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昙花一现的东吴权臣诸葛恪是怎样的人?

采蓝说历史 2024-01-14 05:59:22

人和人之间其实是生来不一样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天资平庸的平凡人,而有一小部分人则是天资聪颖的天赋怪。汉末的诸葛恪就是一个有名的天赋怪。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从小就天赋出众的诸葛恪最后的人生结局却并不是很好,这就引发了很多人的深思,诸葛恪究竟是怎么把一条充满希望和优势的康庄大道给走偏了呢?

诸葛恪(202年~253年),字元逊,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大臣,侨寓士人的代表人物。大将军诸葛瑾长子,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

诸葛恪的家世就无需我们过多解释了,名门之后这几个字用在他身上,绝对算不上什么夸张。需要给大家解释的是“侨寓士人的代表人物”这句话,这句话是啥意思呢?是说诸葛恪是江东外来士族的代表人物。诸葛恪作为江东的外来士族,最后为什么能位极人臣呢?这是东吴政权的先天性特质所决定的,孙家父子建立东吴政权的方式其实就是“外来入侵加血腥镇压”,所以他们和江东士族一直很难同心同德,十分依靠外来士族的支持和助力。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是最早的一批“东漂”,算是江东集团元老级别的人物了,最后还官至大将军了。所以,诸葛恪在江东,也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了。

古往今来,很多官二代其实都是可以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过日子的,但诸葛恪不同,他还有天赋加持,他们诸葛家那该死的天赋和基因,让他从小就没法低调。

《江表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

诸葛恪身长七尺六寸,少须眉,折頞广额,大口高声。很有读书人的风范,直接点说,就是有乃叔之风,跟他叔叔诸葛亮很是相似。

但是,诸葛恪跟他叔叔诸葛亮在聪明才智上的表现又稍有不同,他主要表现出来的是他的辩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搞辩论、打嘴炮。年纪轻轻的,但凡有人想在他身上逞口舌之利,无不铩羽而归。搞得江东之主孙权都觉得这小子不简单,从而对他的父亲诸葛瑾称赞道:“蓝田出产美玉,果然是名不虚传。”这也就是典故“蓝田生玉”的由来,说的其实就是他们诸葛家的基因好、出人才。

还有“诸葛恪得驴”的故事也广为流传。说的便是,孙权想调侃诸葛瑾长着一张驴脸,便差人牵一头驴来,在驴的脸上挂一个长标签,写上:诸葛子瑜(诸葛瑾的字)。诸葛恪一看父亲受辱,便请求增添两字,孙权玩心大起便答应了,结果诸葛恪把驴脸上的标签写成了“诸葛子瑜之驴”,巧妙地帮父亲化解了尴尬,还让孙权把这条驴赐给了他们家。

关于诸葛恪博学多才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基本上他舌战群儒的功夫不会比他叔叔诸葛亮差太多。

成年后,诸葛恪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人向太子孙登待讲道艺,成了太子的宾友。后来,诸葛恪又从中庶子转任左辅都尉。

大家不要觉得这个时候的诸葛恪似乎职位并不高,其实他的岗位含金量是相当高的,跟后世的太子少保有点类似,妥妥的第二梯队干部核心。

但是,汉末时代,在孙权那货手下当官是相当难干的一个活,那货到了中后期,简直就跟得了啥病似的,疑神疑鬼的,一不小心就会把一个人给玩残了。

孙权曾经先后问诸葛恪,要他评价一下他们父子跟诸葛恪的叔叔诸葛亮相比,谁更优秀?这简直就是送命题。诸葛恪如果说自己父子不如诸葛亮,孙权这货大抵会以“咱们东吴不养闲人”为由,给他们父子上眼药水。但诸葛恪如果张口就来,说自己父子比诸葛亮还牛逼,最后牛逼吹大了,圆不了场了,小丑还是诸葛恪父子。

诸葛恪聪明地转移了话题,投其所好地给孙权拍起了马屁,他说自己父子选择在东吴上班,而叔叔诸葛亮则委身于刘备那个糟老头子,说明他们父子比诸葛亮更牛逼。这种彩虹屁让孙权很受用。

