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有个做自媒体朋友,每个月的收入还不错
可不知道为什么,日日更新、认真创作的她,最近一段时间却断更了
问其原因,她心事重重地告诉我:
“我想上班了,不管去哪里,不管上什么班,我都愿意,只要离开这个家就行了”
进一步了解情况才知道,原来朋友过去那些年,一手抓事业、一手抓孩子,每天忙起来甚至连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
如此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换来的却是儿子喊话“别人的妈妈都去上班了,你为什么不去上班,待在家里有什么意思”
那一天,儿子如往常一样,以“买本子”为理由,张口就要20块钱
为了教会孩子勤俭持家、不铺张浪费,那一次,朋友没有立马拿钱,而是让孩子检查一下家里面的本子是不是都用完了
可没想到,孩子直接委屈巴巴地找到奶奶告状
奶奶呢,先当孩子面吐槽:“真抠门,这点钱都舍不得花”,然后又掏出20块钱递给孩子
看到那一幕,朋友直接戳破“买本是幌子,拿钱就是为了跟同学乱买东西”的谎言
她原本打算装聋作哑,一步步让孩子的谎言不攻而破,没想到半路杀出个奶奶,处处包庇、讨好孩子
最后,奶孙一条心,朋友一个人孤军奋战
她每说孩子身上的一个问题,奶奶总是以更多理由给圆过去
而孩子,也在奶奶的威风下有了底气,对妈妈说出很多伤人的话,最让她心如死灰的就是那句:
“我长这么大,都是奶奶管我的,养我这么大”
那天晚上,也因为这句话,朋友被气得整夜未眠,她不能理解,为什么一手带到大的孩子如此憎恨她,甚至还一夕间否决了她身上的所有好
事实上,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奶奶护孩子,妈妈教育孩子
不同态度、不同位置下,后者就容易上纲上线,谁好谁坏,对于孩子来说,就全靠当前能不能让他舒服的事儿了
所以,养孩子最大的死敌,就是让妈妈“当坏人”
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鸡飞狗跳的矛盾很容易就会一出跟着一出01
甩锅
“爸爸,我想玩会儿手机”
“你问妈妈,妈妈要是同意了,我就把手机给你”
这是前几天,女儿跟爸爸的对话
要是换作以前,我会直接批评女儿:“不行,玩什么玩儿,眼睛还要不要了”
可某一次,亲耳听到女儿对我的评价是:“太凶了”、“不讲道理”、“母老虎”后,我突然意识到我跟她之间存在着标签式距离
为了修复关系,我也开始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每次遇到育儿问题想发脾气时,都提醒自己:“孩子不是我一个人的,教育也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儿”
于是,当孩子表示想玩手机,爸爸把问题甩锅给我时不再接招,而是对爸爸和女儿说:
“这是你们父女之间的事,没妈妈什么事,再说,爸爸是成年人了,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用问别人”
如此,把问题原封不动地抛还回去后,我和女儿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水火不容的拌嘴场面
再后来,女儿想玩手机时都会先把作业写完,然后拿过来检查过后,才跟我商量说:“妈妈,我作业都写完了,可不可以跟同学聊会天呢”
这个时候策略性方法,就是跟孩子约定时间:“计划玩多久呢”
孩子说个时间后,再让她主动定一个闹钟提醒,等到闹钟一响,也是孩子主动上交手机的时候
最重要的是这个方法一直保持至今,女儿身上的手机瘾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和她也不再因为“玩手机”这件事争得面红耳赤
所以,教育孩子就得“顺着”来,不要成为孩子眼中的那个“坏人”
如果你觉得养孩子太疲惫、和孩子之间关系紧张时,不要忘记家里面还有一个爸爸,让爸爸参与进来,更让孩子明白:严厉的、反对的,不是只有妈妈一个人
如此,问题就有了底线,和孩子之间也尽可能地减少了“针对性”矛盾
02
唱反调
一个孩子的优秀程度,是取决于家人之间的齐心程度
如果一个人制定规则,而另一个轻而易举地破坏了,那好不容易形成的共识自然就功亏一篑了
有一个妈妈,分享过一个例子
女儿是一个慢性子,做什么事情都是“等会”、“不着急”
特别是学习方面,你越催、她越慢,基本上就看不到进步的地方
如此状态,一连持续几年后,女儿的成绩考得一塌糊涂
为了激励孩子燃起读书的积极性,她答应:“只要期末考试能达标,就给你买一只猫”
喜欢猫的女孩,痛快地答应了,每天回家后也积极地看书学习
