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编辑:淩轩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乌克兰的“动力沙皇”马达西奇,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也曾经叱咤风云,本来代表中乌合作希望,却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了一片废墟。
而当时,它还想要占中国的便宜,可没想到倒欠中国45亿美元的赔偿款,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航空业的核心—●
这要从苏联解体后开始说起,曾经辉煌的苏联航空工业被肢解,乌克兰继承了其中重要的一块——马达西奇公司。
这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企业,精通高端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其产品曾经畅销至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人们誉为“苏联航空业的核心”。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乌克兰经济的持续低迷,马达西奇公司也陷入了困境,急需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这时,中国的公司向马达西奇公司伸出了合作的手。
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马达西奇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正是中国企业所需要的。
2016年,中国的一家企业天骄公司,与乌克兰的发动机制造商马达西奇公司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根据这份协议,天骄公司有意购买马达西奇公司56%的股权。
这对于双方来说,似乎是一个双赢的局面:马达西奇公司可以获得急需的资金,而中国企业则可以引进先进技术,提升自身实力。
尽管这次合作看起来非常完美,但它实际上潜藏着巨大的危险。
乌克兰位于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其国内政治形势一直不太稳定。
随着中乌合作的深入,西方国家开始对乌克兰施加压力,试图阻止中国企 业收购马达西奇。
他们担心,中国一旦获得马达西奇的技术,将会迅速提升自身的航空发动机水平,威胁到西方国家的利益。
西方国家的介入,乌克兰政府的态度开始出现变化。
2017年,乌克兰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决定不让中国的企业把钱投到马达西奇这个公司里。
2021年,乌克兰政府决定将马达西奇公司收为国有,这一行为违反了之前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协议。此外,乌克兰政府并未对中方企业因收购失败而遭受的投资损失给予赔偿。
面对乌克兰政府的背信弃义,中国企业被迫走上了国际仲裁的道路。
乌克兰政府一直找各种借口拖着不走仲裁流程,到现在也没拿出一分钱的补偿。
而曾经辉煌的马达西奇公司,则在失去中国投资后,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马达西奇公司位于扎波罗热市的工厂遭到俄军导弹袭击,损失惨重。
对此,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马达西奇公司作为乌克兰的“战略企业”之一,遭受了俄军的“恶意攻击”。
这一看似控诉战争残酷性的表态,却被外界解读出了另一层意味:马达西奇已经“名存实亡”,之前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协议自然也就成了“废纸一张”。
乌克兰政府似乎想借俄乌冲突的“东风”,将拖欠中国企业的45亿美元赔偿金一笔勾销。
然而,中国企业并没有就此罢休,依然坚持向乌克兰政府索赔。
毕竟,马达西奇公司是否真的被彻底摧毁,外界尚无从得知。
即使工厂遭到破坏,乌克兰政府也难辞其咎,毕竟是他们单方面撕毁协议在先,导致中国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
马达西奇事件,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也让中国政府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涉及核心技术和国家安全的领域,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别国身上。
而中国企业在这场合作中也损失惨重,不仅数十亿美元的投资打了水漂,而且还失去了一个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宝贵机会。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博弈的影响无处不在,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要充分评估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做好风险防范,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航空发动机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有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要让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未来我们得更加努力地投入研发资金,夯实基础研究的根基,攻克那些高精尖的技术难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快达到自主可控的目标。
近年来,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培育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
中国的“太行”系列发动机已经自主研发成功,并且已经在歼-10和歼-11等多种战斗机上得到了应用。这标志着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垄断。
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不可能一夜间就实现。我们需要耐心等待,不能期望过快的结果。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努力。
信源:
“航发沙皇”马达西奇被炸毁,中国战机生产受影响2022-05-30澎湃新闻
乌克兰宣布国有化马达西奇,中企回应2022-11-09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