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四川“泸州古八景”

幻丝说历史啊 2024-09-05 22:22:45

泸州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她的文化特征之一的“泸州八景”,明清以来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来源1859年四川全省舆图

泸州,东北至重庆府五百七十里,南至永宁宣抚司三百四十里,西至叙州府三百五十里,北至重庆府合州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嘉定州六百五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一千五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六百八十五里,至京师九千二百里。

《禹贡》梁州地。春秋时巴国地。汉属犍为郡,后汉因之。建安十八年,析置江阳郡。三国汉及晋因之。宋、齐仍曰江阳郡(按沈约《志》:江阳郡,晋安帝时乱,失本土,乃侨置于武阳。宋时,始复旧土,因为东江阳郡。《萧齐志》亦曰东江阳郡)。梁兼置泸州。隋郡废州存(仁寿中,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大业初,改曰泸川郡。唐初复为泸州(武德初,置总管府,寻曰都督府。刘昫句曰:州督羁縻十州,天宝初,督十四州)。天宝初,曰泸川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泸州(亦曰泸川郡。宣和元年,赐军额曰泸川节度。乾道六年,移潼川路安抚司于此。《宋志》:泸州领羁縻州十八)。景定初,没于蒙古,寻复取之,改曰江安州。元仍曰泸州,以州治泸川县省入,隶重庆路。明初改直隶布政使司,仍曰泸州(编户七十里),领县三。今仍旧。

州西连僰道,东接巴、渝,地兼夷汉,江带梓、夔,控制边隅,最为重地。今自州而北,一军出中水,可以径达广汉。自州而东,江水兼众水之流,浩瀚洋溢,吴楚百石大舟可方行而至。自州以西,水陆兼济,不十日可抵成都,泸州惊则两川尽城守矣。宋绍定中,魏了翁知泸州,时泸为大藩,控边面二千余里。了翁乃修武备,治城郭,为捍御之计。既而叛将刘整以州降蒙古,教之侵宋,泸州失而蜀益不可为,宋之亡亦日迫矣。泸实当东西腰膂之地,谋蜀者所当先也。

来源——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泸州并属疆域全图 来源《直隶泸州志》(清道光)

“泸州八景”之名,形成于明代,包括锦秀山川,名胜古迹,时令特色。如春季之“宝山春眺”;夏季之“龙潭时雨”;秋季之“海观秋凉”;冬季之“方山雪霁”;早晨之“白塔朝霞”;夜晚之“余甘晚渡”和“东岩夜月”,致于怀古的,则是“琴台霞操"。现将八景分别简介如下:

泸州城池图 来源《直隶泸州志》(清道光)

一、宝山春眺。

宝山原名堡子山,亦名堡山。明代提学使何遂庭在泸州视学时,将堡山题名为大忠山,自此“忠山”之名沿用至今。“宝山春眺”是指忠山上昔时林木参天,绿草成茵,登山远望,可见长沱交汇、烟波浩淼,远山含翠,田园风光。每年春游佳日,州人多登山远眺,心旷神怡,因而“宝山春眺”,成为州人春日第一去处。1922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长川南师范学堂时,提倡植树造林、在山上广种香楠、翠柏、以及樟、松,今日犹见当年成果。不过忠山上林木、大部已划入医学院、今日能常见的只有忠山公园及凤凰山的部分了。

宝山春眺 来源 曾一鲁作《泸州八景图》

对于忠山上风光、明太史杨升庵住泸时曾有吟咏:“迢蓬城西百尺楼,登兹销暑亦销优。江山平远难为画,云物高寒易得秋。吉甫清风来玉坐,涪翁妙墨换银钩,余甘渡口斜阳外,欸乃渔歌染棹讴。”

二、龙潭时雨。

泸州城东北十里许龙溪河上的龙马潭,是一个水绕山环、潭中有岛的名胜。岛中楼台亭阁,岛边翠竹婆娑、古柏苍松,庙堂壮丽,历代为游人常到之处。岛上“通城古刹”前为冲霄观,祀龙王;后为碧梧观,祀玉皇,旁有杨升庵读书处。

龙潭时雨 来源 曾一鲁作《泸州八景图》

龙潭时雨,是以杨升庵诗得名。当年祈雨大会在龙王庙举行。十方香客,八方小贩均来此,加上善男信女前来放生,参加多日法会,热闹非常。求中果降甘霖,万众欢腾庆祝,成为龙马潭一大景观—-“龙潭时雨”。其实龙马潭在群众心目中的胜景乃是“摇竹现鱼”、“龙潭潮涨”、“农时观稼”、“潭中泛舟”,以及每年四月初八与十月初一的放生会,求雨不是每年都有雨,杨状元诗反映的是那一年降了及时雨,所以龙潭时雨成为代表龙马潭的景观,实是对杨状元的崇敬罢了。

三、海观秋凉。

海观亭在茜草尾与张坝接壤处,与长沱二江汇口斜对偏下,亭建于宋,清代重建,亭阁三层,亭前有水一泓(即茜草坝与张坝分界小溪),经冬不涸。秋水涨时遥望长沱两江合津处,烟波浩淼,一望无涯,俨若大海,故名“海观”、亭亦叫“海观亭”。宋代诗人、书法家阎苍舒宦游泸州时、曾于秋天到海观亭观看长沱会津美景,并赋有赞海观景色诗曰:“泸南之阳大江东,二水奔腾如海冲。谁能具此壮观眼、南定楼中今卧龙。”民国时亭阁已毁、也未重修。解放后,旧址处建了厂,已无人去凭吊了。

