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若继续向东,遇到秦朝大军会怎样?为何说一定会被完虐?

昊昊聊趣事 2025-01-06 02:01:5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网友经常畅想,当年东征的亚历山大大帝,一路向东遇到秦国的铁骑后,会发生什么?

先不说地理因素上,有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脉的阻挡,就是活跃在亚欧大陆腹地的游牧群体,也可能会对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带来无尽的干扰。

其实畅想之外,你会发现几千年来整个亚欧大陆上的文明,最早都发端于东西两端。中华文明、西亚文明再包括古埃及文明,是亚欧大陆上最早的原生文明。

后续的其他文明,是通过东西两端文明的交流乃至战争,才逐渐建立起来的。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早期文明的起点,只出现在亚欧大陆的两端,而不是在大陆腹地?

这其中原因,既有环境和地理因素,也交织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千年对决。

先把时间拉的更久远一些,回到人类出现之前的地球,看看大陆和海洋之间的关系,对生态系统乃至生命的影响。

大陆腹地是文明的末端

地球的表面,陆地和海洋是两种永远不会消失的形态。两种形态虽然不会消失,可亿万年来一直在不断变化。

要么陆地是一个整块,四周围被海洋包围。要么陆地分裂漂移成碎块,海洋包围着一块块的陆地。

不管是哪种形态,海洋对陆地的气候会产生关键影响。在靠近海洋的地方,有纵横交错的河流,气候也偏向于湿润,有利于动植物的繁衍生息。

而越是靠近内陆,河流减少,气候也变得更加干燥。地球早期的古大陆,超级大陆的腹地,都是雨水难以到达的干燥区域。

这样的气候特征,在亚欧大陆上也是如此。大陆的东端以及大陆的西端,是普遍湿润的气候,且有着大江大河,利于人类的聚集和繁衍生息。

所以在这一地区逐渐出现的人类文明,就能定居下来,靠着种植的方式生存。农耕文明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一点点产生的。

而在亚欧大陆的腹地,就是从我国现在的新疆继续向西以及向北深入,气候偏向干燥。由于降雨减少,地表植被也从树木、灌木丛,渐渐变成了草地,直至变成戈壁与荒漠。

正是在这种气候特点下,才逐步孕育出了靠着放牧为生的人。这些地区不便种植农作物,放牧牛羊,每年要跟着季节和草场的转换不断移动。

于是,逐渐形成的群体,就构成了游牧部落和游牧文明。从我国历史上的角度看,西部地区是羌人和藏人,北部地区先后出现过匈奴、突厥、鲜卑、蒙古人,东北部地区则混杂着女真人、辽人等等。

整体上来看,历史上我国的西边和北边,长期以来都是游牧文明。如果将视野放大到整个亚欧大陆,游牧文明的活动范围,其实囊括了整个亚欧大陆腹地。

从中亚地区到东欧平原的东部边缘地带,历史上这些也都是游牧文明的主要聚集地。再往西也就是到欧洲地区,那里也和大陆东端一样,以农耕为主。

从这一分布上就能看出来,文明发端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而且农耕文明的发展,多数时期都要高于游牧文明。

毫不客气地说,大陆腹地的游牧文明,始终处在文明发展的末端。不过请注意,虽然游牧文明处在末端,但是他们的破坏力从来都是惊人的。

游牧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从个体和单纯的破坏性上来看,游牧部落对种地的农民是一种巨大的灾难。这些骑在马背上的野蛮人,会抢农民的粮食和耕牛,甚至还要抢人和杀人。

两种文明发生冲突,其实就意味着各自的文明范围在不断扩大。如果不依靠技术,单靠人的两条腿,活动范围是相当有限的。

尤其在文明发展初期,不管是种地的农民,还是放牧的游猎者,两者都生活在彼此文明的核心区域,双方并不会产生交集。

但是随着农耕文明的不断扩展和人口繁衍,耕种的范围会向内陆地区不断扩张。与此同时,游猎者放牧也在到处迁徙。

这样一来,两种文明就会渐渐发生交集。尤其是在两种文明的交界地带,农民和游猎者接触的机会更多,双方甚至在生存方式上产生混合混杂。

比如秦国王室的祖先,据说就是来自西部的游猎者,而不是东部地区的农民。而从历史上来看,一直到战国晚期,中原地区的农民才和游牧文明产生了大量冲突。

这说明在战国晚期的时候,农耕文明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展到游牧文明的活动区域了。

有意思的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时候,也正好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晚期。他率领大军一路杀向东方,面对的主要群体其实很多都是游牧文明。甚至有些部落群体,还处于野蛮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网友总是认为,如果亚历山大大帝真的进入了中国,他的军队根本不是秦国军队的对手。

