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前喊“烧钱都能把中国车企烧死”!如今,这家外企怎么样了?

知嘹汽车 2025-01-11 15:49:22

知嘹汽车/Jasper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做到了全球领先,而在很多“家大业大”的合资企业眼里,迟迟没有入局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是因为自身的财力雄厚,等到国内的新能源环境稍微稳定,已经烧死一众企业后再入局。

2023年,起亚的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说了一句“我今年一季度全球挣了21亿美金,贴的起中国市场,你本土企业有资金实力玩?你先烧死了,我后面再等着进来抢市场也可以”。

杨总说的没错,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国多家新能源车企都陆续经历了爆雷,先不提更早的高合、恒大,近期的哪吒汽车、极越汽车,哪一个不是众多光环加身,仍旧没逃过爆雷的命运。

不只是起亚,很多与起亚一样的合资企业也都在“持币观望”。新能源的价格战打的就是市场份额,烧的就是货真价实的钱。按照起亚的说法,一季度21亿美金的进账,就算有三分之一投入到中国市场里来烧,也是所有本土企业都望尘莫及的程度。

算盘敲得响亮,但事实可能很难如意。问题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于有钱没地儿花。

我们依然来看起亚的现状。去年11月,起亚总共在中国卖出了5312台车,销量连比亚迪的零头都没有。卖的差不要紧,车型少才是关键,目前起亚在中国在售的新能源车企目前只有三台,EV5仍然是主力车型,EV6的定价最高最高都要到40多万,销量几乎为0。

在这种情况下,起亚面临的是“想砸钱都砸不出去”的痛楚,想改变现状,可能只有买车倒贴钱。

车企也不是傻子,倒贴钱肯定不行,那就只能奋力研发新的车型。

对于手握重金的合资企业来说,在研发上肯定是有优势的,积攒多年的科技实力+人才积累+研发经验,想迅速开发有利的车型,再加上价格可以砸的狠一点,在中国自主企业的新能源战后再烧一把火,对于合资企业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但“可以接受”不代表“切实可行”,因为就像脱不下的孔乙己的长衫一样,在“满地苍夷”的新能源价格战后,这些合资企业已经不可能再入百姓的法眼。

我们先看新能源市场的战争打成什么样了?

低中高,三段产业基本上都已经可以被完全覆盖,下至两三万的微型/小型电动车,再到998的秦L,中端有理小蔚的主力产品坐镇,高端产业线上享界、尊界已经收揽大权。

起亚曾经主攻的就是中低端车型,而且根据整个企业的目标来看,还是要打高端线的。“未来,售价10万元以下的车型,我们会尽快停产,并开始寻求高质量发展”,这是起亚高层的原话。

给一个曾经主攻低端线的合资企业,去打中高端局,这确实是大聪明才能想出来的策略,但仔细想想,这似乎也是无奈之举。

毕竟想跟比亚迪再去抢10W+的市场,已经毫不现实了。

不只是低端局的选手难受,高端局的BBA在新能源时代也同样难受,你看宝马的i系列都卖到什么价格了?奔驰的EQ卖的也不好,砸钱降价毁的是自家排面,不砸钱降价似乎从销量看更毁排面。

再加上等到中国新能源市场趋紧稳定,百姓心里已经有了排序评判,什么价格会挑什么品牌,什么价格会提供什么样的配置服务,续航里程会多少,自动驾驶、舒适化配置会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已经成了一个标准,合资企业想等到那时候插手入市,除非提供的东西都在这个标准以上,否则是不可能再因为品牌买单的。

想做到基本线以上,那就要跟供应链谈价格。这些合资企业在经验研发上有优势,在供应链上却毫无优势。

供应链的开模成本、制造成本,这些都是要分均到“件数”上,也就是销量上,车都卖不出去,价格怎么可能往下压?

目前,以起亚为首的,并抱有这些想法的合资企业并不是少数,但他们都已经落到了一个“想砸钱却没地儿砸”的窘境里。然而最逗的是,在面对中国这个新能源市场的巨大蛋糕时,大家都不可能忍住,而这一切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在中国新能源自主品牌的战争趋紧稳定后,将会迎来一番合资车企的价格配置持续轰炸。

知嘹汽车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阅读:5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