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随着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循环往复,当其指向西南的时候,说明已经到了四立之一的立秋时节。此时正值我国的农历七月左右,即公历的8月8日前后。立秋作为孟秋起始,历来被人们视为气候由夏入秋的标志。在传统文化中,立秋象征阳气渐消,阴气渐长的时期。此时万物你追我赶走向成熟。也正因如此,气候也将由酷热难耐转向秋高气爽。
在古代,人们将立秋视为龟甲上的纹路,用以预测秋后农作物的收成,所以民间有许多农候杂占的情形。比如,他们认为立秋当天如果打雷的话,那么冬季的作物将会面临十分严重的减产情况。如果立秋的时候天朗气清万里无云,那将会是五谷丰登万事大吉的年景。
有的地区还有反映立秋所处的不同月份会有不同含义的情形,他们认为如果是在农历六月立秋的话,农作物便会严重失收。如果农历七月立秋的话,那往后必然风调雨顺一片丰收景象。还有反映立秋时候风向不同寓意也不同的情形,如果立秋之前刮起了北风,那么秋后降雨将会非常频繁。如果北风在立秋之后才来,那往后可能出现大旱的情形。当然,这样的风俗还有,足见立秋是古人极为重视的日子。
因为古代是农耕为主,在没有先进科技的情况下,自然气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立秋时,繁茂生长的农作物快速向成熟过渡,正是这关键时期决定着秋收的好坏。南方的大豆和中稻分别在此时结荚结穗,而北方的玉米、棉花、土豆茎块也都在立秋后分别吐丝结棒、结铃和膨大。古代农业是人们生存的根本,关注节气变化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异常气候带来的损失。
民间流传着许多农谚便是古人立秋时人文风貌的最好写照,题中俗语也是其中之一。虽然俗语的准确性早已不能同日而语,但俗语中的说法却让人回味无穷,那么题中俗语又有哪些说法呢?而今年立秋在头,古人又是怎样解释的呢?
俗语中“立秋在尾,热死老牛;立秋在中,七月穿袄”的说法理解起来并不复杂,通俗易懂正是俗语千古流传经久不衰的根源。顾名思义,如果立秋出现在七月下旬,那往后的天气依旧酷暑当道,“热死老牛”夸张说法正是古人对秋后酷热这种反常气候的写照。如果立秋在七月中旬的话,那秋后转凉时会迅速降温,即便是在秋季也将提前感受到寒冬的气候。
这种说法有道理没?实际上,在当时没有先进科技观察,这种说法的产生也在情理之中。立秋在七月下旬意味三伏中的末伏也会延后,出伏的时间更有可能持续到农历八月,加上气温的下降并非朝夕,炎热将持续更长的时间,虽不至于“热死老牛 ”,但让人煎熬却不为过。而立秋在中旬则往后寒冷的说法的由来则无从考据,多少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既有流传,想必当时当有一定的说法,只是现在佚失了。
今年农历七月初四立秋,按上文俗语划分是在七月上旬,也就是所谓的“立秋在头”。既然下旬立秋热,中旬立秋冷,那上旬立秋自然就是凉爽了。所谓“早立秋凉飕飕”,因为立秋来得早,出伏也早,处暑也来得早。作为暑热代表的"3暑”之一,处暑通常才是人们真正感受凉爽的节气。
总之,民间俗语妙趣横生,让人嚼之有味。但俗语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历史背景,当今早已今非昔比,将俗语视作气候预测的标准显然不合时宜,但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人文研究目标却是极好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