好在由于高原和高山的阻挡,亚历山大大帝率军冲向了印度次大陆,才没有发生全军覆没的局面。

从这一点就又能看出来,气候和地理因素,在文明的发展和扩张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回到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冲突上,虽然前者表现出了惊人的破坏力,但相对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更落后。

汉武帝最终能把匈奴人赶到更西边的地区,就是农耕文明优于游牧文明的直接体现。但游牧文明的冲击力,在短时间内又能给农耕文明带来巨大的破坏。

北宋被金国消灭,蒙古骑兵横扫亚欧大陆,就是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短暂碾压。可以这么说,两者的冲突不断,反过来又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形象一点说,游牧文明就像在剔除烂肉,每当游牧文明在战争中占据上风的时候,实际上等于把农耕文明落后和腐烂的部分给剔除掉了。

此外,游牧文明长期盘踞在亚欧大陆腹地,也降低了东西两端农耕文明的交流和接触意愿。

既是拦路虎也是桥梁

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行进到中亚一带,如果再往西走,其实也就推进不下去了。因为往西深入,面对的是更加陌生的文明,语言和各种习俗上的差异,增加了冲突的可能。

外交手段做不到,军事手段同样也做不到。从汉代开始,中国的军事力量就深入到了西域,到了唐代更是发展到了顶峰。

即便很强盛,可我们的军事力量,依然只停留在中亚地带,再往西也无法推进下去。

原因并不是军事力量不够强大,而是在陌生的环境里,文明的兼容性会越来越难。尤其要在这些地区建立有效且长期的统治,文明的兼容成本就更高。

在这个问题上,蒙古横扫亚欧大陆就是最好的例子。蒙古人当年只考虑掳掠,几乎完全忽视建立有效统治,所以当蒙古骑兵离开一个地区后,当地几乎又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换言之,蒙古骑兵横扫亚欧大陆就像流寇。历史上,不管是汉军还是唐军,假设也是用这种方式向西扩张,确实可以打败对手,但却不能建立起长久的统治。

因此从本质上来看,亚欧大陆腹地一个个游牧文明,以及他们建立起来的不同国家,就是一只只拦路虎。

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历史上,我国和欧洲的交流,才有了更大的障碍。不过,处于中间地带的游牧文明,他们既是拦路虎,实际也是东西两端沟通的桥梁。

历史上,我国的丝绸和瓷器,也都源源不断地进入了欧洲。虽然不是我们和欧洲人直接完成交易的,但处于中间地带的游牧文明,就成了很好的沟通桥梁。

此外,像阿拉伯人等,历史上也在亚洲和欧洲的中间区域,建立起过游牧和农耕混合的国家。这种稳定的文明形态的出现,更是确保了亚洲和欧洲的交往。

所以说,中间地带的游牧文明,既会成为混乱时期的拦路虎,也会成为和平时期的桥梁。

东西方之间,通过“中间商”的交流,一直持续了上千年。直到后来,欧洲人才放弃了路上通道,开始另辟蹊径,从而也引领文明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另辟蹊径的海上通道

欧洲人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像哥伦布最早向西航行,倒不是为了证明地球是圆的,而是他相信向西航行,可以更快捷地到达中国。

这场无心插柳式的远航,不但发现了美洲,而且也让人明白了地球其实比想象中的更大。

但从欧洲人最早的本意出发,他们寻找海路航线,就是想绕开亚欧大陆中间的游牧文明,直接和我们进行商贸往来。

只是谁都没有意识到,海上的找寻,直接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尤其是在欧洲人发现并确认了美洲之后,欧洲人的心态伴随着航海,彻底发生了改变。

至于很多人疑惑,同样都是农耕文明,为何是欧洲人开启了航海时代,而不是亚欧大陆东端我们开启的?那就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而从亚欧大陆的整体角度看,当欧洲人抛弃陆路的交往模式,他们整体的心态也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而这种转变,也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点。

结语

环境影响文明的发展,现代不管是游牧文明还是农耕文明,都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尤其是游牧文明,更是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人们调侃说,游牧文明能歌善舞,就是放弃野蛮和杀戮后的自保方式。而从深层次的角度看,包括农耕文明在内,在现代文明体系下也退化成为了一种产业。

地球上的文明无疑还在延续,不断更新换代下,未来是否会有新形态文明的出现,现在看来都还是未知数。

但可以肯定的是,文明的形态肯定不会一成不变,在环境和人类进化的共同促进下,变化一直在悄然发生着。

信息来源:

《中国游牧民族为何得以存续?》 文化纵横 2018年6月14日

《西方海洋文明千年兴衰历史考察》 中国海洋大学 2020年4月30日

《农耕与游牧——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中文化二元对峙矛盾的格局》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1991年

《比较亚欧大陆东西方文明的起源》 文摘报 2024年12月25日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