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政府首相及外交部长贝赫托尔德,此前反对战争立场,但因刺杀事件转变态度,声称:“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机已至。”
匈牙利首相蒂查,作为奥匈帝国最具才干的政治领袖,行事稳健且冷静,他指出:“巴尔干半岛乃欧洲局势之关键,我们必须谨慎行事。应通过外交途径寻求德国支持,并争取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的合作,以解决民族纷争。挑起战争将是致命错误,将使我们在全球视野中背负破坏和平的罪名。”
康拉德则强调:“我们不能再以冷漠态度容忍此次挑衅。如同基督徒遭受一击后仍展露另一侧脸颊,这并非与弱小的塞尔维亚进行骑士决斗,亦非对刺杀事件的简单惩罚,而是关乎大国荣誉。一再退让只会显得无能,内外敌人将更加猖獗,加速古老帝国的衰落。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已使我们陷入绝境,是坐以待毙还是奋力一搏以避免灭亡,我们必须做出抉择。因此,军队动员势在必行。”蒂查反驳道:“动员即意味着战争。若进攻塞尔维亚,俄国或将自后方发起攻击,使我们陷入腹背受敌之境。德国、罗马尼亚亦可能背弃我们。此等不利局势下挑起大战,实为不智。”老皇帝约瑟夫一世听闻动员计划后,虚弱地表示反对:“不,那不可能。俄国可能进攻,而德国的支援尚不确定。”康拉德不得不承认:“确实,我们的行动需获得德国支持。若无德国阻挡俄国,对塞作战将充满风险。因老皇帝的犹豫及蒂查的反对,奥匈未立即采取军事行动。最终决定先调查事实真相,与塞尔维亚政府交涉,并派遣使节至柏林,以争取德国的谅解与支持。贝赫托尔德起草致德皇备忘录,指出波斯尼亚发生的可怕事件后……” 奥塞之间的敌对态势已无法以和平方式解决。贝尔格莱德作为煽动冲突的根源,若未受惩处,将危及全欧君主国家的和平政策。鉴于此,老皇帝决定避免卷入战争,前往温泉修养。
数日后,调查结果显示,刺客所用资金及武器确由塞尔维亚军事情报部门通过黑手党组织提供,但塞国政府拒绝承认与刺杀事件有关联。德国外交部次官表示,整个文明世界均对奥国表示同情,理解其采取行动的立场,但强调需谨慎行事,避免对塞尔维亚提出过分要求。同时,德国驻维也纳大使也向奥国发出警告,反对采取轻率行动。德国首相致力于避免战争爆发,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则支持奥匈帝国采取果断措施。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发生时,威廉二世正在“霍亨索伦”号军舰上巡游。得知斐迪南遇刺消息后,他面色苍白,命令立即返航。作为斐迪南夫妇的挚友,威廉二世原计划前往维也纳参加葬礼,但因得知有刺客正前往维也纳意图刺杀他,故放弃访问计划,并痛斥刺客为杀人犯、弑君者。威廉二世在审阅德国驻维也纳大使警告奥国的电报后,对大使的立场提出批评,认为当前是采取行动千载难逢的时机,并强调此事与德国无关,应由奥国自主决策。他强调,必须与塞尔维亚迅速澄清事态,这是明确而简单的道理。威廉二世向奥匈大使明确表示,德意志帝国期待奥国对塞尔维亚采取重大行动。若奥匈认为对塞采取军事行动是必要的,则不应错过这一有利时机。同时,他指出,若俄奥之间爆发战争,德国将履行同盟国义务。奥国若欲与塞尔维亚彻底清算,则必须立即行动,消灭塞尔维亚的威胁。威廉二世回复约瑟夫一世,承诺“德国将依据同盟义务及传统友谊,坚定支持奥匈”。首相贝特曼对此稍作调整,删去了“在任何情况下”的表述。在德国的支持与推动下,奥匈帝国首相兼外交大臣贝赫托尔德立场转趋强硬,他询问康拉德:“是否已到以武力解决塞尔维亚威胁之时?”康拉德回应称:“和平兼并或武力解决,当前唯有武力可行。”