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唯一没杀过功臣的皇帝,却惨遭灭亡,世上再没有此姓氏

白晴聊历史 2024-11-08 10:42:48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一代雄主秦始皇?

是什么样的抉择,让这位君临天下的帝王选择不杀功臣?

又是什么样的悲剧,令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轰然倒塌?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走进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揭开这位传奇帝王的面纱。

风云际会,少年崛起

公元前259年,一个男婴在赵国都城邯郸呱呱坠地。

谁能想到,这个名叫嬴政的孩子,日后竟成为一代雄主、千古一帝?

幼年的嬴政,随母亲赵姬在赵国生活。

彼时的赵国和秦国正处在战争状态,这场战争,深深影响了嬴政的童年。

冷兵器碰撞的铿锵之声,战马奔腾的嘶鸣,将童年的嬴政笼罩在战争阴霾之下。

小小的心灵,已然埋下了日后统一天下的种子。

13岁那年,嬴政回到秦国,正式继位为王。

权臣吕不韦辅佐朝政,年少的嬴政尚未参与政事,但权力的欲望,已在他心中悄然滋长。

岁月如梭,嬴政渐渐长大,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天赋逐渐显露。

20岁那年,嬴政亲政,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他的眼中,燃烧着统一天下的理想和抱负。

呼啸的历史列车,就此启程。

一个伟大帝国的序幕,已然拉开。

铁骑踏歌,六国归一

公元前230年,30岁的秦王嬴政,开启了统一六国的历程。

彼时的诸侯割据,群雄逐鹿。

秦国虽强,却远非六国之首。

嬴政深知,要一统天下,必须步步为营,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谋略,逐一击破敌手。

一代名将王翦,在这场六国征伐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前225年,王翦率军6万,远征楚国。

九死一生,历尽艰辛,王翦最终斩杀了楚国七十万大军,楚国就此灭亡。

自此,王翦声名大噪,成为嬴政最为信赖的大将。

与王翦齐名的,还有蒙恬、李信等一批战将。

在嬴政的麾下,这些将领骁勇善战,所向披靡。

秦军的铁骑,踏歌六国大地;秦军的铁蹄,所向披靡。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短短十年间,韩、赵、魏、燕、齐、楚六国先后被秦国吞并。

嬴政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六王毕,四海一"的千年梦想,终成现实。

一个新的时代,就此开启。

开疆拓土,万里长城

天下大定,但嬴政心中,仍有一块心病。

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一直是秦朝北疆的威胁。

嬴政决定派兵北上,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的入侵。

大将蒙恬,再次肩负重任。

他率领三十万秦军,浩浩荡荡北上,在北疆之地,修筑起万里长城。

长城绵延万里,气势恢宏,成为守卫秦朝北疆的坚实屏障。

修筑长城,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千万民夫被征召,在北疆的荒原上,挥洒汗水,流血牺牲。

他们中,有的人倒在酷暑之下,有的人死于严寒。

但长城,终于矗立起来,成为秦朝的象征,也成为后世的奇迹。

万里长城,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也承载了千万劳动人民的苦难。

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历史的注脚。

化干戈为玉帛,文治武功并举

秦始皇并非只是一位善战的君主,他在文治方面,同样颇有建树。

统一六国后,嬴政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

通过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嬴政将秦朝的统治,延伸至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丞相李斯,是推行这些改革的主要设计者。

李斯出身楚国,是一位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在入秦为官后,他协助秦始皇完成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巩固大一统王朝立下赫赫功勋。

文字的统一,同样是秦始皇推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书同文,车同轨",通过规范文字,秦始皇强化了全国的文化认同,为文化统一奠定了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秦始皇开创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

郡县制、统一文字等一系列制度,深刻影响了后世王朝,成为中华帝国传承千年的制度基因。

文治武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秦始皇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他深谙治国之道,开创了一个空前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

功成名就,何惧功臣?

