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把别人口袋里面的钱装到自己的口袋;二是把自己脑袋里面的想法装到别人的脑袋中去。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也的确如此,想通过言语来说服他人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精通捭阖之术的谋略家却能在这一领域游刃有余,他们掌握着一些不被外人所知的精妙技巧,即便面对领导,也能让对方言听计从。那么究竟是哪些技巧那么有威力呢?笔者总结了一下,主要是以下四个。
一、名言开头以借势
俗话说:“人微则言轻。”作为下属,作为基层人员,要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言语的影响力是极其有限的。谋略家也自然看到了这一点,只不过他们没有选择闭口不言,而是以名人名言开头,以借助别人的声势。那么具体如何用好这一招呢?
1.借名著之论
名著历经岁月沉淀,其中的言论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例如《孙子兵法》中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当我们在讨论竞争策略、项目规划时引用这样的话语,能瞬间提升我们观点的可信度。它就像一座灯塔,为我们的论述指引方向,让听众意识到我们的观点是有深厚理论依据的。
2.借名人之言
名人在历史或社会中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言论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在教育、团队建设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当我们引用名人之言时,实际上是在借助名人的光环来为自己的观点背书。在跨文化交流或涉及到道德伦理等话题的讨论中,名人言论能引起不同人群的共鸣,使我们的话语更容易被接受。
3.借权威之言
权威人士在特定领域拥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他们的言论往往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先帝曾言”这种在历史情境中的权威话语,或者在现代企业中行业前辈、专家的观点。在组织变革、战略调整等重要决策场景中,引用权威之言可以增强我们建议的专业性和严肃性,让领导和同事更加重视我们的意见。
二、概念替换争主动
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始于概念,概念是理解和判断的基础。谋略家深知,若要改变他人对某一事物的固有认知,关键在于进行“概念替换”,用自己提出的新概念取代旧概念。正如古人所说:“名其为贼,敌乃可伐。”一旦成功完成概念替换并获得对方认可,就能在沟通中占据主动。那么这主动权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
1.解释权
当我们拥有了新概念,就获得了对相关现象的重新解释权。例如,在市场营销中,如果我们将传统的“促销活动”概念替换为“客户增值体验活动”,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新概念来重新解读以往的促销行为。我们可以强调这不仅仅是为了短期的销量提升,更是为了长期的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培养。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引导对方从新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接受我们基于新概念提出的策略和方案。
2.引导权
新概念还赋予我们引导话题的权力。从新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巧妙地将讨论引向我们期望的方向,尤其是那些对我们有利的话题。
三、标准重定带私货
当处于弱势地位时,说服他人通常需要“以理服人”。对于谋略家而言,这里的“理”并非简单的道理,而是对利害关系的“评价标准”。通过重新定义什么是最大危害、什么是最大利益,谋略家能够巧妙地“夹带私货”,提高自己所看重方案的权重。
在商业谈判中,双方对利益和风险的评估标准可能不同。例如,对于一个新产品的推出,一方可能认为市场占有率的短期提升是最大利益,而另一方可能更看重长期的品牌形象和客户忠诚度。谋略家会通过分析市场趋势、行业动态等因素,重新设定利害评价标准。他们可能会提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只有将短期市场占有率提升与长期品牌建设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最大利益”。这样,在看似客观的评价标准下,将自己支持的方案(如综合营销方案)纳入其中,提高其在决策中的优先级,而对方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种重新设定的标准和方案。
四、正反论证促决断
说服的过程最怕“夜长梦多”,拖延可能导致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使原本有利的方案受到影响。谋略家明白,要促使对方迅速做出决断,需要借助事实和案例进行论证,最好从正反两个方面以“一推一拉”的方式来达成目的。通过这种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让对方清晰地看到选择的利弊,从而促使他们尽快做出决定,避免因犹豫不决而产生“节外生枝”的情况。例如蒯彻就用“范蠡文种,兔死狗烹”的案例游说韩信自立,只是因为韩信过于愚忠没有采纳,到最后才追悔莫及。
总而言之,谋略家的这四个说服技巧,无论是名言借势、概念替换、标准重定还是正反论证,都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和沟通学原理。掌握这些技巧,能在与领导或他人的沟通中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加说服的成功率,为自己在职场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带来巨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