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崩溃:实在太难熬了,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

在青天 2024-09-05 14:06:53

今天早上刷到一个视频,刚开学上初中的孩子哭着要回家:“实在太难熬了,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

在咨询中遇到过很多青少年,他们本身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却出现了厌学现象,不愿意回到学校里面。原因之一,就是在同伴关系上遇到了挫折困难。青春期的孩子,会因为同伴关系的影响,而耗费很多时间、精力,甚至影响到学业。

因为,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来说,不亚于他们对学习成绩、中高考的重视。青春期,是个体开始建立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重要的时期,尽管意识层面,青少年们也知道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呢,他们的内心也会有一份动力,他们想知道自己是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所以,这个阶段的同伴关系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青少年需要在与同伴互动的这面镜子中,去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这也是一个人,慢慢的从青少年状态步到成人、步入到社会的准备的阶段。

为什么说,青少年与同伴之间的互动变成了他们的镜子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现在成年了,你是否还会特别需要你的父母夸奖你工作做得很棒、业绩不错,也许你需要,但不会特别在意。反而,你在职场中,可能会更在意老板对你的肯定,或者是业内人士对你的肯定。这对于青少年来说,也是类似,他们在这个阶段就特别需要同伴关系,并且在同伴关系中去完成自我认同的心理发展任务。

他们慢慢的从家庭中走出去,去跟更多的同龄人接触,向同龄人认同,在同伴关系中去认识自己,慢慢的找到他的定位,他自己是谁,他未来想要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慢慢的完成他整个个体化的建立,这样才能够在他年龄逐渐长大,再继续往前走的时候,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

所以,在青春期的时候,孩子需要有朋友。无论是一个朋友还是一群朋友,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时候可能甚至会比他学习更重要。如果孩子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能帮助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增强他的自信感,他相信自己能够与人建立关系,可以得到他人的欣赏与认可,这种自信感,会让孩子愿意去探索。在将来步入社会之后,他更愿意去面对和尝试一些具有挑战的事情。

同时,青春期的同伴关系,可以帮助青少年缓解内在的孤独感与丧失感。青春期孩子的内心,是处于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之中。与家庭的分离、与父母的分离,会让他们产生丧失、孤独、迷茫的感觉。这个时候,青少年就特别需要有人来理解自己,而同龄人的理解,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是度过这个阶段最好的支持。因为大家又在同样的感受,类似的经历,会更能够共情到对方,也更能够相互的理解、支持与认同。

当青少年的孤独感、丧失感得到理解和缓释之后,青少年也会感觉到他其实是能够去适应外界的环境的,他其实是有能力从心理上离开父母的环抱,他会感觉更能融入社会,而不是他孤单一个人。

反过来,这也会增加青少年的主动性。他会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可以去做这些事情。他会更愿意、更主动去尝试在学校去建立更多的关系。就不仅仅是班级的伙伴,可能还有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这个过程,又会增加孩子在学校的归属感。

很多青少年,在初高中时期,恰恰就是因为没有归属感,他会觉得在学校没意思。哪怕他没有经历校园暴力,也没有人排斥他。但是,他们会觉得没办法融入到群体当中。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很尬,很尴尬。在同学面前总是搭不上话,他们内心的孤独感会增强。

这种伴随尴尬与挫折的孤独,就容易导致青少年退回去,退回到家庭当中。他们内在的自信感也会因此受挫,就越发不敢尝试和探索,越发觉得自己没有用。就对自己产生很多质疑和负面的认知。这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学业。

如果孩子在学校有朋友,也许有好多好朋友,有好多跟他聊得来的人,跟他可以一块玩耍,可以一块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有或者是,哪怕朋友不多,只有一两个,但是非常知心,有什么话都可以说。那么,学校对于他来说,就不会是一个压力很大的环境,不会让孩子觉得一到了学校就难受,就产生负面情绪的环境。哪怕他的学业不怎么样,但是学校对他来说仍然是个有归属感的地方,他可以在学校建立家庭之外的关系,他可以在学校获得一部分的认同和支持,这就增加孩子去学习的主动性。

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学校里总是没有朋友,或总是很难与同伴建立关系呢?

