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中国“鞋王”,重新杀了回来

建花朵 2024-03-12 03:12:20

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编辑丨铎子

2017年,一起私有化交易轰动一时。

以高瓴资本张磊为首的财团,用531亿港元,将中国“鞋王”百丽国际收入囊中,完成了百丽从港交所退市,创下当时港交所私有化规模之最,备受关注。

面对这项交易,人们却瞠目结舌发出灵魂拷问:“是不是冲昏了头脑?这会不会是高瓴的滑铁卢?”

百丽创始人套现百亿离场,创始人邓耀在走之前更留下一句:“百丽气数已尽,再无回转的可能。”

外来人看热闹,内行人不看好。

接盘百丽国际后,高瓴也一直没闲着,对百丽进行了一系列精细化的改革,目的是让这个昔日的千亿中国“鞋王”重获生机。

最终在时隔7年后,易主高瓴的“鞋王”,重新杀了回来。

它又一次敲响了港交所的大门。

王者归来

3月1日,百丽时尚集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此次冲击IPO,预示着“鞋王”王者归来。

七年前,百丽还曾带着一身伤感从港交所退市。私有化退市前,百丽国际营收降至407.9亿元,净利润萎缩至29.34亿元,较2013年巅峰时刻几乎腰斩。

2016年5月一场业绩发布会上,掌门人盛百椒曾表态:“百丽未来一两年收入和盈利都没有逆转可能,如果不转型,只会慢慢死去。”

话音刚落,次年83岁的百丽创始人邓耀和65岁的CEO盛百椒就毫不犹豫合计套现130亿离场,将百丽这个“烂摊子”,交给了以高瓴资本为首的财团。

一代“鞋王”易主,盛百椒还主动揽责,坦言百丽转型没有成功,责任全在自己。当时已经65岁的他,仍不会玩电脑,就连微信都没有。

掌门人年事已高,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结果直接让百丽在电商冲击下,找不到突破的方向,欠缺应对新时代更加复杂的能力。

张磊把当时的百丽形容为“一把正在落下的飞刀”,预示着你要去接,一定会被割走一块肉。高瓴资本接盘百丽,也让张磊备受质疑。

但离开百丽的邓耀,留下的一句话,让张磊内心沸腾。

他说:“我不在乎是否退出,也无意于钱,我在乎的是公司是否能与更好的合作伙伴一起,带领百丽10多万员工凤凰涅槃、重获新生。”

邓耀的心愿,在时隔7年后,得以实现。作为一个传统的实体零售企业,曾被许多人判了“死刑”的百丽,完成了凤凰涅槃的壮举。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以2022年零售额计,百丽以12.3%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时尚鞋履市场第一,而第二名的市场份额为9.1%。

电商的短板,也已被百丽修补。以往的每个双11和618购物节,按销售额计,天猫前十大畅销时尚女鞋品牌当中,至少五个品牌一直来自百丽。

相较于退市前业绩持续下滑姿态,百丽的业绩也迎来了恢复式增长。

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九个月,百丽时尚集团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12.8%;净利润21亿元,同比大增92.7%。

与此同时,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九个月,公司净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7.5%上升至12.8%,达到往绩记录期间最高水平。

各种优异数据的展示,加上再次走到港交所的门前,“鞋王”百丽向人们释放出了生机勃勃的气息。

风靡一时的“鞋王”

百丽的第一次生机,始于香港人邓耀。

上世纪70年代,内地正值文革时期,商业活动几近停顿,当时邓耀已在香港建立了自己的鞋厂和鞋店,颇具行业地位。

到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有内地官员建议他以港资公司身份,到内地采购皮鞋,再转销香港及其他地方,邓耀更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他通过提供设计给内地工厂,制成后再购回香港售卖的模式,成为当时除国货公司以外,唯一跟内地工厂买鞋的香港人。

