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在汽车“缺芯”风口,纳芯微成功上市,成为“科创板车规芯片第一股”。但当时,纳芯微进入汽车行业才2年,汽车业务占比只有10%,在招股书中,甚至将车规芯片业务列为重要的风险进行提示,但这没拦住股价和营收高歌猛进。
2024年,汽车行业不再有人谈论“缺芯”,国产化和出海成了新的热点。国产芯片产业经历疯狂的泡沫后回归理性,用纳芯微CEO王升杨的话说,“国产半导体到了静水流深的阶段”。
上市2年后,纳芯微的汽车芯片业务做的怎样了?有哪些新的思考和动作?11月20日,智车星球在纳芯微新落成的苏州总部大楼,与纳芯微CEO王升杨、CTO盛云、COO王一峰,展开了深入的对话。
1
—
在“卷”的市场做一个创新者
11月14日,我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在王升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置信又让人振奋的数字,“我们看到汽车新能源化和智能化在加速,市场上有非常多的新机会,芯片的使用量也在大幅增加。”
但这不是一件绝对的好事,在“卷”字面前,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整个市场现在一边是火焰,一边是冰霜,大家都在一个又爱又恨的状态里。”
这点,在纳芯微最新的业绩表现中也有所体现。今年前三季度,纳芯微的总营业达13.66亿元,同比增长36.49%。
从三大业务的占比走势来看,纳芯微正在按着既定的路线稳步前进,汽车电子业务的营收占比已经达35%。
这一方面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市场总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是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拉动了车规级模拟芯片的需求。
对于纳芯微本身,其车规芯片产品也从汽车三电、热管理、智慧照明系统等场景,扩展到了车身、智能座舱、整车域控、底盘安全等领域。
尤其这样的扩展,是从国际Tier1身上突破,意义更为重大。
比如此前与大陆集团在轮速传感器上的合作,是大陆国产化的一个代表性项目,也基于此,纳芯微展现出超出客户预期的交付质量和交付速度
而在刚过去的10月,纳芯微再次与大陆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汽车压力传感器芯片,这次的合作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将基于大陆集团的下一代全球平台进行研发。
“我们期待未来汽车电子领域的占比能进一步提升。”王一峰说道。
不过,营收虽然在上升,但纳芯微的赚钱能力并没有同步提升。
对此,纳芯微CEO王升杨坦言,在当前市场高度竞争的状态下,纳芯微确实从价格端承担了非常大的压力,压力的来源主要是与海外巨头在价格上的竞争。
“过去的汽车芯片领域,对于海外巨头来讲是非常高毛利又非常稳定的市场。我们作为国产芯片公司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去获取市场份额的时候,一定会迎来反击,这个反击现在看起来是非常猛烈的。但正因为卷,我们才有了机会。”
△纳芯微CEO王升杨
这样的情况,纳芯微有所预期,也有应对策略。
首先,是努力守住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纳芯微2024年Q3出货量,相较历史最高点增长了约50%。
其次,是要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数据隔离芯片品类作为纳芯微的代表产品,目前无论是技术、工艺、市场表现已经是国内的TOP级别。
“但这不是终点,我们还在开发第四代数字隔离工艺平台,新平台会把隔离的性能表现以及成本表现推到下一个高度。”王升杨说道。
同时,产品策略的侧重也会有所转变。
过去汽车芯片国产化大部分做一些原位替换,也就是pin to pin替换。随着某些领域芯片的国产化已经到达一定水平之后,逐渐过渡到去做一些差异化、创新性、甚至是一些定制类的产品。“怎么样做好这类产品,对于国产芯片公司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这是从我们的视角目前看到的一些可以努力的方向。”
此外,纳芯微还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产品边界,联合芯弦半导体(ChipSine),推出“NSSine”品牌,以及实时控制MCU产品NS800RT系列。
2
—
进军MCU,挑战TI C2000
芯弦半导体是一家专注于“汽车与能源”电控专用“嵌入式处理器”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核心团队源自于华为海思、瑞萨等,产品主要包含高性能实时控制MCU、高可靠性车规MCU、嵌入式功率SoC,可应用于汽车电子及泛能源领域,与纳芯微的战略市场高度匹配。
此外,纳芯微还是芯弦的投资人。
此次双方共同推出的实时控制MCU产品NS800RT系列,通过更加高效、功能更强大的实时控制能力和丰富的外设,使工程师能够在光伏/储能逆变器、不间断电源、工业自动化、协作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大/小三电、空调压缩机等系统中,实现皮秒(万亿分之一秒)级别的PWM控制,从而显著提升系统运行精度和效率。
举两个实际应用场景,这类MCU芯片能帮助电动车实时调整电机转速和动力输出,比如你踩油门时,它能迅速判断需要多少动力并准确提供,确保加速平稳、耗电更省。
再比如更常见的空调,它的核心控制器中就会用到这类MCU芯片,实现实时监测温度变化,调整压缩机运转,既保持室温舒适,又减少电费。
