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容万马,水口不通舟”,为何说是理想的人居环境?

依依聊文化 2024-12-19 08:58:31

农村阴宅和阳宅选址时,常听老人说“明堂容万马,水口不通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这句话是我国古代居住环境选址中,被一种比较理想的地方。所谓居住环境选址,大到州、县之城,小到村庄、住宅,在建城或立村时,都要考虑到地方广阔,用水方便,才能使城市和村庄有发展的前途。

在农耕时代,平原地区设立城市和村庄,本来就是开阔地,需要的是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还需考虑水道运输,而丘陵地区和山区,城市和村庄尤其需要有开阔之地,也需要有水,同样是农业和生活的需要。

直到现在,开阔之地和水,对城市、乡镇村,显得更为重要,是一些地方发展的优势,也是一些地方发展的瓶颈。

东晋时期学者郭璞有了风水之论后,民间又把这种选址方法应用到阴宅的选址。

明堂容万马

明堂,原指我国古代朝廷中的建筑,先秦以前,明堂是天子会见诸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以及宣明政教的地方,即“布政之宫”,后来,古人明堂引申为开阔的之地,通常‌指建筑物正面的开阔之地,也指阴宅前面的开阔之地。

明堂容万马之说,对于州、县之城来说,一般来说指官衙正面的之地非常开阔,可容纳上万匹马一起奔腾。这一点也不夸张,古代战争,州县城敌对双方数万人马厮杀,再也正常不过。

对于个人的住宅,以及阴宅来说,这种说法明显说很夸张了,只是相对来说要开阔一些就行了。比如,一个传统村庄,数百户人家居住在一起,房屋都是鳞次栉比,都想自己屋前空地开阔一些,就是平原地区也做不到,便不要说山区了。

一般来说,村庄的明堂,因大多数正屋都一个朝向,也就是村庄前面的开阔地,就是所有农户的明堂,这也符合我国自古聚族而居、休戚与共的理念。与现在一些人,动辄以单家独户的风水来说事,是有本质区别的。

根据不同的地形,民间把明堂划分两种类型,一是小明堂、中明堂和大明堂,二是内明堂和外明堂。这些明堂都包括在“明堂容万马”。

对于山区和丘陵地区而言,民间还认为,明堂并不是越大越好,要有好的形状,比如,明堂的形状如锅底、掌心、铜锣等,都是环境比较好的明堂。

这与农耕时代的农业有关,四面环山,不缺水源,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农业灌溉。因四面环山,中间开阔,是一种小盆地,可以形成当地的小气候,对农业生产有利。同时,也适宜人类居住。

水口不通舟

水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之内,大到江河,小到溪流、水渠水沟的水流进出的口子。通常包括水流进的口子和水流出的口子。

在我国民间,水的入口俗称天门,水的出口俗称地户。清代叶泰辑编的《地理大成》说:

“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

这就是民间流传较广的一句话所说的“天门要开,地户要闭”。意思是说,看不到水源之地,说明离水源之地很远,可以是开放包容型的,有多条支流汇聚而成,这就意味着水源充足,而水流的出口,要有山阻拦,从山中流出的口子比较狭小,民间称这种口子为“关栏”,锁住水口。

由此可以看出,“水口不通舟”的“水口”,一般情况下,指的是水流的出口。

对于州县城来说,古代的水路运输,对城市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如果流过的江河能够通行船只,其地理条件是非常优越的,类似现在的地级县级城市通了高铁、高速公路,交通便捷。

“水口不通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流经城市的江河出水口非常狭窄,在山的遮挡下,看到来往通行的船只。

而对于村庄来说,流经村庄的都是比较小的河流和溪流,这些河流和溪流本来就很难通船,即使能通船,有这样狭窄的口子,也不能通行。实际上还是说明出水的口子很小。

我国古人往往把明堂和水口视为一体,两者紧密结合,布局合理,才是理想的人居环境,也是先人理想的安葬之地。

古人认为,关栏锁住水口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或者说与家庭的‌获得财富有密切相关,有关栏把住水口,财富就不会流失。

实际上,这种说法还是与农业有关,也可以说是来源于农村生产。

在丘陵地区和山区生活过的人就知道,这些地方粮食生产的季节,有一两月是雨季,这段时间有数次以上的洪水暴发,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谁也挡不住。

一个类似于小盆地开阔的谷地,往往是农田集中之地,是粮食的主要产地。如果流经此地的河流、溪流、水沟,出口非常狭窄的话,水口就阻拦洪水,让洪水的流速变得较慢,也比较平稳,这样洪不就把农田淹没。

老话说“易涨易退山溪水”,一般的洪水少则两三个小时可退去,多则半天可退去。如此,庄稼又可出露出来,对庄稼的影响不大。比如,水稻在成长期,让全部淹没半天,对产量影响不大。

如果水口关栏很宽,或者没有关栏,洪水直泻,不仅冲毁庄稼,还会冲毁农田,不用说期望当有收成,就是恢复农田,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物。有些农田还不一定能恢复。农田可是农耕时代农民的命根子,本身就是一种资产,一笔财富。

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说,关栏锁住水口,就是锁住财富不流失的真正原因。

总而言之,“明堂容万马,水口不通舟”这种句话,反映了古人对山区和丘陵地区,人居理想环境的认知,这种认知是在农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至于到后来,古人把这认知应用到风水中,并赋予了很多神秘的说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