第一,是青少年从小学开始,就缺少了交朋友的机会。

有时候,我们成年人会想当然的认为孩子在学校自然就会建立社交。但是,这并不是所以得孩子都能如此。因为,建立关系是需要时间和情感的。建立关系的能力也会伴随着时间和情感的投入而产生的。但是,很多孩子从小的时间,就被各种补习班占据了。

有位朋友开玩笑的说到,他们家孩子不上补习班,但同样也没有伙伴玩。因为假期他们在小区闲逛的时候,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能够在小区里面玩的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大部分都去上补习班去了。所以他们家孩子也没有玩伴。

第二,因为缺少建立关系的机会,就导致青少年缺少了交朋友的经验。所以,他们相互见面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要做什么。反而在网络上,他们会更加轻松自在。我听过一个案例,是两个孩子原本在线上因为玩游戏玩得特别好,经常一起聊天。然后就相约线下见面相互认识一下。结果两个人见面之后,完全不知道要说什么,相互都觉得很尴尬,于是只好又拿出手机来玩,就坐在麦当劳那玩游戏玩了一个下午。

这个就是说,他们有这个动力去建立关系,但是没有这个经验。这个经验的来源,也可能会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比如,个人特质,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外向内向。所以,有的人性格就会相对容易与人建立关系,有的人就相对会比较有挑战一些。还有就是,我们总想着建立关系之后的样子,其实,在建立关系之前,一个招呼、相互的帮忙、共同的兴趣爱好等等,这些都是建立关系的切入点。

我记得有次在小区看到一个小朋友,他很想加入大孩子的玩耍队列中,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样加入。他就给这些孩子提供情绪价值,比如帮他们捡球,在一边。这就是关系建立的一种方式。但是,很多青少年,他们因为缺少这种经验、意识,他们不知道如何提供情绪价值,也不知道如何去发展共同的话题,发现共同的兴趣,共同去做某些事,而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孩子交到朋友。

第三,就是和孩子的成长经历和家庭关系有关。

人际交往的经验,最早就是在家庭关系中体验和学习的。父母之间是如何相处的,父母之间又是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冲突的。我们成年人在彼此的关系中,怎么样面对和解决冲突,怎么样拒绝,怎么样争取,怎么样表达,这些对孩子来说,就是人际关系的示范。

同时,也因为家庭关系的影响,会导致部分的青少年害怕建立关系。因为,建立关系就隐藏着一份担心与恐惧,关系中可能会产生冲突,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冲突,我可能要为对方负责,我可能失去自我界限等等。

所以,父母不仅要身体力行给孩子一个榜样,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人际关系。比如,有冲突的时候如何处理。父母在青春期的时候是怎么交朋友的?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技巧,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遗憾等等。

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因为过于担忧孩子的人际关系,而把自然而然的事情变成了某种任务。比如,有的父母会给入侵了孩子的界限,帮助孩子去交朋友。孩子邀请朋友来家里玩的时候,父母似乎变成了主角,总是与孩子的朋友同学聊天。又或是,父母要求孩子去交朋友、去建立社交。这又会给孩子造成另外一种困扰。就是把孩子内在的动力给置换了。如果孩子去交到了朋友,就似乎是完成了父母布置的任务。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期望与父母不一样,如果交朋友变成是父母的意志的话,那么孩子就可能会因此而多到网络世界里去。

最后,要避免给孩子过于功利化的思想。比如,告诉孩子要交某类的朋友。通常,父母会希望孩子交到学习好的朋友。还有就是会对孩子的朋友评头论足,对方家境怎么样,外貌怎么样,学习、行为、习惯怎么样等等。这些也会影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还有学校的环境,常常会说“提高一分干掉一千人”。我们都在给青少年传递某种信息,就是同学都是竞争的、利益的,却忽略了给孩子传递如何合作、共赢的思维。

找到原因,才能帮助孩子走出不想上学的困境。

作者: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著有《什么样的孩子敢成功》《内在觉察》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