海观秋凉 来源 曾一鲁作《泸州八景图》

四、方山雪霁。

方山在泸州南郊,与纳溪县城遥遥相对。《名胜志》载:“其山八面,下瞰长沱两江,所以叫方山。”蜀汉名臣秦宓使吴,路过泸州时,曾游方山并留下诗碑(已毁、遗址犹存)。老云峰寺建于唐,千百年来,香火不断,号称川南第一禅林,明太史杨升庵有咏《方山雪霁》诗曰:“方山九十九奇峰,罗列同云第几重。滴沥寒声鸣翠竹,瞬目朝旭影青松。瞫睄暇日扪萝上,金灶多年驳藓封。乘兴不须回剡样,黎灯秋酒尽从容。"(此诗是杨升庵在1559年甲寅作,见《升庵年谱》。方山雪霁是指方山最高峰雪斧峰融雪时的壮丽景色。)

方山雪霁 来源 曾一鲁作《泸州八景图》

五、白塔朝霞。

白塔,一名“报恩塔”,在泸州城内治平路的治平寺内。据《泸县志》载:“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泸州安抚使冯戢生日,大宴宾客群僚,不期在门外乞食群丐中与战乱离散的生母重逢相认,以为是佛力乃于城中高处建此塔以报佛恩;”故名报恩塔。塔身七级每级八角重檐,砖石砌成。塔高32.4米,底部每边长4米,直径10米,刷成白色,所以又叫白塔,传说塔顶是佛摩铜铸成,早晨日出,阳光照射在塔顶上,反射出灿烂的霞光,十分好看,人们称“白塔朝霞”,明时列为泸州八景之一。杨升庵在泸时,曾有诗赞曰:“江城中有梵王宫,窣堵何年上碧宫。影连铁凤银界外,“金鸭”光闪玉毫中。雯华散绮先迎日,爽籁悬铃独唤风。燕坐浮生闲半日,瞑钟还带两余红。”(传说塔顶发光是顶内藏有金鸭,故此用金鸭发光)。

白塔朝霞 来源 曾一鲁作《泸州八景图》

六、余甘晚渡。

余甘渡口,在城北对岸小市上码头。明清时,大城与小市的渡口以余甘渡最热闹。渡口名是以当时渡口处有二十余株余甘树而得名。清代以来,泸州商业繁荣,举凡云南贵州的山货、药材和皮毛;九河之竹木;雅河之川纸;资内之油糖;自贡、五通桥之盐;云南威信之烟煤;金堂、什邡的烟草,都云集泸州转运。

余甘晚渡 来源 曾一鲁作《泸州八景图》

大小河边,特别是小市上码头到水淹土地码头一带,真是万船云集,船工、老板、商家在船去前,船到后,无不紧张活动和上岸溜览,余甘渡口的夜渡最为繁忙,加上晚来两岸华灯万盏倒影江中,犹如繁星点点,一浆下去,星花四溅,煞是妙景天成,赏心悦目。所以余甘晚渡,成为一大景观,列入泸州八景之一。杨升庵的余甘诗云:“颜阖欲移家,东陵学种瓜。东津风剪渡,南浦月笼纱。地净惜春早,江清爱晚霞。维摩虽流疾,犹解散天花。”解放后,由于沱江大桥(一桥)的建成通车,余甘渡已废,散天花的美景亦不复存在了。

七、东岩夜月。

在泸州城南澄溪口对岸,少鹤山临江有绝壁嵊岩叫东岩。每当夜幕降临,城中万盏明灯及天空浩月倒影江中,有如众星拱月,如江雾渐起,众星拱月又可跃入霭雾之中,变化万端。因此在东岩晚上赏月,有独特诗味。杨升庵东岩诗云:“月出东岩低树林,江光晃漾翠微琴。仙宫涌出青铜镜,禅观溶成紫磨金。香梵恒依莲漏演,清吟直待晓钟沉。吹箫清客停舟望,去国怀乡万里心。”这首诗指出了在东岩赏夜月的妙处、所以历史上也把“东岩夜月”列入泸州八景之一,抗日时期,富顺人、书法家肖尔诚书有“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刻于东岩石壁上,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抗日的要求。今天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遗迹。

东岩夜月 来源 曾一鲁作《泸州八景图》

八、琴台霜操。

是西周太师尹吉甫误听妻言逐子,伯奇受屈难伸,到小市下游水淹土地码头上半山一巨石上,作《履霜操》曲抚琴而歌,歌罢投江而死。今水淹土地下“投牙沱”(今讹为豆芽沱),便是尹伯奇投江处。后尹太师悔悟,到伯琴抚琴巨石上,亦抚琴悼子,这个巨石,便叫“抚琴台”,这个令人凄婉的地方,以后便以“琴台霜操”命名、杨升庵有诗评说云:“尹氏遗踪百尺台,招呼不见子归来,可怜文武为邦宪,却泥婵娟养祸胎。鸡牝掇蜂千古恨,衣苔带藻至今哀。悠悠往事嗟何及,浩浩东流去不回。”琴台霜操这一古迹列入泸州八景,它不是如画的风光,而是一个既凭吊古人,又教育今人的历史教材。

琴台霜操 来源 曾一鲁作《泸州八景图》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整理的学习资料和史料,仅供参考,资料来源《泸州市志》、《泸州文史资料》、《读史方舆纪要》、网络;

2、图片主要来源《直隶泸州志》(清道光)、《1859年四川全省舆图》、网络,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多多指正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