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书法,得晋人风韵第一人

笑笑雷家林 2024-03-16 13:30:46

贞观气象在李世民书法中的体现

雷家林

大唐李世民留存今世的基本上是碑拓,著名有《晋祠铭》、《温泉铭》这两者是行书,《屏风帖》,此为大草,另外还有《两度帖》、《怀让帖》、《使至帖》、《北边帖》,此四者为行书,《久婴沉疾帖》、《体履渐可帖》、《渐望平复帖》、《造船帖》,此三者为行草。此外还有少林寺题字,日本国收藏其对联书法。对联书法书唐太宗语:“主无独治,臣有赞明,箴规苟纳,咎悔不生。” 屏风藏日本正仓院。

我从四个方面来谈李世民的书法:贞观气象、融合二王、龙虎霸气、上善若水。

贞观气象

对于古代帝王书法,我们必须抱着敬仰的心情,虽然过了1911年,我们的心灵早已自由解放,但要写好古代帝皇书法,我最好把自己的心态调回到古老,如对至尊,这样,才可能把李世民书论写好,这是亳无疑义的。写之先,我已把旧唐书通读一过,事实上也读了《晋书》(晋书是唐人写,其实也隐含贞观气象。《新唐书》是宋文人的手笔,虽然言辞干净点,但原始资料仍然数《旧唐书》)但我并不马上写它,而是读读别人写的,感觉写得都差不多了,哦不,每个人都可以写出不一样的感觉,那么接着下来就是寻找自己的感觉,读《旧唐书》感到有意思的是马周和常何(因为元代散曲:“谁效常何”,常何对于我印象深刻),马周运气出奇的好,而常何又是太宗的大福人,玄武门那一关,也太悬,常何的站队让秦王最终接位,也奠定其书法之帝王气象,这一切都是连带的。得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难,如何守住天下长久,除了多士寔宁,再无他法,秦王招来十八学士,济济多士,包括十八学士在内的凤凰集于长安这个梧桐池,(形成一种君臣关系的朋友圈)他们在世民身边,影响他,从政治思想到文化艺术,都产生正面且高质量的影响,把各种功加持在太宗一人身上,而一人又散发体现在其书写的墨迹中,这就是所谓的王朝气象。前面说的马周,就是太宗皇帝通过常和网到一士,世民取士的手段也有点特别,让常何这种武夫来写一些管理天下的文章,问题是常何不善于此,但穷马周遇到常何,这个天下的风云际会,就是这么的奇妙,既然小马是穷读书人,请马周当枪手也成了常何得意的事,后面的情形我就不多写。世民读马周的好文章只是一斑,这天下佳士与其文章,太宗基本读过,不仅治理天下有了底,而且我相信这些绅士写文章时,如对至尊,书法的水平也会高水平的发挥(以前都是用毛笔写文章),也会养育一下爱书法的皇帝之眼,这个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想想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书法展览,这种成了大统领的一个独享。一篇文章应当是三合一,治理方略,文学水平,书法风格三合一,三者同时影响唐皇帝。(按太宗皇帝自己说法: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这个只是说的虞老师一人的情形,但大部分绅士文章就是我说的三合一),风云际会的贞观之世,也是上天特别的眷顾。人们对大宗皇帝的非议体现在兄弟相残和个人生活上,但这两个在1911年前是很正常的,其中接大位是关切天下的安全长久,只能在家族中作出牺牲,至于私生活,个人隐私,完全不关别人什么事,君王只要天下平安便可,别在其它方面过高的要求,也不现实。能开创一个长久而高度文明的王朝,就算至功至伟了。因为从历史的角度说,自从刘汉没落后,中原差不多是短命王朝,常常处于战乱中。这里还得说说的井田制时代的西周,人心敦朴,姬家的老大知道谦让,一人逃到边区吴越之地,那时人口又少,天下几百万人,这土地广大,自然不用过分争,在姜太公的帮助下,加东周有天下八百年,也可以说姬家的人政治素质好,但到郡县制时代就不行了,天下必争,不同家族要争,同家族也要争,刘家,曹家,司马家,杨家都争过,是那个时候的制度与形势使然。这种政治上的纷争属于家天下时代不可避免,那我们就不去管他,只是探讨李世民的书法。

