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礼的规矩(全是大俗话)

大风的笔记 2024-02-21 05:40:20

《礼记》有云:“礼尚往来。”

中国是人情社会,最是讲究一个“礼”字。

除了逢年过节,亲友的各种宴席上也要随礼随份子。

尤其是春节将至,回家团圆,很多人趁此良辰吉日操办喜事,图个热热闹闹。

其实红事也好,白事也罢,关于随礼的规矩,老祖宗的8句话,早就说透了,一定要知道!

1

红事不请不去,白事不请自来。

译文:

喜事有主人家的邀约才能去,白事则是接到丧讯就要自发去。

感悟:

《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一个不请不到,一个不请自来,这就是老一辈约定俗成的人情规矩。

因为红事,如婚嫁、过寿、乔迁等,大多时间充裕,最迟也会提前十天半个月通知。

倘若没有接到邀请,说明对方觉得情分不够,或是不想大操大办,贸然前去,只会徒留尴尬。

而丧葬白事,主人家猝不及防,心中悲痛欲绝,无暇他顾,也是最需要援手的时刻。

人逢难处思亲朋,于情于理,都要不请自去,代表的是诚挚亲近的真心和雪中送炭的义举。

2

人情堪比债,一代传一代。

译文:

人和人的情分就像债务一样,需要回报维系,一代接着传一代。

感悟:

人和人之间,永远是相互的。

遇到大事,你家有事我来帮,我家有事你来帮。

若是对方随了礼帮了忙,就相当于欠了人家的人情债。

所以到了下一代,也要铭记和感恩,等到对方家中有事,要互敬互助,及时回报,两家的情谊才能愈发历久弥新。

3

知礼不如随俗。

译文:

知晓礼节,不如随俗随礼。

感悟: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随礼的规矩风俗,事前一定要知道。

否则,无论是给多或是给少,都会给彼此的关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是和亲戚朋友一起随礼,最好是随大流,千万别厚此薄彼,坏了情分。

4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谒朱门不如亲白屋。

译文:

与市井人结交,不如和山野老人来往;巴结富贵大户,不如亲近自家亲友。

感悟:

俗话说:“上赶着不是买卖。”

存着攀附富贵的心思,你随再多礼,对方也不屑一顾。

而自家的亲友,血脉相连,即使不是大富大贵,也要有礼有节。

多和自家亲人走动来往,对方必然会将情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适时回报。

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而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感悟:

不是所有的礼都要随。

特别是那种但凡有点事,都要大办宴席的人家。

这种人品性肤浅,心里只有金钱利益,不在意彼此的情谊深浅。

你随再多礼,他们也只想着占便宜,与其浪费金钱,不如趁早断绝往来。

6

一分情,一分礼,一分敬仰不吃亏。

译文:

随礼时,既要讲情分,也要守礼节,郑重待之才不会吃亏。

感悟:

随礼,看似是件小事,也是件大事。

无论是金额,或是礼节,都要面面俱全。

毕竟一旦失礼,就会影响自己的口碑,伤了彼此的情谊。

你重视周到,对方才会领情感恩,等你有事时,也会不吝回报。

7

礼不可忘,言不可失。

译文:

礼节千万不能缺失,说话也不能随意。

感悟:

《论语》有言:“不知礼,无以立也。”

没有谁愿意同不懂礼数、肆意妄言的人,来往深交。

随礼的时刻,通常是对方极其重视的场合,更要慎行谨言。

比如,上门随礼不空手,喜事的红包要双数,金额要相同讲究。

在不同的场合,也要说不同的话,喜事多说吉利话,白事多说安慰话,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千万不可冒犯,失了教养。

8

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

译文:

喜事不送雨伞,过寿时不送香烟,丧礼的份子钱不能后面再补。

感悟:

《荀子》中说:“礼者,人道之极也。”

随礼送礼,是一门大学问,稍有错漏,就会得罪人于无形。

适时周全,讨个吉利,图个彩头,才能表达情感,加强关系。

如喜事时,不能拿雨伞当礼物,“伞”与“散”谐音,不利于对新人的祝福。

老人过寿不能送烟,“烟”与“咽”谐音,大为不吉,应挑选寓意长命百岁的礼物。

丧礼如果不能及时前去吊唁和随份子,要么就请人代为穿传达,或是在忌日、清明节等特殊日子去祭奠,千万不能事后再补,既让人想起伤心事,也会显得十分无礼。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