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力过度,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别不信

杜畿感感 2024-11-14 21:56:40

共情,就是我们常说的同理心。

它是一种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能够理解或感受在他人框架内所经历的事物,也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

人的成长离不开原生家庭,血缘之亲也是深入骨血,所以我们更容易“共情”于原生家庭成员,比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共情”力过度,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别不信,很多家庭因此而不和。

一、过度“共情”父母——愚孝

孝敬父母是成年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父母把我们养大,他们的苦和累会深深地刻在成长的记忆里,因此,会常常“共情”于他们的不易。

自己成家以后,父母无论做什么,我们都能够理解和忍耐,甚至可以牺牲小家庭的利益,让伴侣也来感同身受与你。

因此,婆媳矛盾、夫妻矛盾应运而生。

《小巷人家》里的庄超英曾经在邻居面前说过这样的话:

他们母子有什么吃苦的,要说吃苦,我和弟弟妹妹小时候那才叫苦,我是老大,我妈妈没工作,我一家五口人,全靠爸爸一个人的工资,我们根本吃不饱,我们饭里都是着谷子。开学前,都是妈妈到处去亲戚邻居家借钱,这才让我读完了中专。阿玲家条件好,她根本体会不到我们兄弟姐妹苦到大的情谊

因为太过“共情”原生家庭的苦,庄超英把妻子黄玲气回了娘家。

尽管妻子穿的棉衣,都是儿子穿小的,硬邦邦的,毫不暖和;脚上的鞋帮也是坏的、鞋底也磨破了,但庄超英一点也不能体会妻子的苦。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婆媳矛盾的时候,有些男人常常说,我的父母养大我不容易,你就不能忍耐一下吗?

这种过度“共情”原生家庭的苦,自己可以忍耐,但不该让不该承受的人跟你一起承担。

二、过度“共情”兄弟姐妹——放纵

手足之情,是无法割舍、弥足珍贵的情谊。

兄弟姐妹之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应该互帮互助。

但不要总怀一种亏欠之心,无限度、无原则放纵自己去帮,如果这样,那会损害小家庭的和谐与利益。

《小巷人家》庄超英父母供他读了中专,弟弟妹妹只读了初中,所以,在他心里,对弟弟妹妹就是一种亏欠。

所以,他对父母的爱成为一种“愚孝”,对兄弟姐妹的无理要求无条件接受。

为此夫妻之间因此还引发离婚大战。

在现实生活中,“伏地魔”、“凤凰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一位男子经过刻苦努力从农村考了出来,在城里上班而且事业有成。

而他的心并不完全用在经营小家庭的日子上,而是处处想着农村的弟弟,总觉得亏欠他们。

他帮弟弟妹妹结婚成家,而且还花几十万元为弟弟买房,妻子提反对意见,他竟然向妻子提出离婚。

太过“共情”兄弟姐妹,对另一半不就失去了尊重吗?

三、过度“共情”子女——插足

子女无论多大,都是父母的牵挂。

即使儿女结婚成家,父母也不希望他们过得太苦太累。

当看到子女为小家庭付出太多的时候,有的父母就开始指手画脚,引发婆媳争吵。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一位婆婆把儿媳妇买得奶茶狠狠地摔在地上。

她指责儿媳妇,我儿子上班挣钱那么累,你在家乱花钱,这奶茶非喝不行吗?有本事你自己去挣钱。

他看到儿子回家还要做饭、刷碗,婆婆更是无法忍受,指责儿媳妇“太懒了”。

如此种种,婆媳之争不可避免,太过“共情”自己的儿子,小夫妻的日子不就一地鸡毛吗?

写在最后:

亲人之间,适度换位思考和共情是增进理解、加强情感连接,让关系更加和谐温暖的能力。

然而,过度“共情”并不能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大家庭关系,而是会引发一系列家庭矛盾,直接影响夫妻感情,得不偿失!

不管何种关系,我们都要保持边界感,懂得尊重与理解。

愿我们让“共情”之爱适可而止 ,收放自如,让亲情之花绽放自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