简单来说,这类MCU芯片的作用就是快速反应+精准控制,帮助各种设备能实时响应并做出准确的调整。
对于纳芯微来说,想要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MCU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如果没有MCU,你很难跟客户去真正、深入地交流他的下一代应用方案应该如何演进。因为所有演进的主要逻辑都是围绕着主控进行的。”盛云解释道,“而且我们不光是要把MCU的业务打造成功,也要在应用方案上实现迭代开发,从整个生态链的构建上去打造一个能跟随客户进化的、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纳芯微CTO盛云
目前,这个赛道上TI(德州仪器)的C2000是绝对的王者,可以说一家独大。即使在过去最缺芯的时候,也没有多少客户真的能把C2000换下来,这是一款用户粘性非常强的产品。
但正因为粘性过强形成垄断,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不少客户反而愿意开启国产MCU主控芯片的测试道路。
于是,纳芯微抓住了这个机会。
目前,NS800RT系列产品已经在很多不同行业客户进行系统测试。
△NS800RT系列产品评估板
“无论是从产品性能、功能定义、还是产品当前的成本分析看,我们的产品完全不输市面主流产品。”王升杨说道。“而且我们的产品从定义之初就非常清楚,是针对哪些产品、哪些应用以及哪些客户,是完全应用导向的产品逻辑。因此,我们对应用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产品会更适合特定行业应用的需求。”
3
—
三步走,实现全球竞争力
除了新的成绩和新的产品,纳芯微还在“出海”上取得了进一步的成绩。
根据财报,纳芯微2023年的总营收中,境外收入占比已经达到了12.35%。
同时,已在日本、韩国、德国等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完成了海外销售团队的搭建,以达到快速响应海外客户对“多元化供应链”的诉求的目的,从而构建自身竞争优势。
从过往历史来看,全球半导体市场已经被美国、德国和日韩主导多年,作为后来者、外来者的纳芯微,为什么不借着国产化的东风先做好国内市场,赚到国内的钱,而是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
在王一峰看来,这件事,和当初纳芯微选择隔离芯片赛道和投入汽车行业两个转折点一样重要。
“看看目前全球排名前十的半导体企业,没有一家不是全球性经营。如果只经营中国市场,天然就只有全球市场的1/3,在这种情况下去跟全球的竞争对手做全面的竞争,势必没有更强的优势和话语权。”
想要成为行业领导者,面向全球是纳芯微的必经之路。
为此,纳芯微规划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local for local,这里主要指服务海外客户的本地化需求。
“对于国产化的需求,海外客户更为强烈,因为他们面向中国市场,需要快速降本,同时还希望寻求一些差异化优势。这就需要芯片企业的高度配合,如果找海外芯片公司,这几乎不可能,所以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机会。”王一峰解释道。
第二个阶段是local for global。该阶段需要拓展到全球的车型和项目中去。
“这时候会遇到很多挑战,比如全球体系要重新做资质认证,决策链条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最后要走到global for global,也就是在海外构建支持客户的能力,甚至在海外构建研发能力。
“本土化、就近化去服务客户,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最后要实现的目标。”王一峰说道。
4
—
最好的时代
沿着时间的脉络去看纳芯微的发展,“运气”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2015年把汽车电子作为重要战略方向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远没有到爆发阶段,缺芯更是没人能预知的未来。
当国产车规芯片需求爆发的时候,纳芯微的产品已经准备就绪,于是,顺理成章地接下了这泼天的需求。
“我们很幸运,恰恰好赶上了这样一个大时代变革的机会窗口,比我们早10年的人没赶上,比我们晚10年的人估计也赶不上。”王升杨毫不避讳这其中的时代机遇和运气成分,这句话里,透露出一种清醒的自知和对时代机遇的感恩。
然而,运气从来不是成功的全部,顺应趋势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突破。
纳芯微努力突破的路有两条:
首先在汽车行业建立起产业门槛。
汽车行业对产品的要求是既好又便宜,这听着很矛盾,但这本身就是一道门槛,意味着有大量的投入和 knowhow。
“持续对质量体系的理解,持续去做产品的升级迭代,甚至持续一段时间内的不赚钱,最后才可能把产业门槛给建立起来。”王一峰说道。
△纳芯微COO王一峰
另一条路径,就是在产品侧,必须要从pin to pin、me too类的产品走向创新。
也就是说,国产芯片,不能只做市场上的追随者。
“追随,意味着产品永远会比头部企业晚一代,永远是同质化产品。别人要打你的时候,一方面可以推出新产品,另一方面可以降价。所以我们不能一直按照这样的商业逻辑做事。”
在王升杨看来,发现市场机会、定义产品、研发产品、投入市场验证,这条正向研发的道路一定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
这是不大容易的事情,但对于纳芯微而言,从“赶上大时代”到“定义大时代”,他们已经走在了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