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匮乏成玉雕行业痛点!手艺向钱看千人一面,独特设计去哪儿了

桥蕤看文 2024-11-14 14:10:53

玉雕有时候是石头和人之间最好的媒介,无论是大师精心雕琢的收藏佳作,到普通玩家可以负担的起的精品雕件,再到市场上流通的粗劣机雕商品,本文就以普通消费者最容易接触到的玉雕风格为切入点,来聊聊当下玉雕行业的现状和玉雕师们的生存困境。

玉雕艺术的传承与变革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玉文化积淀,而玉雕作为玉文化的核心表现形式,自古便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常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这句经典话语不仅仅是在表达玉雕的重要性,更是将玉雕的过程与人的成长相类比。玉石在未经雕琢之前看起来只是普通的石头,但在玉雕师的巧手雕琢下才变成了艺术珍品。玉雕师们的创作过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传承,可是如今市场上流通的大部分玉件,却大多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缺乏个性和辨识度。说白了变成了“无相复制品”。

想想看,咱们平时认人,最先看的不就是脸嘛! 如今同质化泛滥,同题材的款式烂大街,偏偏少了点让人眼前一亮的“记忆点”。比如咱们去河南的石佛寺转一圈,看起来那玉雕是琳琅满目,可您要是细心逛几圈就会发现,家家户户都在雕貔貅、观音、弥勒佛。大多还都长得差不多! 这不就成了工艺品流水线了嘛,哪还有半点“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的味道?

确实,市场上好像很追捧“爆款”题材,只是拿到什么料子都往里套,最后搞不好还不低机雕,更有甚者,拿到料子遇到点瑕疵就摇头摆手,说“这料子不行,做不了”,常常不动脑,自然最后陷入同质化,最后竞争力丧失,沦为刻板的“人柱力机器”

总结起来,目前玉雕师最主要的困境主要有三点:

创新意识缺失

因为暂时活比较多,很多玉雕师习惯于简单重复市面上畅销的题材加快进度,缺乏独创性思维。拿到料子后不是思考如何发挥材料特点,而是直接套用固有模式。

设计能力不足

很多新晋的玉雕师缺乏系统的美术功底和设计训练,只能照师傅教的几套手法依葫芦画瓢。即便是一些“大师工作室”,实际的流程是师傅临摹勾线画图后,交由徒弟直接上手操作,很多师傅根本不讲设计思路(可能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上面提到的画图功力不行)相当于是“临摹抄书考试”,这种应试教育型的培养,对玉雕师的创作其实没有太大的好处。

市场短视

玉石市场整体过分追求短期利益,要求玉雕师快速出活,不停的在催促,早已没有了什么“慢工出细活”这种事,导致玉雕师不愿在艺术创作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能快速变现的复制性作品成为首选,挣快钱谁还嫌少呢?

长此以往,市场上就充斥着大量差不多雕件,千篇一律,毫无生气。互联网时代还有些歪风邪气也开始入侵,雕琢技艺没有下功夫,反而把心思都花在了网络个人品牌的包装上,到处拍手持好料的艺术照,主打炒作名气,作品却越来越敷衍了事。和玉大叔想起有一位玉雕行业的前辈曾经说过:“玉雕是三分料,七分工,即便工里面最重要的也是设计。”设计是玉雕的灵魂,没有设计,就只剩下冰冷的技艺,无法打动人心。其实和玉大叔也能理解,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要静下心来搞创作谈何容易! 很多玉雕师迫于生计,不得不迎合市场需求,创作自己都不愿意落款的“作品”,

那么在生存和艺术之间,到底有没有平衡点呢?和玉大叔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玉雕师可以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每年都可以给自己设定目标,通过参加比赛、展览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拓宽和同行的交流渠道。

玉雕技艺几千年以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玉雕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八千年的文化积淀,不应沦为简单的商品复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该如何让行业继续发展,确实是整个行业都需要思考的难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