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毛主席的地气,坐在田间陋棚,手摇蒲扇,和老百姓畅聊。

栀子沧桑史 2024-10-20 11:56:41

毛泽东一生心怀百姓,亲民爱民之举不胜枚举。在与蒋介石谈判期间,毛泽东深知蒋介石不吸烟,为表尊重与诚意,整个谈判过程中他竟未抽一支烟。这一细微举动,不仅展现了毛泽东的自律与决心,更彰显了他对和平谈判的重视以及对对手的尊重。这种在细节处为大局考虑的风范,令人钦佩。

在东华山休养期间,毛泽东拒收香烟,展现出他的廉洁自律与对前方战士的关怀。面对老表送来的公鸡,他虽让警卫班收下,但坚持付钱,绝不占百姓一丝便宜。之后,他常常在饭后到山路上散步,与老表们亲切交流,了解群众对红色政权的意见和要求等。他与老表亲如一家,无论是人多人少,都热情相待。他关心百姓的生活点滴,从村里干部的作风到群众的实际困难,都放在心上。这种与百姓打成一片的形象,深刻地诠释了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情怀。毛泽东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了亲民爱民的典范。

二、重视民意,解民之忧(一)从群众呼声中发现问题

延安时期,党和边区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1940 年,陕甘宁边区不仅自然灾害频发,国民党政府还停止了对边区的财政拨款。为解决边区军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党和边区政府决定向农民征粮。然而,到了 1942 年,既要保证当年粮食供应又要归还上年借粮,于是作出了加倍征粮的决定,这引起了一些农民的强烈反对。毛泽东得知后,要求党和边区政府从人民群众的议论声中反思政策。他以有人说“雷公咋不打死毛泽东”为例,说明倾听老百姓议论或呼声的极端重要性。党和边区政府只有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议论里,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因为人民群众的闲话“是没有恶意的”,即使有恶意也要听一听。在这样的反思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下决心搞大生产运动与精兵简政运动。由此,老百姓交的公粮减少了,吃公饭的人数也减少了,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困难问题。

(二)正确认识“索取”与“给予”

延安时期,党在一段时期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是边区人民帮助党克服了这种困难。1940 年边区人民贡献了 9 万担公粮,1941 年贡献 20 万担公粮,1942 年贡献 16 万担公粮,保证了人民军队和党与边区政府工作人员的吃饭需求。边区人民还积极响应号召,踊跃参加运送公盐的活动,出公盐代金,1941 年还购买了 500 多万元的公债。对于边区人民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来说,这些都是不小的负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党和边区政府在“取之于民”的同时,必须“使人民经济有所增长,有所补充”。

要对人民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盐业和商业采取帮助其发展的适当步骤和办法,使人民有所失同时又有所得,并且使所得大于所失。只有这样,才能支撑长期战争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面对边区的经济困难和人民日益增加的粮食负担,党和边区政府一方面积极领导边区人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另一方面在军队机关学校等系统开展“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运动,并注意赋税限度,使负担虽重而民不伤。通过军队机关学校等系统的生产自救,大大提高了这些机关与团体部门的生活自给,不仅改善了自身生活,也减少了财政支出,减轻了人民负担。

三、缓解紧张,打成一片(一)以幽默玩笑缓解紧张

毛主席总是以他的幽默和智慧,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一次,毛主席在农村视察时,遇到一位紧张得手足无措的农民。毛主席笑着说:“老乡,你别紧张呀,我又不是老虎,不会吃了你。”一句话,让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农民的紧张情绪也瞬间缓解。在与另一位老乡交谈时,看到老乡一直低着头不敢说话,毛主席打趣道:“你这是在地上找金子呢?抬起头来,咱们好好聊聊。”老乡被毛主席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愉快。

(二)深入基层,关心疾苦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主席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他常常走村串户,与农民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毛主席会坐在农民的院子里,询问他们的收成如何,有没有什么困难。有一次,一位农民向毛主席抱怨土地贫瘠,收成不好。毛主席认真地听着,然后说:“别着急,咱们一起想办法。土地就像我们的孩子,只要用心呵护,它一定会给我们回报。”毛主席还亲自带领战士们帮助农民开垦荒地,改良土壤。他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们一起劳作,手把手地教他们种植技术。在调查研究中,毛主席了解到农民们缺乏农具和种子,便组织部队想办法为农民们筹集。他说:“我们和老百姓是一家人,他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毛主席的关心和帮助,让井冈山的农民们深受感动,他们更加坚定地支持红军,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家国情怀,引领革命(一)天下兴亡的担当

毛泽东志存高远,心系天下,青年时期便展现出强烈的家国担当。他少时博览群书,识得无数英雄豪杰、忠臣义士,看着他们为国抛头颅洒热血,不禁感慨国家多难,民族危急,百姓困苦,立志要趁年轻时学好本领,为国立功,为民造福。1921 年回到韶山外婆家时,他告诉舅舅自己所做之事不一定很快成功,可能要八年、十年甚至几十年或一辈子,但都是为大家、为国家的正事。当表弟问他要做到哪一步时,他坚定地说也许直到建立一个新的人民的国家才算成功。