后来,孙权又开始挑拨,趁着蜀国的使者来访问东吴时,对蜀国使者说,你们丞相的侄子在我这里上班,他很喜欢骑马,回去叫你们丞相赶紧送一匹好马过来。叔叔“孝敬”侄儿,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大,孙权就是想借此来侮辱一下实力最弱的蜀国,以便满足他东吴是老二的大国心理。

诸葛恪听完之后,马上就跪地谢恩。被问及马匹未到为何就早早谢恩了?他臭不要脸地解释说,蜀国就好比孙权的马厩,孙权要匹好马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所以,从上述这些细枝末节可以看出,诸葛恪这小子聪明是确实聪明,反应快、能说会道。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小子有点虚头巴脑?他似乎把他的聪明都用到了巧言令色上面去了,而没有真正潜下心去琢磨一点正经事。用咱们今天的话说,这小子就是一个喜欢到处抖机灵的人,还谈不上有什么大智慧。

后来,孙权觉得诸葛恪很会来事,为了继续考察和锻炼他,便任命他为代理度支,接替去世的徐详掌管部队的粮食供应,相当于军队中的一个出纳工作。

这个工作对于往来凭证要求极其严谨,相对应的文书工作比较繁琐,所以诸葛恪并不喜欢。

而远在益州的诸葛亮作为东吴的盟友,听闻此消息后,也写信给陆逊,坦言诸葛恪生性不够严谨,是不太适合干这种工作的,希望陆逊能转告孙权,让他好好斟酌斟酌,别因此误了大事。

陆逊把诸葛亮的意见转达给孙权后,孙权便让诸葛恪直接担任军事将领了。这下可遂了诸葛恪的意了,因为他一直都觉得行军打仗是件很拉风的事情。

但是,东吴的将领都是靠部曲吃饭的,你自己不招兵买马,就只能当个光杆司令,所以诸葛恪便请命要去丹阳招兵,说自己一出马,保证能够帮孙权征来4万精兵。

丹阳这个地方民风彪悍、穷山恶水,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兵源地。但这个地方,还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征服得了的,那里的人自带匪徒气质,一言不合就会跟你血战到底的。当年刘备曾到那里去征兵,颗粒无收;曹操也曾去那里征兵,没过多久就发生兵变,差点把曹操给弄死了。东吴这些年也一直想去那里征兵,但也只要来了一些边角料,丹阳的腹心之地根本不大鸟孙权他们。

所以,当诸葛恪提出他要去丹阳征兵四万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在吹牛逼,包括他的亲生父亲诸葛瑾在内。但诸葛恪就是信誓旦旦地拍胸脯,说自己一定能完成。气得诸葛瑾说:“恪儿不会使诸葛家兴盛,反而会令家族遭受灾祸。”

可作为老板的孙权是很喜欢诸葛恪这种下属的,很简单,你要是没能兑现你的承诺,老子砍了你;你若是走了狗屎运成功了,老子赚大发了。于是,孙权提拔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拨给他手执棨戟的骑兵三百人,让他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去了。

诸葛恪到任后,马上就跟丹阳的刁民玩开了。历史经验证明,一味地追着他们打是不行的,但是放任他们野蛮发展也是不行的,所以诸葛恪就来了一招“剿抚并用”。诸葛恪把那些彪悍的山民全围起来,凡是愿意归顺的,立马安排工作和住所。不愿意归顺的,他也不急着攻打,他搞物质封锁,等那些山民饿得受不了了再收降。

但把这些山民逼降了之后,还有一个BUG,那就是这些山民在吃饱喝足之后,要如何才不会再次被逼反呢?诸葛恪来了一招收买人心,他把之前一部分走左倾主义路线的官员给咔嚓了,从而使得丹阳山民觉得政府是真心想跟自己和解,所以后面就没再反反复复闹事了。

三年之后,诸葛恪还真征到了4万身强力壮的丹阳兵。他自己统领一万人,其余的全部用来做人情,分给了其他各位将领。

完成了这不可思议的壮举之后,诸葛恪被孙权封为了威北将军,封都乡侯。

有了自己嫡系部队之后,诸葛恪便请求率兵在庐江皖口屯田,也就是拉练拉拉练一下部队。

结果在皖口搞野外训练时,诸葛恪并不老实,他派轻兵袭击舒县,俘获该县百姓,然后回军。

别看诸葛恪这次偷袭最终是胜利了,但是这种贸然发起军事行动的行为是大忌。而且,尝到甜头后的诸葛恪胃口越来越大,想要进一步攻取寿春。但孙权等朝廷中央认为时机不成熟,没有同意。

