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发生7.3级地震,为什么上海、杭州、安徽等地震感明显?

城市研究员 2024-04-08 15:41:39

假期和几个朋友聚会时聊起台湾地震,忽然发现我们各自身处上海、杭州、安徽,却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

有的是在家中突然感觉头晕,有的是家中出现吊灯摇晃、鱼缸里面的水晃动现象。

上网查了下才发现,地震当天,不只长三角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同样有震感,而且更为严重。

福建、广东相对距离台湾较近,有震感可以理解,可距离震中约800-1000公里的上海、安徽等地也会有震感呢?

我们首先看下此次台湾地震情况:

根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4月3日7时58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北纬23.81度,东经121.74度)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随后截至当天9时49分,台湾又先后发生13次余震,震级最小为4级,最大达6级。

花莲地震震中位置 图片来源: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从震级来看,花莲地震是今年以来,我国境内最强的一次地震,据称相当于“32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威力。

本次震中位于海域,离台湾岛最近约14公里,强震给台湾花莲等地建筑物造成损毁,交通停运,截至4月6日18时,已造成13人死亡,1147人受伤。

在此祝愿台湾人民平安,希望不要再有更多伤亡出现。

对于台湾来说,地震始终是笼罩在每个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近10年来,台湾地区地震频繁,是我国地震最多的地区,仅五级及以上地震,就超过100次。

台湾地区地震频发,主要是因其地处世界最大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该地震带每年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占全世界总数的80%-90%。

而整个台湾岛又是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彼此“摩擦”最显著的碰撞带上。

欧亚板块向东南方向移动,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向运动,彼此像错位的齿轮一般互相“较劲”,最终因为互相挤压,地质出现断裂,造成台湾东海岸比西海岸陡峭的地形地貌,同时也带来频繁的地震活动。

因此,靠近两个板块边缘的花莲就很“倒霉”,成为台湾地区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

有人肯定担心,台湾地震那么多,会不会影响大陆地区呢?

其实,从地球动力学来说,台湾和大陆地区存在显著差异,没啥直接影响。

所谓地球动力学,是近年来研究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理过程和相互作用的理论,涵盖了地球的构造、板块构造、地震、火山活动、地球磁场、大气环流等多个方面,是目前研究地震活动的主要学科。

台湾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特征是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而大陆地区动力来源主要是西部印度板块的北东向挤压推挤、东部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作用。

三个地震带分布图

简单地说,台湾地区的地球动力学受到板块运动和构造影响更为显著,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地形地貌复杂多变,而大陆地区相对稳定。

但也不是就此说大陆就没有地震带啊,之前一篇《山东5.5级地震背后:还有哪些城市,处在地震带上?》就提到除了台湾地震区,还分布着华北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和华南地震区几处主要地震区域。(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这些地震带覆盖了中国的多个省份和地区,其中一些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一旦发生地震,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灾害。

那么,既然台湾和大陆地区不在同一地质构造上,为何地震后,上海、安徽等地都有明显震感呢?

仔细看下报道就会发现,有震感的几乎都是高楼住户。

其实不止这次,2008年汶川地震、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来袭时,上海及周边城市的高楼也都有震感。

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物理学上叫“共振”。

还记得中学物理怎么解释么,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如果外力频率和物体固有的振动频率相近或一致,振动幅度叠加,就会出现共振。

我们知道,地震会产生相应的地震波,通常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和横波示意图

通常情况下,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态、液态、气态介质中传播,它们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横波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只能在固态介质中传播,导致地面发生前后、左右的剪切振动,这两种波都能穿越地球内部,传播至遥远的地方。

特别是我们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地壳结构连续性较好,才使得强震释放的巨大能量,不仅顺利经过福建、浙江等省份,更可波及安徽、江西等地。

因此,当地震波传导到有相同频率范围的高层建筑物时,就会导致出现共振现象。

地震波纵波(P波)会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衰减,而横波(S波)会继续以微弱的频率传导下去,造成高层建筑晃动的多数都是横波。

那么横波为何会导致高楼摇晃呢?