贝赫托尔德进一步分析道:“若战事爆发,俄国可能介入,但德国会支援奥匈。俄国意在团结巴尔干国家对抗奥匈,奥匈未来处境将更加艰难。因此,奥匈必须抢在敌人之前,与塞尔维亚做最终了断,否则问题将无解。”蒂查的态度亦有所变化,但他仍在为和平做最后争取,他提出:“我承认战争可能性增大,但应先采取外交手段,不可贸然行动。应提出严厉但可接受的要求。若塞尔维亚接受,我们将取得外交胜利,确保巴尔干政策成功。决定是否战争并非德国之事。若塞尔维亚屈服,我们应适度接纳,不可使其毫无回旋余地。应让塞尔维亚承受外交挫败,以避免战争。”随后,贝赫托尔德、蒂查等人连夜起草致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7月23日,奥匈帝国大使向塞尔维亚政府递交该通牒,提出十项严苛要求,包括禁止所有仇视、蔑视奥匈帝国的出版物;立即解散塞尔维亚黑手党及其他反奥组织;取缔教育领域一切反奥宣传,解除从事反奥活动官员的职务;塞尔维亚需取缔以损害奥匈帝国为目的的颠覆活动,并接受奥匈监督;奥匈有权派员参与6月28日刺杀案调查,并对同谋犯提起诉讼;立即逮捕塞尔维亚军方情报官员雅佛•唐科西基等。针对以下事项:处理铁路职员米兰·西甘诺维奇及其他涉案人员;惩处协助嫌犯逃往萨拉热窝的塞尔维亚边防海关官员;回应塞尔维亚官员自6月28日以来的反奥言论,塞尔维亚政府需立即向奥匈帝国政府通报执行情况,并限于48小时内给予正式答复。时值下午6点,法国总统雷蒙·彭加勒与总理勒内·维维亚尼正结束对俄国圣彼得堡的国事访问并启程回国。此时间点的选择,贝赫托尔德意在延缓俄法两国的立场统一。对于奥地利与塞尔维亚而言,该最后通牒实质上等同于战争宣言,因其提出的条件极为严苛,塞尔维亚难以接受。奥地利为塞尔维亚设定的最后期限为48小时。
截止期限前夕,塞尔维亚总理帕西茨(被誉为“巴尔干的老狐狸”)亲赴奥地利使馆,递交了塞尔维亚政府的书面答复。答复中虽表达了和解意愿,声明塞尔维亚将正式谴责所有反奥行动,但请求奥地利尊重其主权,如有异议,可通过海牙法庭解决。此答复为手写,因反复修改,唯一打字机在最终定稿时损坏。且因无人愿受辱于奥地利使馆,帕西茨被迫亲自前往。对于一国总理而言,此举实为屈辱,尤其考虑到其国家体量。贝赫托尔德对帕西茨的答复予以坚决拒绝,未为塞尔维亚预留任何回旋空间。此前,奥地利军队已向塞尔维亚边境集结。同时,俄国警告奥地利,若攻击塞尔维亚,将触发俄国的全面动员。沙皇对巴尔干问题上的受欺感到愤怒,俄国外交大臣强硬表态:“俄国绝不容许奥地利击垮塞尔维亚,从而成为巴尔干地区的主导力量。”贝赫托尔德维持其立场不变,仅限于计划在塞尔维亚实施局部军事行动,其依据是德皇威廉二世提供的非实质性支持承诺,他确信俄国会在德国的恐吓面前退缩。然而,俄国并未展现出任何妥协的迹象。威廉二世意识到恐吓与威胁已失效,转而倡导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但其自身的军国主义思想已激发了德国军政高层中难以遏制的战争冲动。英国亦介入调解,但同样未能奏效。在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发生后一个月,即7月28日,奥地利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
为促使约瑟夫一世签署宣战书,贝赫托尔德采用了不光彩的欺诈手段,在宣战书末尾谎称:“……尤甚的是,塞尔维亚军队已袭击位于特梅斯-库宾的帝国皇家部队分队。”1871年普法战争后,欧洲的野心家与复仇者精心构建的平衡体系,于1914年7月28日由奥地利率先打破,如同一场多米诺效应,预示着全球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浩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