时间来到243年,一直被曹爽压制得有点闲得慌的曹魏老干部司马懿想找点事给自己散散心,便意欲进攻一下诸葛恪。小子耶,当年你叔叔让我一辈子抬不起头,我得找你来垫垫背了。

孙权听说此事,想发兵支援诸葛恪,其实就是代表东吴接下这个场子了。但是,东吴那尿性大家是知道的,曹魏不找他们的麻烦那就阿弥陀佛了,咋能这么硬气跟曹魏去干仗呢?于是,便让一个望气者跟孙权说,出兵时机未到。孙权也没有办法,便下令诸葛恪移守柴桑(今江西九江市)。

245年,诸葛恪得知丞相陆逊对自己有点看法,便写信给他(《诸葛恪与陆逊书》),讲述了人无完人,不能求全责备,应抓大放小、以大局为重。这里插一句,大家知道陆逊对诸葛恪不满的是什么吗?其实就是感觉诸葛恪的攻击属性太强了,与陆逊那不温不火的性子和路线有点不太搭。

不久,陆逊下线了,非常窝囊地下线了,算是对得起当年他自己给自己改的这个名字吧。

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并代替陆逊领荆州事 。一直都甘当公鸡中的战斗机的诸葛恪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成为了东吴的军界第一人。

251年,孙权病重,一辈子把权力拽得死死的,终于觉得拽不住了,于是赶紧布置身后托盘的事情了。当时,太子孙亮年纪还小,手有实权的诸葛恪成了最好的辅政大臣人选,但是孙权却深知诸葛恪刚愎自用,孙亮和东吴朝廷今后是很难压得住他的,所以很犹豫。最后,是孙峻等人担保,孙权才答应召诸葛恪来建业托孤。

孙权托孤时,命令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兼任太子少傅。将除了生杀大权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托付给了诸葛恪。

但是呢?孙弘这个人平时与诸葛恪不和,又害怕以后会受制于他,所以在孙权去世后,便想先发制人,矫诏除掉他。结果被诸葛恪实力碾压,给反杀了。

孙亮即位后,拜诸葛恪为太傅,成了大权独揽的辅政大臣,跟他叔叔诸葛亮当年差不多一个待遇。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恪为收取民心,广施德政,取消监视官民情事的制度,罢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赋税,取消关税……感动天感动地也感动了江东百姓,一时间,诸葛恪在江东的声望如日中天,他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引颈相望,想一睹其风采。全民偶像呀。

但是,我如果先剧透地跟大家说,这个时间点离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只有一年了,大家会信吗?

在诸葛恪成为辅政大臣并在国内取得巨大声望的同一年(252年),诸葛恪要北伐了,他想欺负一下北方几乎在同一时间跟他一样成为辅政大臣的司马师小老弟。

他派人在重修了当初为了进攻合肥而修建未果的东兴大堤,左右依山各筑城一座。派留略、全端分守东、西两城,各带兵千人,自己则率兵返回建业。

诸葛恪这么干,其实还是相当有讲究的。因为当时这一带已经是魏国的领土了,他派人修了两座新城,然后就跑了,外交侮辱性是相当强的。我在你们魏国的领土上修了两座城池,你们来打我呀!不打,你司马师刚刚上位,脸面上是过不去的。打,摆明的,我已经做好准备了,见招拆招。

结果,被架在火上烤的司马师没办法,发动了三路伐吴,西路和中路分别由王昶、毌丘俭为诱敌,攻打南郡、武昌;在东路,诸葛诞与胡遵为主力攻向东兴。但也活该被人刷了一辈子战绩的东吴军要砸中彩蛋了。魏军因为对吴作战的长期、巨大战绩优势,所以根本就没把江东鼠辈放在眼里,战前,主帅胡遵等人喝酒而毫无戒备,结果被丁奉率本部人马袭营,吃了个大败仗。