这是因为高层建筑都有其自振频率,并非我们看到的那种“纹丝不动”。

一般来说,高楼由于结构特性而产生的固有频率,即建筑物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也会因风力、地基等因素轻微振动,超高层建筑的振动也更为厉害。

所以,超高层建筑都会有自己的“定楼神器”,也就是阻尼器。

比如上海中心大厦就安装了风阻尼器——上海慧眼,其总质量高达1000吨,安装在第125层(583米)。

上海慧眼

当强风吹向大厦时,质量巨大的风阻尼器会朝着反方向摆动,从而保证了上海中心大厦的安全。

而普通高层住宅是没有这样的阻尼器的,所以当地震波中的横波到达时,又恰好与大楼的自振频率相近,就极为容易出现摇摆现象。

此外,建筑出现晃动也与周围土质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松软土层的低密度性会对地面振动产生放大效应,而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上海地表土层就十分松软。

上海的地表土层平均厚度280米,最厚也只有400米,这种地质结构很容易让已经出现共振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中出现摇摆现象。

可以说,软土层犹如游乐场内的气泡垫,对震动有着更为敏感的放大效应,使得已经有共振反应的高层建筑持续出现晃动,才让很多上海人家中的吊灯摇摆不定、鱼缸里面的水晃动,甚至让人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不过,大家也不必太过担心。

国内大部分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都是严格按照设防标准建设,其中地震的抗震等级不低于7级,重大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还要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还是有足够保障的。

这也令人好奇,地震频繁的台湾地区,又是如何预防和应对地震的呢?

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地震灾害后,台湾其实已经有了较为成熟有效的地震生存、救灾和重建经验。

这里不得不提到发生在台湾南投的“9·21”大地震(又称集集大地震)。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12秒6,台湾发生20世纪末最大的一次地震。

此次地震震级为里氏7.6级,震源深度8公里,全过程持续102秒,震中位于台湾南投县集集镇。

地震造成2400多人死亡、逾万人受伤、近11万户房屋全倒或半倒。

同时,地震还造成台湾岛内火车全部停驶,全岛停电。

事后统计,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达到92亿美元,约为当时台湾GDP的3.3%。

正因“9·21”大地震太过惨烈,全台掀起一股防震抗震的热潮,尤其看重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灾害防范能力。

“9·21”大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

2003年,台湾公布了“耐震标章认证制度”,通过第三方监督来强化建筑的施工标准。审查包括设计与施工两阶段,只有通过全程监督和层层审查者才可获得“耐震标章”。

此外,台湾对公共工程、老旧小区改建等公共领域也参考“耐震标章”等制度开始改建,最大限度增强其抗震能力。

不仅如此,台湾相关部门还出台法律,明确如果发生八级地震以下导致房屋倒塌的情况,房产商将要承担相应责任。如果从中发现偷工减料或者违规建造等问题,从房产商到建筑师、工程师、监理等相关责任人都会进行追责,一个也跑不了。

为了将地震知识传播给每一个台湾人,台湾在“9·21”大地震后,将原来仅在科学课中出现的地震与防灾内容,规划为专门科目和实战演练,放到中小学课程中。

20多年过去了,如今台湾几乎每个人都很熟悉地震防灾的相关理论,更具有非常强的避震救灾演练经验。

对于没有上过相关课程的台湾人,台湾专门设置了“地震记录”、“地震百问”等科普栏目,既有电子版也有纸质版,资料非常细致实用,供台湾民众自行阅读。

台湾各地的社会服务网络的查询系统还提供定位服务,用户可直接查询自己家是否在断层带,以及近期的地质变化。

2008年,台湾又建设了一套世界级的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电视、广播以及手机网络等渠道,能在35秒内速报四级以上的地震。公共媒体和手机,也会定期发布有关地震和安全的通知。

通过多次联合演习,台湾也已完成“地震实时预警系统”,相关的防灾单位,如台铁、捷运、医院具备“黄金20秒”的应变时间,可以立即投入震后救援和修复中。

不仅如此,台湾地区的政府和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会在灾后立即穿上标有自己名字和单位的马甲出现在现场,不仅让受灾的市民知道该找谁,也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

地震后,花莲县长第一时间来到现场

这些措施大大增强了台湾对地震的应变能力,才使得台湾在近年来将地震中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不过,以目前的技术,无论多么先进的地震预警,都无法真正给人们充裕的防范时间。

人们对于地震的恐惧,也正基于此,始终让人惴惴不安。

可从另一个角度来想,正因为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活好当下,珍惜眼前人,或许才是直面人生的最好状态。

0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