达到这样的相处模式,唯有正视你对爱的动机,是真爱还是在逃避真爱。至少我们应反思:爱,是一个很艰深的字,是一门艺术,你是否有耐心,能否用心去学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