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原贾湖遗址,距今7800年的陕西老官台、大地湾发掘太慢

朴木说过去 2024-09-16 14:09:2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何止良渚五千年!

仅在郑州地区环嵩山附近就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延续至今。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

沧海桑田,黄河都改道多少回了。短短两千年,云梦泽都变洞庭湖了。

根据研究,以前还都是沼泽地,贾湖村曾经是三面环水,环境优美。就在这里,出现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中国人的先人们用9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吹响了中华文明之音!9000年历史的中原河南贾湖七音律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历史,彰显出中华先民的大智慧和高情商!

河南贾湖之后连续是裴李岗、仰韶、龙山、新砦期到二里头,一脉相承,繁衍至今。河南发现的遗址有连续性!根据研究,贾湖人的父系基因和现在汉族人的父系基因是一致的!

贾湖遗址都有合葬墓了。怎么就不能说中国文明有九千年以上的历史呢?

矮黑人创造的大地湾文化不是断代了吗?

对于来自陕西、嫉妒心强的、气急败坏、喜欢抬杠的一些哦滴哦滴都四哦滴来说,要是敢公布身份证, 全国人民都会问候它。姓胡名咧咧的这些人估计家里没裤子,出不了门吗?尽管闭门造车的成本最低,但是多看看书,一旦大胆走出他们世代居住的山沟沟,就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有闲钱的话去贾湖遗址博物馆看看。

如果把眼光引向九千年前的贾湖,看到那些奇妙的刻符、那些感到快乐的骨笛,就会感到中华民族的先人真是了不起!

9000年前,华夏儿女就在中原大地上,创造出了奇迹。出现了农、畜、渔、酿酒、手工纺织、制陶、艺术等众多行业,出现了大量的文字刻符。贾湖骨笛,更是吹响了人类文明第一声!

伟大的的贾湖遗址,伟大的中原文明!

经测定,现代中国人的基因一多半传承于贾湖文化人群。

贾湖“日”刻符人群以后发展建立了“匽(郾),葛,鲁,晋,曹,鄚,易,旬(郇),旨,昆吾,曾”等众古国。传承从未间断,换句话说就是贾湖人群是华夏民族的原始根源。

2023年度,贾湖遗址第九次发掘过程中,除了田野考古人员外,还有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动植物考古、同位素考古、残留物分析、文物科技保护等专业人员,一些检测分析和多学科合作开始取得研究成果。

经过两个多月的田野工作,已发现房址、窖穴(灰坑)、墓葬、陶窑、濠沟等多种遗迹。初步发现两小片墓葬区,出土壶、罐组合随葬品和盆、鼎、钵等陶器,以及骨锥等工具、绿松石饰品等。

距今约9000至7500年的贾湖遗址已经先后进行了九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精美、内涵之丰富,为中国其他同时期遗存所罕见,发现多项“世界之最”,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直接物证,被专家誉为“中国史前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中华文明的星火从这里点燃”。

以1999年出版的《舞阳贾湖》考古报告为例,特邀撰写人35人,其中31名是来自自然科学和其他学科的专家。

因此,国家正在着力将贾湖遗址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考古发掘研究窗口与中华文明保护展示高地。

贾湖遗址古人的女性平均身高达1.67米,身高偏高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们使用的绿松石来自哪里呢?

贾湖先民的身材高大,其体质特征和人种基因和早期华夏族群关系、与现代中国人的基因传承关系究竟如何;贾湖二期发掘已经出现有父系氏族的特征和族外通婚的迹象,但晚其一两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却依然还是母系氏族特征;贾湖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迹象的稻米和成组的稻作农业工具,是否有稻田存在,等等,都需要进行持续发掘研究。

40多年前,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鼎形器等11项“世界之最”。从1983年开始,贾湖遗址历经9次发掘,出土文物6000多件。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起源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大豆起源地等。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以及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

