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存在着这样一对颇有意思的母子。母亲极为特殊,她乃是唐朝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就在那封后大典举行完毕的当日,便不幸病逝了,着实令人感叹不已。
唐朝有这样一位人物,其身为太子之时,在位时间在唐朝诸多太子里是最长的。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他登上皇位后,却成了唐朝在位时间极为短暂的皇帝,生命犹如流星般转瞬即逝。
昭德皇后王氏与唐顺宗李诵,便是这所说的母子二人。
秘书监王遇之女为王氏,其生母是郑氏,关于她具体的出生年月以及籍贯等信息,均未见记载。此后,王氏成为了奉节郡王李适的妾室。
公元761年,李适喜得长子李诵,其母王氏也因诞下李诵而备受宠爱,“特承宠异”。时间来到次年,王氏又为李适生下了长女,也就是唐安公主。
仅从生育频次这一方面,便能知晓李适对这个小妾的宠爱程度有多深了。更何况王氏还为李适诞下了长子与长女呢,如此情形下,她备受李适宠爱的程度那自然是不难想象出来的。
公元779年五月之时,唐代宗李豫辞世,随后太子李适登上皇位,即唐德宗。过了大概半年,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唐德宗李适的长子李诵被册立为太子,开启了其作为储君的历程。
那么,身为太子生母的王氏获得了怎样的封号呢?另外,李适后来册立的皇后又是谁呢?
对于李适的正妻究竟是谁,存在不同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后来的韦贤妃,另一种说法则指是昭德皇后王氏。不过,不管是韦贤妃也好,昭德皇后王氏也罢,她们似乎都并非李适内心所期盼的那种皇后人选。
事实上,李适压根就没打算立皇后。想必不少人都清楚,唐朝中晚期的时候,皇后之位大多空缺,就拿李适的孙子,也就是后来的唐宪宗李纯来说吧,当朝中群臣奏请将太子的生母郭氏册立为皇后之时,李纯干脆利落地回应道:
因当时正值岁末,来年有子午方面的忌讳,所以便暂且停止(某事,结合上下文推测可能是册立皇后相关事宜)。皇帝的后宫有诸多其偏爱的人,又因为皇后家族门第高贵昌盛,担心她被册立为正位之后,容不下那些受宠之人,因此册拜皇后的时间有所推迟。
彼时李纯已然登基八年之久,郭氏身为李纯的正妻,且是太子的生母,却依旧仅仅是个贵妃的名分。于是乎,朝中群臣纷纷上书,恳请将郭氏册立为皇后,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李纯竟直截了当地予以拒绝。
此后他始终未再册立皇后,并且这一做法还被后面的皇帝纷纷效仿,他们也都不立皇后,仅是在去世后予以追封。就这样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昭宗时期才册立了一位何皇后,她也是唐朝最后这一百年当中唯一一位在生前就被正式册立的皇后。
必须得承认,唐宪宗算是开了一个“好头”。其实呢,在唐宪宗之前,唐朝的那些皇帝们就已经有不立皇后的这种迹象出现了呢。
安史之乱发生后,李隆基匆忙逃往蜀地。与此同时,太子李亨则北上前往灵武并登基称帝。之后,李亨册立了一位张皇后。可谁能想到,这位张皇后竟与宦官李辅国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他们在朝中肆意妄为,把控着朝政大权,甚至险些废掉太子李豫,把整个朝廷搅得混乱不堪,一片乌烟瘴气。
在李豫继承皇位之后,始终未曾册立皇后。而李适身为李豫的长子,待其继位之时,同样未曾有过要册立皇后的想法,就这样一直维持着未立后的状况。
在他登上皇位半年之际,便将长子李诵册立为太子。过了七个月后,他又对亲生母亲沈氏进行遥尊,封其为皇太后,与此同时,还下达命令,全力去探寻亲生母亲的下落踪迹。
当初李隆基逃离长安之时,沈氏并未跟随。此后,沈氏不幸被叛贼俘至洛阳。待其丈夫,也就是时任天下兵马元帅的李豫成功收复洛阳后,二人有过短暂的相聚。之后,李豫便把沈氏安置在洛阳,自己则继续投身于平叛之事当中。
后来洛阳又一次陷落了,沈氏自此便没了踪迹,再也未曾出现过。不过,她却育有一个十分出色的儿子,也就是唐德宗李适。
李适在继位之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寻找母亲这件事情当中,可谓不遗余力。而对于后宫方面的相关安排事宜,相较之下,李适却并没有表现得那般急切,没有将其置于首要处理的位置之上。
直至780年的那个冬天,李适才将太子李诵的生母王氏册封为淑妃,如此一来,王氏便成为了后宫之中身份最为尊贵的人。
彼时,李适给予王氏的程度也就到此为止了,起码在那个时候情况便是如此。李适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国家的治理当中,进而着手开展削藩事宜,可没料到,这一举动最终却引发了奉天之难。
