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直号称自己是“亚洲崛起的大国”,但实际情况是它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更像是个被内外矛盾困扰的“教派主义国家”。《印度快报》一篇文章直接指出了印度的问题所在:嘴上说着要“向东看”,想成为亚洲崛起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却“向西行”,深陷宗教和教派纷争。这种自相矛盾的状态,不仅让印度在亚洲崛起的大潮中难以突出重围,还让它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稳定风险。
20年前,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曾问印度当时的总理曼莫汉·辛格,印度是要走向“崛起的亚洲”,还是像西亚那样陷入混乱。现在看来,这个问题不仅没有答案,反而变得更加紧迫。在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印度却在关键决策上犹豫不决。莫迪政府虽然喊出“崛起”的口号,但缺乏实际的行动和长远的战略规划。与其说是“崛起的大国”,倒不如说印度更像是个表面风光、内里矛盾重重的“纸老虎”。
02印度中东政策遇尴尬
最近几年,印度在外交政策上特别推崇“区域多向结盟”,想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中当个“和事佬”。尤其是在中东地区,印度希望通过推进“印-中东-欧经济走廊”(IMEC)项目,来跟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一较高下。不过,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战略不仅推进得很慢,还因为中东局势太复杂,差点就卡住了。最近叙利亚局势突变,更是让印度有点尴尬。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倒台后,印度只是发了个空洞的声明,说要“尊重叙利亚主权和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这种表态根本没啥实际作用,既没能显示出印度在中东事务上的影响力,也暴露了其政策“光说不练”的弱点。
在中东问题上,印度的局限性很明显。跟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一样,印度的IMEC项目更像是个口号,缺乏实质性的战略支持。印度想在以色列和穆斯林国家之间搞平衡外交,以此在中东捞取经济和防务利益。但随着巴以冲突升级、叙利亚政权更迭,中东局势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料,印度的“和事佬”角色也越来越难做。更糟糕的是,印度国内的宗教矛盾也让它的外交形象大打折扣。
03印度走向教派主义
自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印度教的优势地位越来越明显,这正在重塑印度的政治格局。国内的宗教排他性不断增强,对穆斯林少数群体的压迫也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和印度在国际上努力塑造的“和平使者”形象大相径庭。从修改公民身份法到因为宗教问题与孟加拉国的争执,印度似乎正一步步走向“教派主义国家”。这样一个因宗教矛盾而四分五裂的国家,又怎么能成为亚洲崛起的领头羊呢?
04印度:迷途的巨人
相比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稳步发展,印度似乎逐渐陷入了西亚那种教派纷争和内部消耗的局面。虽然经济上有所增长,但这掩盖不了印度国内深层次的问题。印度的问题不在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在于社会结构矛盾的失控。从种姓制度的遗留问题,到宗教极端主义的抬头,再到对少数群体的系统性排斥,印度国内的裂痕正在不断加深。
与其说印度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倒不如说它是一个满是内部问题的“迷途巨人”。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说,仅仅有经济增长是不够的。国家的软实力、社会凝聚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稳定贡献同样重要。然而,印度近年来的表现让人感到失望。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积极融入全球化、推动区域合作的时候,印度却在各种内外矛盾中徘徊不前。它既没有能力像中国那样通过“一带一路”来塑造全球影响力,也没有东盟国家那种区域合作的意识。相反,印度的外交政策越来越显得孤立无援,所谓的“区域多向结盟”更像是四处讨好却毫无成效的自我安慰。
05印度需正视内部问题
印度需要好好想想自己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方向。莫迪政府喊着“崛起”的口号,但印度的实际表现却越来越偏离这个目标。要真正成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印度必须正视国内的教派问题,建立一个包容、多元的社会治理模式。如果印度任由宗教极端主义和排外的政治思想主导国内事务,所谓的“亚洲大国梦”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崛起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更包括社会稳定、内外政策协调以及对地区和平与发展做出实际贡献。
现在的印度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是选择向东看,成为像中国、日本那样稳定且开放的大国?还是向西走,陷入宗教纷争和教派对立的泥潭,重蹈西亚国家的覆辙?莫迪政府的选择将决定印度未来几十年的命运。如果印度不能解决内部的问题,无论在外交上如何包装自己,最终都难逃内外交困的局面。崛起的大国梦,可能会变成印度自己的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