东兴大捷之后,诸葛恪几乎都把自己感动得要哭了。不都说魏军不可战胜吗?不都说他们八百能打我们江东勇士十万吗?怎么我诸葛恪首次出马就把他们揍得找不到北?看来我诸葛恪才是曹魏的命中克星。

253年春,也就是东兴大捷的第二年,诸葛恪要趁热打铁,再次出兵伐魏。可你诸葛恪不怕曹魏不代表所有江东人都不怕曹魏,你诸葛恪疯了不代表所有江东人都愿意陪你一起疯,可想而知,江东朝堂,反对声一片,大致是国力不支、军士疲惫那些理由。

可是,一直迷之自信的诸葛恪却始终认为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些不支持自己的人都是平庸之人、胆小之辈,于是还亲自到宣传教育阵地去发光发热,他专门写了一篇爱国文章,教育江东人们要有“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高级格局,不能做坐吃等死的升斗小民。

如此一来,大家的关系越搞越僵了。江东群臣胳膊拧不过大腿,也只能找那些平时跟诸葛恪关系较好的人去劝诸葛恪,比如丹杨太守聂友等。

但诸葛恪执意要燃烧自己,会这么容易被劝得回心转意的吗?同年三月,诸葛恪力排众议,还杀了一批反对者,征发二十万人再度伐魏。

减免税赋的领导是好领导,穷兵黩武的领导就不是好领导了,诸葛恪在吴地的声名急剧日下。

诸葛恪陷入了自证陷阱,他觉得这是江东子弟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想先到淮南炫耀武力,驱略百姓。

这个时候有部将劝他,领导,掠夺百姓那事是曹魏的一贯搞法,咱们辛辛苦苦杀到对方领地,真不一定有啥收获,还不如围住新城,搞搞围点打援,说不定收获更大。

诸葛恪觉得有道理,便采纳了这个计谋,于五月回军包围合肥新城。

结果这仗打得,那叫一个无法想象。新城的魏军守将张特率三千人拒守合肥新城,苦战月余,明明是快支撑不住了,来了一个诈降,然后缓了一口气,又继续跟吴军干。而吴军这边因为内部爆发了瘟疫,死伤惨重,但诸葛恪偏偏认为这是下面的人谎报军情,扬言谁敢再提此事就杀了谁,搞得谁都不敢提死伤问题了。

不该信的敌将,诸葛恪信了;该信的自己人,诸葛恪打死也不信。就这样,诸葛恪陷入了在新城下进退不得的尴尬境遇。这还得感谢对方的司马孚、毌丘俭等人有意让子弹先飞一会,故意没有及时投入战场。诸葛恪生气了、暴躁了,动不动就喜欢责骂人了……将军朱异提了点不同看法,诸葛恪大怒,立夺其兵权;都尉蔡林屡次献策,诸葛恪都不采纳,于是他策马投魏了。

随着司马孚、毌丘俭趁势率军急进,合击吴军。诸葛恪兵败如山倒,退回了江渚,在那呆了一个多月。

咋办呢?事实证明你诸葛恪确实不行呀,你诸葛恪回去怎么交差,怎么给东吴人一个交代呢?所以,诸葛恪想到浔阳去屯垦。

直到东吴朝廷给他发了一封又一封的“电报”,要他快点回京述职,诸葛恪才慢悠悠地领兵返回建业。

同年八月,诸葛恪终于回到了建业。他立马来了一招恶人先告状,把中书令孙嘿招过来骂了一顿,说是他们这帮佞臣在家乱发电报使得自己在前线无法安心作战。吓得孙嘿赶紧告病辞官。

随后,诸葛恪又紧急清洗了东吴的干部队伍,把那些自己不太认可的官员一律罢免,重新选任。搞得东吴朝堂上下笼罩着一层白色恐怖,一般人看到他都不敢随便喘气。另外,他还把皇宫的宿卫人员全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

搞完这些事之后,诸葛恪再次命令部队整装待发,想进攻青州、徐州 。

完了,当一个权臣把自己弄成众矢之的后,总会有潜伏的政敌露出獠牙的。一直想与诸葛恪争权的孙峻便抓住机会,跟孙亮说,诸葛恪意欲谋反。

同年十月,孙峻和吴主孙亮定下计策,要在宫廷宴会上把诸葛恪给办了。一波三折,虽然诸葛恪赴会前后都有点惊魂不定,还在进宫的时候收到了散骑常侍张约、朱恩等偷偷写给他的小纸条,但最终还是被骗入宫,被孙峻斩杀。