彼时,李适匆忙调遣泾源兵赶赴襄城救援。待那五千泾源兵行至长安途中,按李适此前的部署,京兆尹理应犒劳这些士兵,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京兆尹不仅未依安排行事,反倒只给士兵们提供了粝食菜啖,就因如此,泾源兵愤而哗变。
李适虽尝试着采取了若干措施去安抚泾源兵,可这些举措压根就没起到什么作用。没办法,在这种情形之下,李适最终只得去召集神策军,让其前来护驾,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呢。
事实上,神策军内部存在着诸多问题,李适对此并非毫不知情,只是他并未将这些问题放在心上。可当到了急切需要动用神策军的时候,却连一个人都没出现,如此一来,便出现了《资治通鉴》里所记载的那一幕情景:
贼人已然冲破关卡闯入,于是皇上便和王贵妃、韦淑妃、太子、各位王爷以及唐安公主从宫苑的北门出逃,王贵妃把传国宝玺系在衣服里面随之而去。后宫中的各位王爷、公主没来得及跟从出逃的,占到了十分之七八。
唐德宗李适竟也如曾祖父李隆基一般逃离了长安,并且其逃离之举显得更为仓促慌乱,连极为重要的传国玉玺都没来得及带上。好在王贵妃,也就是淑妃王氏,她把传国玉玺藏于自己衣服之中,就这样一路跟随着李适来到了奉天。
不得不说,王氏在保护传国玉玺一事上可谓是立下了大功。她既是太子的生母,又备受皇帝的宠爱,按常理来讲,立下这般大功的她是不是就能够被立为皇后了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李适返回长安之后,并未对王氏予以丰厚赏赐。不过,对此王氏倒也没太放在心上,毕竟在往奉天逃亡的路途之中,她的女儿唐安公主已然离世了。
唐安公主的离世给王氏带来了极为沉重的打击。待回到长安之后,王氏便一病不起,这病持续了很长时间,始终不见好转,病情反而是愈发严重起来,让人为之揪心。
公元786年的冬日,王氏已然卧病许久。彼时的她已病入膏肓,行将离世。或许是想借冲喜之举盼来转机,又或许是明知她已无康复可能,只盼能在其临终前让她心里能有一丝慰藉,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安排。
总而言之,在公元786年的11月8日这一天,李适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那便是下令将淑妃王氏册封为皇后。并且,此次封后的盛大典礼的举行时间也已确定好,就安排在了11月11日这一日来举行。
这消息的确是让王氏开心了那么一小会儿,可也就仅仅是一小会儿罢了。她心里明白得很,自己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至于能不能熬到封后大典举行的时候,那还真不好说呢。
公元786年十一月十一日这一天,王氏拖着病弱的身躯,在宫人的悉心照料下,艰难地完成了封后所需的各项准备事宜,随后,更是强打着精神,一步步艰难地走完了那冗长的封后流程。
对于王氏而言,这堪称其一生最为尊贵的瞬间,可同时亦是她生命走向枯竭之时。她倾尽全力去成就这一无比神圣的时刻,怎奈在典礼圆满完成之后,便溘然长逝了。据《新唐书》所记载:
册立的礼仪刚刚完成之后便驾崩了,群臣举行大规模的哭临之礼,持续了三日。而皇帝则是在七日之后才脱去丧服。
终究,她顺利完成了封后大典,就此成为了李适的皇后。如此一来,她的儿子李诵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嫡长子呢。
说起王氏这位皇后,她在位的时间着实短暂得很,堪称是唐朝历史上在位时长最短的皇后了。并且呢,她的儿子李诵身上同样有着好几个“最”的情况。
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之中,有这样一位太子,其在位时长堪称唐朝之最。自779年的十二月起,一直到805年的正月止,前后历经整整25年的时间,他始终以太子的身份存在着。
历经漫长等待,总算盼到唐德宗离世,李诵得以继位。可谁知,在其父亲尚未过世时,李诵就已中风,身体状况极差,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如此情形下,他在履行皇帝职责时格外艰难,而且后续因推行改革之举,还把宦官给惹恼了。
最终仅仅做了六个月的皇帝,便被亲生儿子李纯给取代了,由此沦为太上皇,开启了太上皇的生活,也因此成了唐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然而,太上皇的这种生活状态并未维持太长时间。仅仅过了五个月,也就是在806年的正月,太上皇竟突然因病离世了,当时他年仅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