融合二王

李唐取天下,少年世民功在第一,虽是次子,天意是天下归他,但他不是神,一切都靠自己努力,只不过有神助吧,得天下如此,书法事业亦如此,太宗书法不是过分讨论技法可以涵盖的,重要的是一个人兼有一个王朝的气象,这个看起来虚的东西,却隐含在他的笔走龙蛇之中,充满一种无穷的张力,这种张力属于视觉感觉上的,是他在书法的内擫与外拓的巧妙运用,是一种书法内部运笔意义:一张一驰,文武之道。关于内擫与外拓:我曾经写道:”通常把王羲之与王献之比较内擫外拓不同的用笔风格,但在同一作者中,两种风格会同时出现,对比一下王羲之的《姨母帖》《二谢帖》,《姨母》呈外拓用笔风格,多含隶意,较为平正,《二谢》则呈内擫用笔风格,多倾势,前者大气包举,后者清逸削瘦,后来书家中颜清臣倾向姨母,李邕则同二谢面 。(《王羲之书法问题二则》)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书法的风格,没有绝对性,是相对的,或者准确表达一下,就是大体风格上,大王内擫小王外拓,而学习二王的世民融合两者也是顺理成章的。晋之二王为世民推崇,有诸多因素在,书风的变革,时代的自由心灵状态(晋代风流),自身的能量,群体的烘托皆有关系,单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王询的《伯远帖》胜过《兰亭帖》却没法选入三大行书的行列,《兰亭》价值与诗韵风流相关,文章的哲理深度亦为之增色,超越创新是灵魂原因。在隶楷演变进展中,王羲之的先辈钟、张还有其老师卫夫人等人,便开始这个进展,到王羲之时,个人的天赋加刻苦完成了新书体的成熟,而他的儿子王献之巩固了这个声誉,小王亦不是大王的重复,草书的连绵写法及外拓的笔意同样反映其书法价值在创新二字,古典主义的书法典型总是超越前代提供新意思而足成。李世民书法宗二王,用笔外拓多小王意,书风纵横跌宕,凛凛有一种不可犯之风神,与其臣子严谨相比,更多一点率意,抒展,激情流溢,获观兰亭真迹后,得晋人神采,他人难有此等便利,王者书法李世民最雄杰,也是气质使然,世民远师二王近师虞褚,二个内敛二个外拓,融合李家的个人风格,虞世南与褚遂良两位书法老师是对于李世民书法的直接影响人,他们俩人正好也有内敛与外拓风格的总体风格加兼容。古人评"永兴真行如秀岭危峰,处处间起",其写《汝南公主墓志铭》有“聪颖外发,闲明内映。”句,用以评介其书法风格同样可以。李世民说: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曾经感叹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但世南死后,魏征推荐褚遂良接替世南成为世民的书法新老师,这也是君臣一体,事实上是一种延续,帝王的老师其实是绝对一流,两位加欧阳询为初唐三家,虞褚两人都学二王,也算与世民臭味相投,学生学到老师的或者主要是技法上的,而气象与风貌,只可能是自己的,君王的气象,臣子不会有,这样世民占了大的便宜。但我们看到的两位老师书法还是比较工致,以楷书与行书为多,而世民却在行书与草书上更多地显示出自己的自由度与特别的气象。