Belle(百丽)品牌,也在1979年于香港面世。后来,随着内地消费市场蓬勃发展,邓耀在1992年又开始发展百丽品牌的内销市场。

彼时,盛百椒也开始加盟百丽,成为深圳百丽总经理,与邓耀一起打拼天下,并于1993年,在内地开出第一家百丽零售店。

布局好渠道后,百丽同时发展起了多品牌战略,先后创立了思加图、天美意、他她等自有品牌,并成为耐克、阿迪达斯等全球知名运动品牌在国内的经销商。

2000年,千禧年代来袭,进入内地市场才短短几年,百丽鞋始终保持同行业销售额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品牌忠诚度评价第一的位置。

“中国真皮鞋王”、“中国名牌”等称号被百丽一一拿下。2006年,百丽零售店一度扩展至700多家。

次年,时年73岁的邓耀收获一个市值697亿港元的IPO,百丽国际在港交所上市那天,邓耀和盛百椒脸上挂满了欢喜。

熟悉盛百椒的人都知道,他不苟言笑,但这一次他又破例了。一位老员工回忆说:“进公司10多年了,我从来没有见盛百椒笑过。”

资本力量的助力,紧接着让邓耀和盛百椒乐开了花。上市之后,百丽迅速开启了高歌猛进的6年时光。

2007年,百丽国际一年营收还只有116.72亿元,到2013年一跃上升至430.67亿元。同期,净利润从19.79亿元攀升至51.59亿元。

业绩急速上升,是快速拓店的结果。

2008年,百丽一度新增3241家门店。2011年,创始人邓耀中风入院后,老搭档盛百椒接棒执掌百丽,持续延续疯狂拓店的策略。

2010-2012年,百丽门店每年净增量均在1500至2000家,高峰时期门店数量一度达到两万家。

斗志昂扬时,盛百椒高声放言:“凡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百丽。只要有百货商场的地方,就有百丽的身影。”

上市后的百丽,还先后收购了millies、Mirabell、森达、SKAP等品牌,进一步强化了多品牌战略的布局。

渠道+品牌的双擎发力,最终让中国女人们难以绕开百丽,很长一段时间,只要买女鞋,她们十有八九会买到百丽或它旗下的品牌。

巅峰时期,百丽每年销售出4000万双女鞋、2500万双运动鞋、3500万件运动服饰,稳坐中国鞋履市场头把交椅。

2013年,百丽国际市值一度突破1500亿港元,成为风靡一时的“鞋王”,百丽也迎来了最高光的时刻。

随后便是盛极而衰。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电商迅速兴起,百丽通过大肆铺设线下渠道抢市场的策略开始逐渐失灵。

质疑声四起

2013年,邓耀发出惊人预警,“百丽已深陷增长乏力,规模庞大而导致的净利润赤字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次年,电商的崛起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京东和阿里两大电商公司先后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移动电商迎来爆发式增长,电商一步一步走向大众化和成熟。

这期间所呈现出的零售革命,不仅抢走了百丽线下基本盘的生意,还顺手夺走了百丽品牌代销这块中介蛋糕。从这时起,百丽业绩日落西山。

2014年,百丽国际营收为504.74亿港元,到2016年降至470.83亿港元。同期,净利润从60.1亿港元,降至27.13亿港元。短短两年时间,百丽净利润就被腰斩。

电商市场的变化,百丽并不是没有意识到。2009年和2011年,百丽曾两度试水电商,砸下数十亿元,尝试转型升级。

但无奈两次转型,均反响平平,让盛百椒一度迷茫,坦言看不懂电商。

当高瓴资本斥巨资拿下百丽,也不被看好。彼时,百丽在电商冲击下节节败退,业绩大幅下滑,市值已跌去近三分之二,人们对这家企业凤凰涅槃并不信任。

质疑声四起,张磊的信心却丝毫未减,信心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交易价格便宜,有一定的套利空间;二是运动鞋服销售业务是优质资产,但被女鞋业务拖累,分拆后价值巨大;三是通过数字化赋能,能提升经营销量,增厚资产价值。

拿下百丽后,高瓴资本便对百丽进行了一系列的“外科手术式”改革。

高瓴资本按照鞋类和运动鞋服代销两大业务分类,对百丽国际进行了重组改造,分别将鞋类和运动鞋服代销业务一分为二。

其中,运动鞋服代销业务被全部注入滔搏,由滔搏承接阿迪、耐克、彪马、匡威、北面、锐步、亚瑟士等诸多品牌的国内经销权。

鞋类业务则被划入百丽时尚,覆盖女士、男士和儿童的鞋履、服饰和配饰。

数字化赋能

2019年,张磊迎来了第一次胜利。当年10月在一场大会上,张磊激情发言:

“投资百丽国际近3年后,百丽旗下的运动业务(滔搏)已经取得辉煌的成绩,在香港重新分拆上市,市值已经远超当时高瓴收购时的全部市值。”

那一年,成功拆分的滔搏在港交所上市,首日市值一度达到580亿港元,超过百丽国际私有化价格531亿港元。

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数字化赋能。

2018年,就有高瓴为滔博门店安装智能门店系统,店长在观察到女性客户占进店人数50%,但收入贡献仅有33%,且70%客户从未逛过门店后部购物区,做出调整。

通过数字化赋能得出结论,店长调整了店面布局,增加了女性鞋服展示,并调整动线,提高后部购物区可视度。

结果一个月后,该店全店月销售额增长了17%,后部购物区大增80%。

2017-2019年,滔搏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16.90亿元、265.50亿元、325.64亿元,净利润13.17亿元、14.36亿元、22.00亿元,整体上升趋势明显。

除滔搏之外,高瓴对百丽的数字化赋能,在百丽时尚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通过向在线业务投入大量资源,不仅在电商平台天猫、京东及唯品会等发展业务,而且十分重视发展社交媒体平台抖音等。

这直接让百丽时尚在线销售渠道收入贡献由截至2017年2月28日止年度的不足7%,大幅增加至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九个月的27.7%。

除此之外,百丽的线下渠道也被整改。

在巩固与百货商场合作方合作关系的同时,百丽开始策略性大幅削减业绩欠佳的百货商场门店,顺应新时代重点发展购物中心渠道。

这直接让百丽的鞋履门店总数由截至2017年2月28日的13062家,减少至截至2023年11月30日的7444家。

同期,百货商场渠道对鞋履业务收入贡献由截至2017年2月28日止年度的超过70%,降低至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九个月的不足40%。

高瓴资本还对百丽的多品牌战略进行了调整,重新定位了若干品牌,优化品牌组合,强调品牌的差异化。

比如对先前具有类似市场定位的TATA和BASTO进行差异化定位,二者分别向中端时尚、大众时尚方向分道。

最后使得这两个品牌按零售额计算,从天猫2017年双11购物节期间的最畅销女鞋品牌第13名及第32名,分别提升至2023年的第5名及第7名。

“掏空家底”派息

高瓴操刀下,百丽逐渐恢复生机。2022年,百丽时尚试图叩开港交所的大门。

不过此次冲锋,未有下文。直到沉寂两年后,百丽时尚再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刺,人们才又看到了百丽王者归来。

但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分拆上市成功后的滔搏,此时业绩正不断下滑。

2021-2023年,滔搏营业收入分别为360.09亿元、318.77亿元、270.73亿元,净利润为27.70亿元、24.47亿元、18.37亿元。

滔搏上市不久后,公司股东还对其进行了多轮减持。

其中仅在2020年6月,滔搏就曾发布公告,控股股东百丽体育将减持2.7亿股,涉资约29亿港元。作为幕后受益人,高瓴收益自然相当可观。

而截至目前,经过业绩下滑,以及股东多轮减持后,滔搏的总市值已经缩水至316亿港元。

所以,百丽时尚再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刺,到底是“鞋王”王者归来,还是一场资本游戏,令人不得不怀疑。

人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可能是上市成功后,百丽时尚的经营状态随即发生变脸,以及股东们的疯狂减持,让百丽沦为资本家们的“收割机”。

冲击IPO之前,百丽时尚已经在执行“掏空家底”式派息。

2022-2023财年,百丽时尚分别向股东派发股息20亿元、20亿元。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九个月,百丽时尚继续向股东派发股息20亿元。

而在2022和2023财年,百丽时尚净利润分别为27亿元、13亿元。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九个月,净利润为21亿元。

一边“掏空家底”派息,一边上市募资,百丽时尚上市能否一切顺利?

(文章来源:花朵财经观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