可距离期末考试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需要出差,她在出发前还特意跟女儿挑了好几个小时的猫仔,为的就是提醒孩子“考试达标可以养猫”的约定
没想到,当妈妈出差结束回家时,发现她女儿正跟一只猫玩得不亦乐乎
看到妈妈回来后,孩子还得意洋洋地炫耀说:
“看,这是奶奶给我买的”
原来,妈妈前脚刚走,女孩后脚就缠着奶奶买猫
奶奶不答应,她就躺在地上不起来
没办法了,招架不住软磨硬泡的奶奶,第二天就带了一只猫咪回家
得知前因后果后,妈妈直接两手一摊,再看看女儿那副彻底放飞自我的模样,剩下的只有无奈了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像这样唱反调的教育例子比比皆是
有些家长为了激励孩子的学习动力,会以某个条件作为交换,其目的就是给孩子一个希望,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发挥最大潜力
可奖励制度虽好,也招架不住观念不统一的拆台
如果家庭教育里一个制定规则、而一个随便打破规则,那孩子在大人之间的拉扯间,就很容易思想滑坡,要么专攻好说话那一方油嘴滑舌,要么察言观色地自卑敏感
记得《少年说》里有这样一个男孩,他的父母经常因为作业问题争吵不断
而两个人每次吵架的原因,基本上也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有时候吵着吵着还动起了手
长久的吵架压抑环境下,男孩的心理就是:
“如果我能优秀一些,爸爸妈妈是不是就不用吵架了”
讲真的,隔着屏幕就能感受到男孩的自卑、自责
而这种“拆台”环境下,很难养出积极健康的孩子,在拆台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也会变得焦虑无助、自卑胆小,遇到问题还会害怕地不愿意面对
所以,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子,那家里就要先成为这样的气氛
如此,孩子才不会觉得孤军奋战,也不会存在所谓的“凭什么”质问
03
怕得罪孩子
真正的爱孩子,不是满足、也不会怕得罪孩子
如果我们做什么事情总是内心戏太多,对孩子也小心翼翼地供着,那这不是养、不是爱,而是害了孩子
还有个妈妈,是做果蔬生意的
刚开店那会忙得不行,她就跟丈夫商量,让奶奶专心在家里照顾儿子的衣食起居
起初,一切还进展得比较顺利,孩子们每天有吃有喝,奶奶也有按时接送上学
可这种和谐并没有持续多久,奶奶帮忙照顾孩子一年里,不止2次闹着要上班
每一次劝说过后,都只是消停一段时间,然后过一段时间又要提上班的事儿
刚开始的时候,夫妻俩还以为奶奶是“想要钱,故意找事”,对老人的态度也渐渐变得冷淡起来
直到有次回家早才发现,原来奶奶闹着要上班的背后,全是因为怕得罪孩子的窘迫、与无奈
那一次,妈妈刚推开门,就听到屋内传来一阵争吵的声音
儿子说:“给我拿钱”
奶奶问:“拿钱干什么,你爸爸妈妈说了,乱买东西的钱,不能给的”
儿子不听,直接到奶奶的兜里动手掏
看到那一幕,妈妈直接大声呵斥,对男孩进行了批评教育
等到孩子离开去上学后,妈妈也问奶奶:“为什么不告诉我们这件事”
奶奶却回答说:
“如果告诉你们,孩子肯定会生气不理我了”
“我想出去上班挣钱,也是为了可以替这个家分担一些,孩子以后要什么,也有钱可以直接给了”
听到这里,妈妈彻底无语了
她解释说:
“知道您疼孩子,但爱孩子从来不是满足,如果您总是怕得罪孩子而事事满足,到了最后,你会发现孩子永远都满足不了,现在需要的是十块钱,不久后需要的或许就是一百、一千、甚至上万了…”
不得不说,害怕得罪孩子,确实是教育里最容易犯的一种低级错误
兰妈家的两个女儿,曾经有一段时间也交由爷爷奶奶照顾过一段时间
那段时间的刚开始,几乎是孩子要什么、老人就大方地满足什么
可随着孩子要求越来多后,爷爷奶奶最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
“妈妈不让你买,我们也没有办法”
“爷爷奶奶没钱了,找妈妈要钱去”
女儿把这些话告诉我后,当时别提有多生气,甚至还跟爷爷奶奶生了很大的间隙
后来,这些话被拿到桌面上来说后,爷爷奶奶则一脸心虚地说:“我们这不是怕得罪孩子嘛”
所以,害怕得罪孩子,本质上就是在纵容孩子犯错,制造家庭矛盾
而好的家庭教育也从来都是“同盟”关系,夫妻之间如此,老人的隔辈关系也是一样,把孩子教育好的有效性更是依赖于一种声音
如果我们不能做到遇事有商量、凡事有沟通,那能做的就是沉默和不语了,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么远离,要么保持沉默不要插话、更不要随意包庇孩子
那么,关于养孩子最大的死敌,就是让妈妈“当坏人”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