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代战略隐身轰炸机方面,美国抢先推出了B-21“突袭者”轰炸机,其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青春版B-2”,被认为沿用了B-2隐身轰炸机的大量设计思维和成熟技术,并在一些局部性能方面实现了部分优化和提升。基本上,与B-2相同,B-21也是主打“高亚音速飞行的低可探测性”战略轰炸机。但有意思的是,从国内流出的一篇可能为轰-20早期方案构想的论文来看,在提高轰炸机突防性能一事上,中国科研团队或曾颇为大胆地设想过“两条腿走路”。
美国B-21轰炸机
按照论文脚注中提到的时间点,基本可以确定这篇论文的成文时间在2012年左右,所构想的轰-20轰炸机方案大量借鉴了“某兄弟所的下一代战斗机方案”。而从论文中给出的插图来看,其机身外形显然很接近前不久中航成飞试飞的那款“银杏叶”。结合论文内容后就不难明白,文中构想的轰-20轰炸机方案基本就是对“银杏叶”的放大。通过加大机身尺寸来获得更多的载油量和尺寸更大的弹舱,从而具备跨洲际飞行航程和大载弹量。
论文截图
不仅如此,其将搭载多达6台涡扇-15发动机,有望让这款轰炸机在1.8马赫的高速状态下,持续飞行1.1万公里,抑或是在高亚音速巡航状态下,达到1.35万公里的航程。既有本就效果良好的隐形气动外形布局,又有超音速飞行和超音速巡航能力,这款轰-20轰炸机早期方案构想属实是极其前卫且激进。
形似银杏叶的六代机
当然,既然论文内容得以流出,大概率说明该方案并未获得论证通过,即未来真正问世的轰-20,很可能在外形、设计思路和运用方法等方面,与论文中提到的方案大相径庭。仔细想来,这一方案未获通过的原因大概有两点:
“幻影IV”是对“幻影III”的放大
其一,可能难以较好地解决机内载油量和弹舱尺寸的矛盾。将战斗机放大为轰炸机,此类案例并不多,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法国达索公司于上世纪50年代研发的“幻影IV”战略轰炸机,就是在“幻影III”战斗机的基础上放大而来,前者也被称作“世界上最小巧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
“幻影IV”战略轰炸机
受机身尺寸不大所带来的影响,“幻影IV”轰炸机的航程仅在3700公里左右,虽然可满足从“西方阵营前线”的法国本土机场起飞,并对苏联本土实施核突袭,但对于其他任何寻求空基核打击平台的国家来说,“幻影IV”的航程显然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级别,仅相当于中型战术轰炸机。而为了实现这区区3700公里的“法式战略级别航程”,“幻影IV”所付出的一大代价就是半埋挂架的空间不够大,故携弹量较小,难以在常规战争状态下执行大规模轰炸任务,也难以在核战争中同时突袭多个目标。
“幻影IV”弹舱尺寸很有限
放到这款可能为轰-20早期方案构想的身上来看,超音速飞行和巡航能力,以及超1万公里的跨洲际航程,这些自然需要该机拥有极大的机内载油量。即便任务途中可接受加油机的空中加油,也依然会对载油量指标提出很高的要求。而机内油箱尺寸的加大,很难不对同样需要占用极大空间的弹舱带来影响。这样想来,这款方案很可能没能同时在载油量和弹舱尺寸方面都做得很好,故未能获得通过。
美国海军的“标准”系列防空导弹
其二,可能难以较好地解决超音速飞行和隐身突防效能的矛盾。现代隐身战机所追求的隐形效果,不仅有雷达隐形,还有光学目视条件下的低可视度,以及在红外探测器材面前的低红外特征。而高速飞行、尤其是超音速飞行状态下的机身与空气摩擦所产生的热信号,很有可能会让轰炸机在一些红外探测手段面前“无处藏身”。一旦自身踪迹暴露,那诸如美制“标准”系列舰对空导弹和“爱国者-2”防空导弹等,都将是很适合打击高空高速突防航空器的装备。
于是,真正的轰-20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呢?或许我们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