通过多种手段研究表明,贾湖猪是中国最早的家猪,在墓葬中发现有随葬猪下颌骨的现象,但没有发现猪的整个骨架。

在遗址里面,基本上狗的整个个体单独埋在房子和墓葬的边上,活着给人看家护院,死后继续给墓主看家护院。

还发现了贾湖人对鱼进行了集中管理和集中捕杀的现象,渔网与集中捕捞印证水产业的初期形态。

在贾湖两处墓葬中,考古人员还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腐蚀残留物。这一成果将中国丝绸的考古学证据提前了4000年,证实了中国是首个发现蚕丝和利用蚕丝的国家。

贾湖遗址内出土了纺轮、骨板、骨锥、骨针等一大批反映纺织技术的文物,许多陶器上也发现有绳纹、网纹和席纹等样式。有的骨针、骨锥通体磨光并有刮磨痕,说明经过了长时间使用。纺轮和缠线骨板的出现以及骨针的精细化标志着贾湖时代纺织技术的出现。

此外,贾湖遗址还出现了最早的陶鼎及冥器鼎罐壶组合,更有太阳崇拜的物证,世界最早的人类利用绿松石饰品的证据……可见早在9000多年前,贾湖先民建造房屋、耕种水稻、驯化家畜、制作陶器、吹奏骨笛,在这片土地上这般生活着。

贾湖遗址中有成组龟甲,内装石子,从龟甲的8、6等偶数组合和内装石子看,贾湖人可能已有正整数概念,并认识了正整数的奇偶规律,表明当时可能存在用龟甲内石子占卜的现象。

首次发现贾湖刻符是在1987年的5月,在那一年的发掘中,他们从出土的龟甲、石器、陶器上发现了共17例契刻符号,其中龟甲刻符9例、骨器刻符3例、石器刻符2例、陶器刻符3例,有些形体与殷墟甲骨文相似。经测定,这些刻符距今约8000年,早于古埃及纸草文字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这17例刻符几乎包含了点、横、竖、撇、捺、勾等所有汉字笔画构成,笔画顺序也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与现在的汉字结构基本一致。从考古学文化角度观察,淮河中下游的双墩文化、龙虬庄文化、大汶口文化和侯家寨文化,东汉水流域的下王岗文化,都继承了贾湖文化的若干文化元素。

贾湖遗址陶器碎片上还发现了酒石酸,经分析为稻米、山楂、蜜蜂等发酵而成的米酒的残留物,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含酒精饮料之一。

这里的原始栽培稻实物,是中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之一,当时的贾湖人已经拥有了成套的农具。

他们将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贾湖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粳稻种子和整地、收割、脱粒等系列农具;在种植水稻的同时,他们还学会了驯养家猪、养殖鱼类。六畜猪为首,贾湖先人对家猪的驯化和饲养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创造,以舞阳贾湖遗址为代表的华北地区的史前先民成功驯化野猪。

他们发明使用着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契刻符号,佩戴着世界上最早的奢侈品之一——绿松石装饰物。

根据河南省文物部门的消息,贾湖遗址将迎来第十次发掘,年度发掘将在2024年3月至12月期间,即将发掘面积为860平方米。

距今9000年的贾湖骨笛,有的20厘米长,是中国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吹奏乐器,也是全球范围内所知道的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出土骨笛的墓葬通常比其他墓葬随葬品丰富,且伴有龟甲和叉形骨器,据此推断,墓主人有较高的身份和地位,乐器包含一定的礼器性质。

在占地145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贾湖遗址博物馆,可以看到更全面的出土骨笛展示,有器身刻满菱形纹饰的二孔骨笛,还有同一墓葬出土的雌雄笛。

出土自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的贾湖骨笛,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

今天的演奏家使用出土骨笛吹奏《春江花月夜》《沂蒙山小调》《梁祝》等曲目。

贾湖遗址出土了40多支骨笛,有两孔、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多数为七孔,均由丹顶鹤的尺骨制成,长度在17.3—24.6厘米之间。

骨笛,系用丹顶鹤尺骨制作而成,具备五声、六声甚至完备的七声音阶结构,打破了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结论,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五声至七声音阶乐器。

其中部分骨笛可吹奏出完备的七声音阶,而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先秦时期才有五声音阶。贾湖骨笛的发现,有力推翻了“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

