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还是“专假”?被国家点名跌落神坛的21人,不值得大家同情!

看剧的龙叔 2024-10-14 16:30:53

文/看剧的龙叔

通常对于在某个领域、技艺方面,知识比较丰富全面的人,我们会尊称其为“专家”,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词已经变成了可以任人随意调侃。

在互联网时代,大家资源共享,言论自由,在造成便利的同时,也给了有心之人走捷径的方法,其中通过不当手段买卖、造假等一系列的学术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在今年,国家再度出手,对于相关科研方面不端的案件进行了处理,并且发布了公告,其中更是涉及有多位高校专家。

接下来咱们一起来盘点一下,看是否有你关注的学者呢?他们又是因为什么问题被国家通报的呢?

造假阴影下的诚信危机

近些年来,社会大环境渐渐变得极其浮躁,学术丑闻接二连三地爆出,令人痛心疾首,一些高校在名利的诱惑面前,逐渐放松了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心态也慢慢偏离了学术的本真,为了在排行榜上争得一席之地,学校在一些监管制度上存在着严重的缺失。

要知道每当有一个新的学术成果被公布,那无疑如同夜空中绽放的璀璨烟火,照亮了科研前行的道路,它不仅仅代表着某个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是在为人类的进步添砖加瓦。

对于自己的国家而言,可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助力;在国际舞台上,或许是人类进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引领着全人类迈向更高的层次。

大家怀着崇尚与敬畏之情,欣然接受并渴望继续深入这项研究,而创造者及其团队也会随着成果的公布,名望如登新阶。

但在社会上,就是有些人认为:富贵险中求,恶意充当了一个“搅屎棍”的角色,将学术科研搞得像是一个大染缸一般。

据光明网在2024年4月13日发布的资讯中,可以了解到的是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取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经过会议商议后决定,做出对于在科研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不端的案件做出处理。

根据从公布的结果来看,累积涉及论文共有32篇,高校更是有15所,随便单拎出来都是有名有声望的高级院校,涉及范围之广,令人痛心疾首。

造假暗流

令人心痛的是,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还较为复杂,一般情况下,不经过长时间的验证和考察,一般人是发现不了的,所以这也就造成了其调查难,取证难的特性,往往认定一个事实就要画上很久的时间才行。

所以今年发出的通报,一共涉事的21位专家,确实是花费了不少的精力。

经过调查,北京建筑大学以季节为首的团队存在有相关学术不端的问题,其中在2022年和2023年中,为了自己的科研学术成果,季节多次通过搜罗评审专家信息,通过各种通讯设备,向多位评审专家周旋。

宁夏医科大学成江,问题则是更加严重,曾经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被发现实验数据存在买卖的情况,同时还擅自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冒用他人署名;在非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成果中标注科学基金项目,经过调查之后,决定将追回多余拨出的基金。

杭州医学院的汪霄、陈哲灵等发布的论文中,存在有买卖的行为,并不是自己研究所得,并且在发表之时,未经同意,擅自用个人的名义将论文进行发表。

中南大学章忠强、谭笑发布的有两篇论文,徐州医科大学佟敬山涉事的有两篇论文,其中经过查证,发现论文中间夹杂的多张图片,与之前别人发表的论文图片相同,但是给赋予了不同的意思,故在图片上被判定存在剽窃的行为。

这些仅仅只是其中被通报的一部分而已,剩下的包括上列的一共21位专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术不端行为,明明自己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相应的领域也是已经是佼佼者了,却因为贪心不足,弄虚作假,最后陷入到了自己亲手酿造的深渊之中。

除了身败名裂之外,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是否还对得起“专家”称号,也怪不得如今在网络上,网民看到“专家”发表言论,大都嗤之以鼻,甚至已经演变成为了贬义词,大抵是逃脱不掉这些专家的“功劳”吧!

据红网在2024年1月19日发布的资讯中看,在今年年初之时,华中农业大学里有11名学生,联合起来实名举报学校内的一位教授的论文、教材造假,同时还会打压自己的学生,简直是不配为人师,一时间,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这11名学生的勇气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发生后,大家也纷纷表示,对于举报列举出来的材料来看,逻辑缜密清晰,唯一让人担心的就是,怕这些学做出这样的举动之后,会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这也确实是需要重视起来的问题,毕竟论文发表,学术研究等等,涉及的范围较广,人员众多,处理不好不及时,可能就会对无辜人群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同时对于学术研究的造假行为,也是对科学精神的严重亵渎,学术本应是一片追求真理的净土,学者们以严谨的态度、不懈的努力去探索未知,为人类的进步贡献智慧。

然而,造假行为则是会让让这片净土蒙尘,它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更误导了后续的研究方向,阻碍了真正的创新与发展。

这也提醒我们要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管机制,对于学者而言,应坚守初心,秉持诚信,以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真理的执着来从事研究工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塑学术的公信力,让学术研究真正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而不是被造假的阴霾所笼罩,让学术的殿堂重新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所以为了尽量避免学术问题,在近些年来,我国对于学术问题管理的越来越严格,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要提醒相关人员,警钟长鸣!

参考资料:

光明网——《涉及多所高校!一批学术不端案件被通报》2024-4-13

红网——《华中农业大学学术造假风波 敲响学术诚信警钟》2024-1-19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