1959 年,毛泽东再回到韶山,站在父母墓前,他感慨“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不仅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更希望将为国家、为人民的志愿贯彻到底。在父母亲去世后,他发动兄弟姐妹一起投身革命。1920 年,他回到韶山将菊妹子改名泽建,鼓励她要有主见,做建设国家的栋梁才。

1921 年初春,他劝大弟毛泽民一家舍房屋弃田地,跟随他到长沙学习,为将来参加有利于国家、民族和大多数人的工作作准备,强调要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家,只有走出去干革命,才能让全国老百姓都有饭吃。他还经常号召邻里乡亲们联合起来共同革命,共赴国难。1930 年长沙战斗失利,红军退至距他家只有 25 公里的株洲镇,他仍然坚持“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决不回家乡!”1945 年抗战胜利前夕,他托毛远耀向父老乡亲问好,鼓励大家团结奋斗,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

(二)不怕牺牲的奉献

毛泽东一生做好了随时为国家牺牲自己的准备,将舍家为国、舍己为民的决心贯彻到底。1921 年 11 月 7 日夜,他在长沙组织“庆祝十月革命胜利四周年”的集会,集会群众与警察发生冲突,半夜才回到家。面对担心的妻子杨开慧,他说:“要做一番事业,会要吃一些苦头。我毛泽东不怕死!砍了头,碗大的疤只有一个!”1927 年湘东发动起义,他将弟弟毛泽民送到湘江码头时鼓舞他:“我们就此分手。从现在开始,我们两个人都是提着自己的脑壳走路,不要怕!”并叮嘱他见到开慧要告诉她坚强,自己生死在外,不要挂念,请她把孩子带好。他还时常提醒大家所做事业的危险性,“生离死别,每位都要有这个思想准备”。

在为革命奔走的过程中,毛泽东的亲人们一个接一个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大弟毛泽民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党中央派遣到新疆工作,先后出任财政厅长、民政厅长等职,1942 年被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次年被秘密杀害,时年 47 岁。小弟毛泽覃 192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1935 年在江西瑞金牺牲,时年 30 岁。侄子毛楚雄在毛泽东的影响下踏上革命之路,1946 年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献身,年仅 19 岁。堂妹毛泽建 1929 年在湖南衡山牺牲,年仅 24 岁。

妻子杨开慧 1930 年在长沙被捕,面对敌人的威胁,坚决拒绝与毛泽东脱离关系,英勇就义,年仅 29 岁。毛泽东痛心地对毛泽覃说:“泽覃,不要自责,如果要自责,我比你还痛苦,泽建是我带出韶山的……但革命总要死人,为了人民少一些牺牲、多一些幸福,我们共产党人只能带头牺牲,我们只有用战斗来回答敌人的残暴!”方志纯向毛泽东讲述毛泽民的牺牲情况时不禁哽咽,毛泽东难掩悲伤之情,却还劝着对方:“不必太难过了,要奋斗,就有牺牲嘛!”除兄弟姐妹为革命流血牺牲之外,毛泽东的妻儿也为革命无私奉献自己。毛泽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博大胸襟,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切。

五、密切联系,鱼水情深(一)认识到民众联合力量最强

毛泽东从早期著作中就深刻认识到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在1919年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他鲜明地提出,“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始终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优良作风,不断强调其重要性。在红军建设问题上,他阐明红军不仅要打仗,还要负担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等任务。抗日战争时期,他强调革命依靠干部联系群众,党依靠干部和领袖“联系党员和群众,依靠着这些人对于群众的坚强领导而达到打倒敌人之目的”。在党的七大上,他把“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新工作作风之一,并指出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

(二)与百姓相处的故事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经常与百姓偶遇交谈,展现出鱼水情深的动人画面。有一次,毛泽东在田间小路上散步,遇到一位正在劳作的农民。他走上前去,亲切地询问农民的生活情况。农民一开始有些紧张,但毛泽东和蔼的笑容和温暖的话语让他逐渐放松下来。毛泽东询问农民今年的收成如何,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农民感慨地说,虽然生活艰苦,但有共产党的领导,大家都充满了希望。毛泽东笑着说:“咱们一起努力,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还有一次,毛泽东在村里与几位老人聊天,老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毛主席”。毛泽东摆摆手说:“别这么叫,叫我老毛就行。”大家都被他的幽默和亲切所感染,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庄里。这些故事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与百姓之间的深厚情谊,如同鱼水一般不可分离。

六、风范长存,激励后人

毛泽东亲民爱民的品质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当代依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启示意义。

在新时代,我们要学习毛泽东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情怀。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入基层,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像毛泽东当年那样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柴米油盐到教育医疗,从就业保障到生态环境,每一个细节都关乎人民的幸福。只有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毛泽东对百姓一视同仁、热情相待的态度也提醒着我们,无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基在人民。在工作中,要摒弃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群众。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声音,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应虚心接受,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作风。

同时,毛泽东以幽默玩笑缓解紧张、与百姓打成一片的智慧,启示我们在与群众交流互动中要放下架子、拉近距离。用幽默和温暖的话语化解矛盾、消除隔阂,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想法,也能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尊重。

毛泽东的家国情怀和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更是激励着当代青年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担当,不怕困难,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毛泽东的风范长存,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让我们传承和弘扬毛泽东亲民爱民、心怀天下的品质,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0 阅读: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