龙虎霸气

世民书法还并散发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觉之势。骨力骨气决定形势形态,兵家李世民看出核心的所在,故善鉴善学,蔡中郞《夏承碑》虽然篆意遗存,到底简洁多了,利于行写快速,蔡氏书骨气洞达,故得势。军事天才的李世民亦深谙书法之理,尚骨力而形势自生是也,卫氏的笔阵图中所形容的笔画全在一个势字,实际上军事争战成败全在一个势,如高峰坠石,不可阻挡,孙子兵法的原理渗入书道理论中,可以相参相得。骨气洞达的蔡邕其实是王羲之的祖师,到了王羲之这里演变成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仍然是龙虎雄强的气象,只不过增加了逸气,或者是柔弱婀娜的一面,骨气中的气与力意思相近,康南海云骨力洞达是也,气骨源于书者的内心能量。这里谈书法的力,都只是视觉的张力,所谓的力透纸背,只是一种言辞的表达,但绝对不是蛮夫之力,它必定是书写者内在的力通过手传导于绢帛,纸,墙壁等材质上,它会在视觉的感觉上呈现一种不同的气象,这个也是艺术欣赏微妙之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此语很有禅意,也能很好的形容每个观者的不同感觉。但首先是艺术品本身的质量散发成一种气象,才可能让观者感觉这种气象的存在。关于李世民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的理解。先看古人云:鹰隼之彩而翰飞戾天者,骨劲而气猛也;(宋.朱文长《续书断》)高峰坠石不可挡之势在地心吸力的作用,在地球内在的能量,故书家的内在精神能量加上后天练习影响其书法作品的张力,诸多壮夫在书法小道中,无意于佳乃佳,不凡的气质与经历在起作用 。世民在书法学习选择二王,尤其是大王,但实际的字象是融合二者,本身就有一种外拓的气场,他的这种风格在《體履漸可帖》、《漸望平復帖》、《造船帖》三帖表现得十分明显,杰出者写字,天分占尽主流,可掩技法之不足。气象一词,全因书写者本人内在的魄力而产生,在人也在天,天人合一,如有神助,缺一不可。

上善若水

秦王只活了52岁,当时盛名在外,天可汗,发迹也早,少年英雄,年纪轻轻就在马背上讨生活,下马后的最爱,就是手摹兰亭。他以为”秦皇锐思,不免兹山尘,汉帝穷神,终郁茂陵之草"(《温泉铭》)。这人只活得这么久,钱再多权再大都无用,要万古流芳,也就把字写好,把画画好,把诗文做好!诸位还记得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吗,这其实是个反话,壮夫们皆以为事业难持久,过眼云烟的东西,所以他们对小道十分上心,张力可以延到后世千年,这样天子骨子里更看重诗文书法,用心甚勤,当然不关是唐天子,连清帝也拼命作诗万首,虽然不及张若虚一首,但也泄露天子们内心所想:小道不小。 正如曹丕《典论·论文》说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楷夫兄提醒我有这么一段,当然这是曹丕还没接大位时写的文字,但基本上从皇帝到平民都知文章与书法可以流传百世)帝王好文艺在家天下时代有特殊的意义,有一种无声的感召力,也是上善若水的力量,是对武力的一种补充,共同维持王朝的久安。除了存世的作品外,我们还知道了一些后世大臣收藏世民书法,是写文书的方式流传下来,在书艺上对后世的影响。另外还有飞白书,同样值得关注,这些飞白书不脱晋人风味,保留汉隶的蚕头雁尾之笔,显得十分飘逸潇脱。他的这种飞白风格又与武则天沉着修饰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见拙文《李世民武则天飞白书,谁更高手》)

附李世民书迹资料:大和中,令问孙彦芳,凤翔府司录参军,诣阙进高祖、太宗所赐卫国公靖官告、敕书、手诏等十余卷,内四卷太宗文皇帝笔迹,文宗宝惜不能释手。其佩笔尚堪书,金装木匣,制作精巧。帝并留禁中,令书工模写本还之,赐芳绢二百匹、衣服、靴笏以酬之。(《旧唐书》李靖卷六十七 列传第十七)太宗尝以神笔赐周飞白书曰:“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旧唐书•马周传》)《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记载:“则天以方庆家多书籍,尝访求右军遗迹。方庆奏曰:“臣十代从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唯有一卷见今在。又进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则天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 (雷氏按:武则天获观王羲之书迹多于太宗皇帝,因王方庆家留有一卷没献出,太宗、则天两人同好大王书。)

©本文版权归 雷家林书画 所有,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补充资料:未写进正式博文的文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