此遗址骨笛是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乐器,反映了中国史前音乐文明的高度发达。

贾湖骨笛于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裴李岗文化墓葬内,他的发现让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缺项得以填充。从1986年到2013年间,贾湖遗址共出土40多支骨笛,大多为7个音孔,皆以鹤类禽鸟截去两端的中空骨节制成。其中最完整的一件中部有等距离圆孔7个,在最下孔的上方还钻有一个小孔。经专家测音研究发现,这批骨笛已具备五声、六声甚至完备的七声音阶结构,从而打破了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结论,也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贾湖骨笛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代表,几经辗转,在炫光炫彩的现代社会当中奏起不一样的美妙。

从目前资料可知,对玉的开发利用,最中原地区最早是9000年前贾湖人对绿松石的开发利用。贾湖遗址属于稻作农业,在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其中,67号墓出土了一件不规则形绿松石项坠,因墓主为13—15岁的男性,脖子上又挂了颗绿松石项坠,后来经类型学和年代学研究,该墓距今9000年!所以当时被现场考古队员们戏称为“9000年前的贾宝玉”!

根据权威专家的最新观点,贾湖文化来源于东海大陆架。

迄今为止,贾湖遗址8次考古工作共发掘清理墓葬542座,其中随葬有绿松石饰品的墓葬,属于贾湖一期的有12座,二期23座,三期1座。前7次发掘共计19座墓葬出土超过60件绿松石饰品,2013年第8次发掘的近百座墓葬中,有17座墓葬发现共计超过1640件绿松石饰品,其中超过100件的墓葬就有6座。

随葬最多的58号墓有600多件,属于贾湖一期。墓主正面全身的绿松石饰品呈密集的散状分布,进而推测墓主尸体表面很有可能覆盖了一块均匀缝缀着绿松石饰品的有机质织物,其质地应该是轻薄柔软的,相当于上述《仪礼·士丧礼》中的“招魂衣”。鉴于在贾湖墓葬中曾检测出有蚕丝蛋白的存在,且也发现有编织工具和孔径仅有0.7毫米的精致骨针,贾湖先民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织和缝纫技艺,并有意识地使用蚕丝纤维制作织物。由于这些缝缀的绿松石饰品个体很小,中间穿孔更细,所缝缀的附着物很可能属于丝织品。而这种浑身铺满绿松石饰品的现象又可视为后世玉殓葬的萌芽。

从造型上看,贾湖绿松石饰品有串饰和坠饰。串饰均为圆形,中间穿孔,一期体形较大,二期通常较小。坠饰可分为耳坠和项坠两类,耳坠形状包括三角形和梭形两种,制作精致;项坠有圆形、方形、棒形、不规则形等几种,形体明显较大,多属于一期。迄今所知在中原地区,同属裴李岗时代(距今9000—7000年)的考古学文化中,除了贾湖遗址外,栗作农业的新郑裴李岗遗址、新郑沙窝李遗址、长葛石固遗址、平顶山水泉遗址、西平谢老庄遗址等也出土了少量绿松石饰品,这些绿松石饰品大都出土于墓葬。从形制和出土背景看,与贾湖绿松石饰品无明显差异,但从年代上来说,除谢老庄遗址外,皆约相当于贾湖遗址的二、三期阶段(距今8500—7500年)。贾湖先民自距今9000年的贾湖一期就开始制作和使用绿松石饰品,贾湖出土绿松石饰品数量之大、造型之丰富,在目前国际上已知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中首屈一指,是毫无疑问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绿松石饰品生产和使用中心。经过近几年的系统研究得知,贾湖出土的绿松石饰品,也是迄今所知全球利用绿松石矿物的最早记录。

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生厚望在其学位论文《贾湖遗址绿松石研究》中推断贾湖绿松石应来自遗址周边的邻近地区。

邓州八里岗、淅川申明铺等贾湖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距今9000—8500年的贾湖早期,南阳盆地所处的东汉水流域已经属于贾湖文化的分布范围。既然黄淮西南部和东汉水流域都属于贾湖文化的分布范围,淅川的绿松石资源被贾湖人利用也是可能的。

至仰韶时代,绿松石在中国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汉水上游、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等地,至龙山时代,西北的马家窑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东南的良渚文化以及南方珠江流域都出现了绿松石制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