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庆余年2》的太子李承乾,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太子有一些浮夸,也有一些疯狂,可是他在原著中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仁厚的太子,一个“好人”,他的人生不过是“夸张只因我很怕”。
天潢贵胄
庆国太子李承乾,皇后亲生,皇子中排行老三,真正意义上的天潢贵胄。
他出生之时,庆帝已然是大宗师,当时庆帝除了除了喜悦之外还有一些凝重,这份凝重在于此刻的叶轻眉也怀孕了。
庆帝就开始担心叶轻眉会不会对太子之位有一些其他的想法,好在叶轻眉并不在意皇位的归属权。
所以李承乾一出生就成为了庆国太子。
仁厚的本性
李承乾的开局也是腥风血雨的。
在他尚未满一岁的时候,他的祖母以及母亲就策划惊天的叶轻眉谋杀案。
四岁时,皇后母族3,000多人的性命遭受了陈萍萍以及范建的报复,一夜之间全族覆灭。
八岁时,他还有闲心救受伤的兔子,帮他们包脚,以至于宫人在太后面前大肆夸赞他宽容善良。
庆帝却发现太子性格过于宽仁,怕他坐不了江山,愈发器重老二,给他封官加爵,赞其聪慧有学识。
原著中庆帝如此评价太子:
“我看了太子十年,他是位无情中的多情者,守成尚可,只是朕去时,这天下想必甫始一统,乱因仍在,他又无一颗铁石心肠,又无厉害手段,怎样替朕守住这大一统的天下?”
太子听闻惶恐之余,开始流连花舫,夜夜笙歌,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退缩。
十八岁,范闲入京都,从此拉开了他与老二明争暗斗的序幕。
在原著中太子并没有参与牛栏街刺杀案,也没有史家镇的大火,他与范闲的相遇,更是主打一个相敬如宾。
所以小范大人才会说太子“性情怯懦,身体病弱,是个好人。”
范闲身世未暴露时,太子对范闲是能拉拢绝不得罪,双方进行了多次的友好会面,制定了针对二皇子的大概方针。
但悬空庙刺杀后,范闲马甲掉了,已然有孤臣之势,太子更是卑微到骨子里,这才有了剧中太子让自己母后去道歉的名场面。
其实太子心里很清楚,母族没人是他坐稳东宫之位的原因,庆帝希望储君无外戚。
所以这不是太子与范闲的血仇,而是成为太子必经之路,欲承其重的代价罢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父皇唯一的选择,他什么都不需要做,忍下去就会成功。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既然太子前期隐忍这么久,怎么到了长公主这里就这么大胆呢?
“老李家的血液里流淌着疯狂与变态,一个常年在父母那里得不到肯定与爱的孩子,一个背负着母族三千条血债赤手空拳的太子,一个循规蹈矩注重体面与端庄的庆国储君,爱上一个美丽聪慧又权势,表面温柔内心疯狂的女人,果然表面越平静的人,内心越癫。”
范闲的话就是对太子最好的总结,这也是为什么太子到了后面为爱痴狂的原动力。
赤诚真心的少年,生在了帝王之家,还掏出一颗真心,小心翼翼送到自己姑姑面前,真当自己是杨过吗?
他为了不被赐婚,甚至说动了自己的太傅舒芜,写信给自己的恩师庄墨韩来劝说庆帝。
为了爱情,太子李承乾奉献了他一生之中为数不多的勇敢。
在与长公主的事情曝光后,庆帝前往大东山祭天废储,李承乾则在京都谋划那一步之遥的龙椅。
可太子还是被他的“宽仁”束缚住了手脚。
面对皇城上的太后、三皇子,他选择停止放箭。
而在登基时,不管是舒大学士的悲郁大喊:
“陛下宾天之际留有遗诏,太子不得继位”。
还是胡大学士的当庭指控:
“陛下既有遗诏,臣敢请太后旨意,当殿宣布陛下旨意。
臣乃庆国之臣,陛下之臣,臣乃门下中书首领学士,奉旨处理国事。陛下若有遗诏,臣便要看,有何不可告人?”
太子最终也只是将二人收监,终究是心慈手软。
这就是他从8岁起就一直在做的宽仁,导致与皇位失之交臂。
而后面对叶重的追兵,眼见大势已去,太子为避免无谓的牺牲,选择不跑受降,
“叶将军,本宫不想走了。”
事发后,皇后长公主二皇子都选择了自杀,唯有他拒绝了范闲的假死提议,坚定地等待庆帝归来。
他有一个问题要当面问一问自己这位父皇,这个问题是他二十年来在宫中的紧张与不安,是二十年来的中庸与怯懦,是二十年来沉默与隐忍,是二十年来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他想问一问这位铁石心肠的父皇,失去母亲失去妻子失去儿子,就真的不害怕孤独吗?权利真的是超脱一切的吗?有宽仁之心真的不配为人君吗?
显然这时的太子已经无求所谓了,他再也不用害怕了,失去了太子之位,失去了他迷恋的姑姑,这一刻,他从太子回到了李承乾。
可惜那个曾经善良与宽容的李承乾,淹没在了浮夸与欲望之下。
那个仁厚与痴情的太子,死在了他的二十岁。
关注一下下!万分感谢!
原著我不知道,但电视剧里是为了构陷二皇子把整个镇的人都杀了这也叫仁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