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公卿择士,士亦择公卿

另类评说 2024-10-17 14:21:46

清人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宋纪》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濠州(今安徽凤阳)知府王阮,因为文武双全,在地方治理上卓有成效,所以被提拔为抚州(今江西抚州)知府。宰相韩侂胄早就听说了他的大名,因此特地召他进京,拿高官厚禄对他进行拉拢,晚上又派人悄悄地去见王阮。王阮没有答应。他私下里对关系很亲密的人说:“吾闻公卿择士,士亦择公卿。刘歆、柳宗元失身匪人,为万世笑。今政自韩氏出,吾肯出其门哉!”

这王阮应该是很有些真才实干的,否则,作为一个小小的知府,也不会被宰相所知悉,并试图拉拢他与重用他。但是,王阮在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时候,并未因此丧失清醒的头脑,而这从他“公卿择士,士亦择公卿”这两句中可以看出。

公卿之人,位高权重,居于朝廷核心岗位,因此,一个士人如果能够进入他们的法眼,为他们所欣赏,那么,是有太多机会升官发财的。而面对这样的机会,我们能够想象的是,十之八九的士人一定是大拇指抠耳朵——巴不到,积极上靠。但是,对于王阮来说,他可不愿如此这般被单向选择,他更希望做的是,自己也能够对日后依傍什么样的公卿,做出自主选择。而从他“今政自韩氏出,吾肯出其门哉!”话中,我们不难看出,韩侂胄欣赏他,但他却不欣赏韩侂胄,所以,最终他的选择是远离韩公。

王阮为什么要这样做?显而易见的是,历史上西汉之时的刘歆(《战国策》的编撰者刘向的儿子)因为依傍权臣王莽,做了侍中太中大夫,后来又升为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一时十分显赫,但后来却因为与很多人政见不合,并陷入政治旋涡,想谋杀王莽事败自杀是原因之一;而唐朝之时的柳宗元,因为与宰相王叔文等政见相同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一时春风得意,但是后来因为王叔文的失势,他也被贬郁郁而终,则是另一原因。

当然,刘歆和柳宗元依傍的王莽与王叔文,到底是不是“匪人”——.行为不够端正的人,恐怕今天我们是可以商榷的。但是,王阮表达的“士亦择公卿”(士人也该对公卿之人有所选择)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古语中就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训言,强调人跟人交往,首先要看立场、观点和思想是不是一致。而对于位居你之上的“公卿”,则应该更加如此,因为如果选错了人,那么,意味着你可能更深地陷入困境:其远在你之上的地位以及发现你的恩公的身份,决定了你日后很难摆脱他的影响,幸福可能因此而来,但灾祸也同样可能如期而至。

现实生活中,事实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身为“公卿”的人们,一旦出事,那么,可能一大批人也会出事。为什么?因为彼此之间有太多的联系、牵扯与影响。不仅如此,总体而言,还是属于“公卿”之列的人们对于“士人”们的影响更大一些。也正因为这个,所以当年的王阮才会提出“公卿择士,士亦择公卿”的观点。——顺便说一句,韩侂胄听说这件事后大怒,以皇帝的名义降下一道圣旨,罢去了王阮的官职,让他负责一所宫官养老。而王阮没有接受,选择了“归隐庐山”,“从容觞咏”,做他的隐士去了。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