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界杰出的大师们

陈馨制茶 2024-03-20 10:41:21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茶叶的喜爱深入骨髓,而在众多种类的茶叶中,武夷茶却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工艺,历来被誉为佳品。

品味武夷茶的悠悠历史与百年传奇:从唐朝时期的初显雏形,到宋代时期的"一茶难求"。

明代时期的"茶叶革命",清朝时期的飘洋过海,无不彰显其独特魅力。

一代又一代的茶叶先贤们精心炮制技法,使得武夷茶逐渐声名在外,享誉全球。

武夷茶的制作技艺独特,其色彩青翠、香气馥郁、滋味醇厚,从岩壁悬崖、碧波涟漪之间采得的芽叶,经由多重繁复的工序,才炒出武夷茶独特的口感、香气。

如此精湛的制茶技艺,离不开众多杰出人物的不懈探索和贡献。

他们犹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引领着中国茶业走向繁荣昌盛。

本文将简要介绍几位推动武夷茶发展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向他们表示敬意,并纪念那茗品在岁月中的华章。

王草堂

他堪称武夷茶制作技艺的第一位记录者。

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适逢崇安知县邀请,王草堂便受邀前往武夷山协助修缮《武夷山志》。

在此期间,他有机会亲眼见证了武夷茶的制作全过程,凭借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精确细腻的叙述能力,撰写了《茶说》一文,详细记录了武夷的生态环境、采摘加工、烘焙泡饮等步骤,这些资料揭示了当年制茶的技艺与现代岩茶手工艺的不可或缺的相似之处,为武夷茶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吴觉农

他将国家级茶叶研究机构矗立在武夷山深处这片土地上,他用自己无止境的热忱探寻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了热爱的事业东奔西走。

他在武夷山茶区设立了我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他亲自带领茶叶事业工作者深入茶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引进新技术、培育优质品种,进一步推动了武夷茶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此外,吴觉农还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他早年留学日本期间,研习茶文化,回国后方尝试研究印度、锡兰等国的茶叶产业和市场动态,引进国外优良茶叶品种,为推动我国茶叶科研工作及行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吸引了众多茶友不远万里前赴此地,研究与培育武夷岩茶。

张天福

张天福先生的名字,在茶行业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25岁那年就担任福安改良场厂长的他,在1938年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祸端,将厂搬迁到了武夷山麓的赤石,两年之后更名为“福建示范茶厂”,继续担任厂长兼任茶校校长。

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茶叶的热爱,最终在山水间的武夷山,成为一代茶王。

他是影响深远的茶叶理论家、也是武夷岩茶的庇佑者。他的使命看似简单明了,却始终坚守不渝,那就是保护和发展武夷岩茶。

他生活的世界简单纯粹,为一壶茶、一片叶,为前赴后继的年轻茶事业爱好者。

记得张老曾言,"禅茶一味", 世间万物皆可融于一盏茶汤之中。

也正是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使得他屡次开创先河,成就卓著。

他设计巧思的9.18揉茶机等现代化制茶工具,帮助茶农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他的带领下,种植实验成果斐然,新品种繁花似锦,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武夷岩茶产量、质量大幅提升。

姚月明

茶痴——姚月明

从事茶叶工作已半世纪,他常年以品尝、观察和探索的形式,不断积累岩茶辨识的经验。

1958年,他设计使用了福建省第一条萎凋槽和四锅联炒式杀青机,1959年设计了乌龙茶专用第一台“双列联动摇青机”。

他念的是茶,做的是茶是位名副其实的茶叶专家。他不仅成功地研制出多种制茶机器,还培育出武夷岩茶“北斗”名丛,编写的论文也多次获奖。

他不仅是制茶领域的骄傲,更以其独有的经历与贡献,被誉为武夷岩茶的代言人。

陈书省

茶行行当竞风华的时代已经过去,然而在那个岁月里,有许多像陈书省这样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陈书省的名字,在茶叶审评方面,可以说是权威二字。

尽管不是茶叶科班出身,但凭借自己敏锐洞察力和实际操作经验,聪颖与勤奋,只身自学,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他的出身平凡,然而凭借着茶叶审评这项独特的技艺,使得他虽然身处乱世,却能安然处之。

他对于岩茶的评价和鉴别技巧,虽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记录,但他的几十年品鉴、观察和研究,编译出了武夷岩茶评茶的宝贵经验。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