诸葛恪死时,年仅五十一岁。其长子诸葛绰先前因与鲁王串通获罪,已被诸葛恪毒杀。次子诸葛竦为长水校尉、幼子诸葛建为步兵校尉,听说诸葛恪被杀,赶紧拉着老母亲逃命去了,结果均被孙峻给追杀了。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都被杀。

咱不知道大家看完诸葛恪的一生,是什么感想?这个人,你不能说他不聪明,也不能说他很坏,更不能说他没有点实干才能,但是他最后恰恰活成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去笑话他那个模样了。

其实追根溯源,诸葛恪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他和我们当下那些喜欢到处不明所以地玩梗、抖机灵的人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诸葛恪首先是不了解自己的生态环境的。江东集团是一个什么团体?是一个什么氛围?是一种什么文化?它跟周润发电影里的和平饭店是一个味道,我不在乎你的过去,我也不关心你的未来,但是你们在这待着一天,你们就得守我们孙家人的规矩,要做我们孙家人的良民,否则,谁来都不好使。

而且这种平台的老板一半都有点神经质,汉末诸侯中,在琢磨人这一块,孙权或许是仅次于袁绍的存在,这货别看他对外作战不行,但是搞内部算计人那一套,他几乎是无敌的存在。

你诸葛恪父子就是一个外来户,说白了,就是孙权手里的一颗棋子,你得瑟个啥劲呢?你舔着个大脸使劲舔孙权,你会有好下场吗?你看看孙权对江东的那些老臣,包括他自己的老师张昭,包括功勋卓著的吕蒙、陆逊等,他对谁推心置腹了?清一色是解手纸的待遇,用完就丢。

你还谁都拦不住地要去自我证明,别人干不了的事情你都能干,就你牛?你爹为什么说你会害了你全家?原因就在这,你特么哪天证明不了自己的时候,你就是一个死!

其实抛开这些东西,我们也没有必要过于去指责诸葛恪,他其实在本质上,很多时候是真把他自己当成他叔叔诸葛亮看待了,他认为他叔叔诸葛亮在蜀国干的那摊子事,他在吴国也能干得成。但是,孩子,你比你叔叔不知道差了多少条街,谁给你这迷之自信呢?

伐魏,可不可以伐?可以;应不应该伐?应该。但这能代表你诸葛恪接连伐魏就是正确的吗?你得根据你自身的能力、国情、条件、机会、阻力、风险这些因素去做通盘考虑,而不是你想干的事情就一定要干。这是一种病,得治!

咱们现在有很多孩子,其实基本上也就是处于诸葛恪这种状态,有一定的想法也有一定的能力,但就是不知道合理地去实现自己的欲望,看到别人干成了的事或者自己想干的事,就九头牛都拉不回要往里面扎,最后害人害己。

江湖险恶、人心复杂,很多事情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江东那帮人,你诸葛恪根本就没弄明白,你看看他们,打防守战是不是堪称天下第一,汉末三大战役,他们参加两场都赢了。但是进攻战呢?基本上是到处丢人现眼!为啥呢?因为人家人心不齐,压根就不想打出去。

你诸葛恪要真是因为身在局中而看不清,你可以看看刘表和他的荆州嘛!你说刘表的荆州不能打,他们不照样弄死了江东猛虎孙坚;但你说他们能打,曹操一南下,他们立马投降了。为什么呢?中坚力量的态度和决心决定了这些嘛,那些本土士族在不伤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他凭什么跟你去拼命呢?

总而言之,诸葛恪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不成熟的管理者,他对管理的核心要素——资源的合理调动与分配,其实是一知半解的。

我们在解读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一定要引以为戒,不要觉得你账上的那些明面的资本和资源,都是你可以随意调动和支配的。更不要觉得你的下属会无条件与你同心同力、共进共退。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学会给自己和他人留有一定的余地。

0 阅读:26
评论列表
  • 2024-01-23 23:59

    诸葛亮兄弟二人都是预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