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你有没有想过,每天再普通不过的“上厕所”,对一些人来说却如同面对酷刑?他们从便秘开始,逐渐发展到腹痛、腹胀,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一种鲜为人知却让患者痛苦万分的疾病——巨结肠类缘病。这个名字听起来陌生,但它的症状却可能在你身边悄悄发生,甚至你自己也未必察觉。
“排便难”背后的真凶:巨结肠类缘病巨结肠类缘病,听名字就觉得不简单。其实,它指的是由于肠道神经或肌肉功能异常,导致结肠扩张、粪便无法正常排出的一种疾病。很多人会误以为便秘只是“小毛病”,但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就可能是严重问题的信号。
案例:24岁女生的“如厕噩梦”
某医院曾接诊一位24岁女生小陈,平时看起来健康活泼,但却被一个秘密折磨多年——她每次上厕所都像“受刑”。小陈从小便秘,起初以为只是吃得少或喝水少,但情况越来越严重。后来,她每次上厕所都要用力很久,甚至需要手动帮助排便,腹胀像怀孕,腹痛让她彻夜难眠。
最终,医生诊断为“巨结肠类缘病”,需要手术切除部分病变的结肠。
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据统计,功能性便秘在我国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6%—24%,其中严重便秘患者中,巨结肠类缘病并不罕见。但由于早期症状常被忽视,很多患者直到病情恶化才就医。
为什么会得巨结肠类缘病?巨结肠类缘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巨结肠:这种情况多见于儿童,是由于胎儿时期肠道神经发育异常,导致部分肠段缺乏神经节细胞,无法正常蠕动,形成梗阻。
后天性巨结肠:这类情况多见于成年人,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长期便秘、肠道功能紊乱、肠梗阻、神经系统疾病等。例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糖尿病、脊髓损伤等,会影响肠道神经调控功能,从而诱发巨结肠类缘病。
生活方式和习惯的诱因除了病理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诱因。长期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忽视便意、滥用泻药等都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增加患病风险。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精细化,纤维摄入不足,再加上久坐不动,肠道蠕动变慢,为巨结肠类缘病埋下隐患。
“便秘”不是小事,别再拖了很多人都会忽视便秘,甚至调侃“没事,吃点香蕉就好了”。但实际上,长期便秘可能是肠道功能障碍或结构异常的信号。以下是一些常见误区:
误区一:便秘就是缺乏膳食纤维虽然纤维摄入不足确实是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并非所有便秘都能通过饮食改善。对于功能性或器质性便秘(如巨结肠类缘病),单纯补充纤维可能无效。
误区二:泻药可以长期使用很多人为了缓解便秘,长期依赖泻药,但过度使用泻药会使肠道对药物产生依赖,甚至破坏正常的肠道蠕动功能,反而加重病情。
误区三:拖着不治没关系长期便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例如粪便嵌塞、肠梗阻、甚至诱发肠癌。巨结肠类缘病的早期症状与普通便秘相似,但如果拖延治疗,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治疗方法:如何走出“如厕地狱”?治疗巨结肠类缘病的关键在于明确病因,根据病情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
1. 保守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粗粮、蔬菜和水果,同时注意足量饮水。
· 生活方式干预: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避免久坐,适当运动促进肠道蠕动。
· 药物辅助:根据医生建议使用通便药物,如容积性泻药(如聚乙二醇)、刺激性泻药(如比沙可啶)。但需避免长期依赖。
2. 手术治疗:适用于重度患者· 当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能需要手术切除病变肠段。例如,小陈在确诊后接受了部分结肠切除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生活重新步入正轨。
· 术后康复:手术后需长期随访,关注肠道功能恢复,避免术后并发症。
如何预防“巨结肠类缘病”?1. 保持健康饮食: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红薯、绿叶蔬菜,减少高脂肪、高糖饮食的摄入。
2. 规律作息和运动: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3. 重视便意:不要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有便意时及时如厕,避免“憋便”。
4.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长期便秘或肠道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及早发现潜在问题。
医生有话说:不要拿“便秘”开玩笑作为一名医生,我见过太多因为忽视便秘而导致病情恶化的患者。便秘不是“忍一忍就过去”的问题,而是肠道健康的“报警器”。尤其是当便秘伴随腹胀、腹痛、体重下降、便血等症状时,一定要尽早就医,排除器质性病变。
巨结肠类缘病虽然可怕,但如果能够早诊早治,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良好改善甚至治愈。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您能对这个疾病有更多了解,不再让“如厕”成为“受刑”。
医学知识来源:
1.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便秘病因及治疗的研究综述
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关于巨结肠类缘病临床案例分析
3. 《消化内镜学杂志》关于便秘及肠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肠道健康的科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