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最惨国君——鲁隐公,被抢走夫人不说,观渔也要被说教

三十三聊过去 2024-06-09 16:10:54

提到鲁隐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父亲鲁惠公替他在宋国娶了一个漂亮的夫人仲子。可惠子一到鲁国,鲁惠公见仲子生得漂亮,于是就让仲子当了鲁隐公的后妈。狗血的是,仲子还给鲁隐公生了一个弟弟。更悲催的是,仲子的地位比鲁隐公的母亲声子高。因此鲁隐公的弟弟鲁桓公才是鲁国第一顺位继承人。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周礼产生于周公,因而鲁国对于周礼的宣扬和传承肯定比其它国家要来的深。巧合的是,鲁隐公上位和周公差不多。鲁桓公年幼,作为哥哥(差点是父亲)的鲁隐公暂摄鲁国国政。在这摄政十一年中,鲁隐公可以说一辈子都活在周礼的阴影之下了。

能力强如周公都被自己的兄弟们怀疑其用心。因而,周公总是别出心裁,找各种方法来告诉世人自己不是要取代周成王,仅仅是为了辅佐侄儿。而鲁隐公能力和智慧都比不过周公,只能用周礼来规范自己。

鲁隐公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被别人抓住把柄,既而把他拉下位。原本已经够悲催的的鲁隐公,当上国君之后,过得就更悲催了。就连想去地方小城观看鲁国百姓捕鱼,也要被臣子一番说教。

事情发生在鲁隐公五年,也就是公元前718年,鲁隐公像被关在笼里的金丝雀一样,言行举止都被周礼规范的不能随心所欲。按捺不住的鲁隐公无法忍受这枯燥的生活,于是就想去㒉邑观看百姓的捕鱼活动。想到,要是能甩上两杆也不失为钓鱼佬的称号了。

可惜他作为鲁国的国君,这一想法刚冒出来,大臣臧僖伯就想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难怪晋惠帝知道天下发生饥荒,百姓被饿死的时候会发出“何不食肉糜?”的疑惑。君王高居庙堂之上,一言一行皆是臣民的典范。要做什么事都必须合乎礼法。这种“要想马儿跑,又不让马吃草”的做法,就是周礼对人的束缚。

用臧僖伯的话来说“只要不是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事情你就不要管了。你只要做有关鲁国祭祀和有利于维护我们鲁国安定的事情就可以了。要知道山川和湖泊的产出都有专门的人负责,你把心思放在这上面那叫做不服正业,是不符合礼法的。”

堂堂国君想要看一次捕鱼竟然被称为不务正业,是乱政的行为。周礼对国君的束缚尚且这么严重,更何况是普通的升斗小民。难怪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周礼会不被各诸侯待见。这已经脱离了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的思想。只有深入百姓中去,才能知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

但鲁隐公显然不能。作为鲁国的国君,出行须在农闲时节,并且每次出行都需要大量的侍卫陪同。在当时看来,鲁隐公的出行完全就是扰民的行为。这种大张旗鼓的出行,鲁国的地方官完全可以弄虚作假,让鲁隐公看到他们想让鲁隐公看到的事情。而他们不想让鲁隐公看到的事情,鲁隐公是绝对看不到的。

虽然后来鲁隐公借口自己巡视地方,而到了㒉邑摆弄了一番渔具。看着欣欣向荣的捕鱼活动,鲁隐公不得不发出“百姓殷富”的感慨。但谁又能知道鲁隐公看到这家人捕获到的鱼属不属于他自己,是不是几家人凑在一起的呢?谁又知道呢?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