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当邻居带来喜讯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秀才不仅不相信,反而固执地要去卖鸡救命。
直到亲眼看到录取通知,他才惊呼一声"我中了",随即晕倒在地,牙关紧咬,不省人事,醒来后的范进更是语无伦次,行为怪异,竟然疯疯癫癫地在村里横冲直撞。
为何梦寐以求的功名反而让范进失去了理智?看完范进封的官职后,别说他了,放到现代你也得疯······
范进中举范进的故事源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部小说虽然人物虚构,却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范进出身贫寒,为了生计只得做了杀猪匠胡屠户的上门女婿,靠着岳父的接济,他坚持参加科举考试40多年,却始终未能金榜题名。
即便年过五旬,范进仍不放弃,继续埋头苦读,岳父对这个不务正业的女婿早已不耐烦,看不起他的执着。
命运终于眷顾了这位老秀才,54岁那年,范进考中了秀才,三年后又中了举人。
当邻居带来中举的喜讯时,范进却难以置信,他先是要去卖鸡救命,直到亲眼看到录取通知,才惊呼"我中了"。
随即,他喜极而狂,拍手高叫,甚至跌入池塘,范进的疯狂行为惊动了全村,直到岳父胡屠户赏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才将他打醒。
范进的遭遇并非孤例,明朝末年,袁体庵就曾治疗过类似的新科举人,这些患者的共同症状是高兴至极发狂,整天大笑不止。
面对这种情况,袁体庵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用危言恐吓来制造忧愁抑郁情绪,以此来平衡患者过度亢奋的心理状态。
巴结大头再说回范进中举后,一夜之间从穷书生摇身一变成为了"大老爷",周围人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最明显的莫过于他的岳父胡屠户,从前对女婿百般辱骂,如今却前倨后恭,口口声声称呼"贤婿老爷"。
更有趣的是张静斋这个人物,他一听说范进中举的消息就立马登门拜访,不仅赠银赠屋,还教唆范进违反丧礼,带头打秋风。
在知县面前,张静斋更是滔滔不绝地谈古论今,信口雌黄,俨然一副学究天人的模样。
范进的际遇反映了古代教育环境的特点,当时的教育主要依靠私塾,资源极其匮乏,但一旦考中秀才,就能享受诸多特权:免税、免徭役、见官不跪、犯事不受刑。
这些特权在当时的社会中无疑是极其诱人的,然而,考试的难度却是极高的。
以清朝为例,每年约有1600名秀才从一亿多人口中脱颖而出,录取率不足10%,难度堪比现今考入211高校。
而举人考试更是难上加难,清朝260年间仅产生了15万名举人,平均每年只有500多人能够金榜题名。
一旦考中举人,不仅能免除部分赋税,每年还可获得30两白银和1800斤稻米的奖励。
范进到底多大官更重要的是,举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常常受到乡绅的拉拢,还有机会继续参加更高级别的会试。
难怪范进中举后会如此兴奋,甚至到了发狂的地步,在那个时代,举人的身份确实意味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能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还能获得令人艳羡的社会地位。
范进的成功不仅仅止步于举人身份,在古代,举人已经可以担任县令,相当于现今的县委书记兼县长。
而范进更是考中了全省第七名的好成绩,因此被任命为山东学道,堪比现在的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属于副省级干部。
如此高的官职,对于一个曾经贫困潦倒的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回顾范进的人生历程,34年的隐忍与辛酸终于换来了这样的成就,他的疯狂似乎也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作者的讽刺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们经历了这样的人生大起大落,恐怕也难以保持冷静,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中也并非绝无仅有。
2004年,一位名叫杨盛敏的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广西三江县做村官,在考公务员失败后竟然发疯。
他的父母为了避免他伤人,不得已将他锁入焊制的铁笼中,囚禁了两个月,还给他的手脚带上了锁链,这则新闻曾在《新京报》上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范进中举"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封建制度对普通百姓的巨大影响。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通过"范进中举"一章,巧妙地展现了三重笑声。
第一重是明朗的笑,主要针对胡屠户这个势利而滑稽可笑的形象,第二重是含泪的笑,体现在既可笑又可悲的范进身上,第三重则是严冷的笑,当范进与张静斋沆瀣一气时,故事的基调从可悲转而可憎。
吴敬梓的创作特点在于他能深入揭示社会根源和人物的心理根据,他善于运用多重笑声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同时也能巧妙地掌握讽刺的分寸和技巧。
通过范进的故事,吴敬梓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艰辛,也展现了科举制度的利弊。
一方面,科举制度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另一方面,它也扭曲了人性,使人变得功利和势利。
结语范进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几百年前,但其中反映的人性和社会问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应该忘记初心,也不该被一时的得失冲昏头脑。
同时,这个故事也启示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而不是让人们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某一次考试或机遇上。
通过范进的经历,我们可以反思现代社会中的教育制度和晋升机制,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