对于开国君主来说,最忌惮的,莫过于那些开国功臣。

这些曾经立下赫赫战功、倾尽全力辅佐新君的功臣,一旦君王登基,极有可能成为威胁皇权的对象。

历史上,不乏"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

刘邦杀韩信,朱元璋诛功臣,都是鲜明的例子。

然而,秦始皇却选择了不同的路径。

他没有像后世帝王那样,对功臣痛下杀手。

相反,秦始皇重用功臣,给予他们高官厚禄。

大将王翦,在灭楚之后,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回到家乡颐养天年。

蒙恬在修筑长城后,依然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继续为秦始皇效力。

李斯,这位出生于楚国的政治谋士,更是一直担任秦朝丞相,成为秦始皇最为信任和倚重的臣子。

秦始皇对功臣网开一面,源于他强大的自信和权威。

在秦始皇看来,他是天命所归的天子,功臣再大的功劳,也是理所应当为他所用。

他有着远超常人的政治智慧和帝王心术,深知如何驾驭群臣,让他们俯首听命。

功成名就,秦始皇巍然屹立在权力的顶峰。

他睥睨天下,何惧功臣之威?这,或许正是这位千古一帝的独特魅力所在。

时势造英雄,英雄驭时势?

纵观秦始皇的一生,有人说,他是时势造就的英雄;也有人说,他是驭时势的英雄。

客观来看,秦始皇诞生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春秋战国的烽烟,周天子的没落,为他提供了一展宏图的舞台。

如果没有战国纷争,没有秦国的崛起,秦始皇未必能有施展抱负的天地。

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又是驾驭时势的英雄。

面对纷乱的时局,是他以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完成了统一大业。

在位期间,他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更是奠定了秦朝的根基,开创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

时势造英雄,英雄驭时势。

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没有大变革的时代,就没有秦始皇的历史舞台;没有秦始皇的才略,也就没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

时势与英雄,构成了历史变革的双螺旋。

它们交织在一起,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天下治,而家不齐

秦始皇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却未必是一位称职的父亲。

秦始皇一生戎马倥偬,却鲜少顾及后宫子女。

他的许多儿子,从小就被送到远方做人质,鲜少有与父亲相处的机会。

皇后和嫔妃,也很少能得到他的宠爱。

秦始皇对子女的疏于管教,最终酿成大祸。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

他的长子扶苏,本应继承皇位,却被阴险的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所陷害。

赵高伪造遗诏,拥立少子胡亥为帝,逼迫扶苏自尽。

自此,秦朝皇位,落入昏庸无道之人的手中。

天下治,而家不齐。

秦始皇虽然可以号令天下,却无法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他英明一世,到头来,竟葬送在自己的子女手里。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历史的教训发人深省:再伟大的帝王,也需要关注自己的家庭;再辉煌的功业,也需要后继有人。

治家与治国,同样重要。

只有两者兼顾,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削藩不杀功臣,终酿亡国之祸

秦始皇削藩,却不杀功臣。

这一政策,有其积极的一面,却也埋下了祸根。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昏聩无道,国政日非。

大权旁落,被奸臣赵高把持。

在赵高的操控下,原本辅佐秦始皇的一批功臣,如蒙恬、李斯等,相继被杀。

朝中,舆论哗然,人心惶惶。

削藩不杀功臣,这是秦始皇基于自身权威而作出的决策。

但他没有料到,自己英年早逝,皇位会落到一个昏庸的少年帝手中。

当一个暴虐的小人当政,当一批忠良被杀,当百姓怨声载道,一个王朝,还能走多远?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众起义,揭开了反秦大幕。

次年,刘邦、项羽先后起兵,与秦朝决一死战。

公元前207年,西楚霸王项羽攻破咸阳,秦朝终告灭亡,仅仅存在了15年。

秦始皇百年偕老的皇朝梦,就此破灭。

功臣,原本是开国之基,却成为亡国之祸。

这,何尝不是秦始皇政策失误的结果?

嬴姓皇室,从此湮灭

秦朝灭亡,秦始皇嫡系子孙,也随之没落。

楚汉相争,天下再度陷入烽火连天。

刘邦最终击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

从此,嬴姓皇室,再没有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一个强大的王朝,竟然在创始人死后迅速土崩瓦解。

秦朝覆亡的背后,值得我们深思。

是秦始皇的理想太过遥远,还是后世子孙能力不济?是秦朝的专制有悖民意,还是时势大势难以抗拒?种种原因,恐怕都有。

然而,不管怎样,千秋功业,终归草草;万世基业,终成泡影。

这,又何尝不是历史的无常呢?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参考文章如下:我国历史上唯一没杀过功臣的皇帝,却惨遭灭亡,世上再没有此姓氏

2024-11-03 16:25

我国历史上唯一没杀过功臣的皇帝,却惨遭灭亡,世上再没有此姓氏

2024-11-04 09:41

0 阅读:8
评论列表
  • 2024-11-16 13:39

    赢政是谁?姓什么?名叫什么?可以确定史上没这个人!(秦朝·秦皇姓赵·名·盘·字:赢政)千古一帝·史上有这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