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王安石: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鄛人七十漫多奇,为汉敺民了不知。谁合军中称亚父,直须推让外黄儿。
范增是居巢今安徽巢湖西南人,平时在家,好出奇计。陈胜大泽乡起义时,他年届七十。不久,项梁率会稽子弟兵渡江而西,成为反秦斗争的主力,范增前往投奔,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反秦事业。
范增和项梁相会于薛地。当时陈胜已被杀害,张楚大旗已倒,反秦斗争陷于低潮,项梁、刘邦等义军首领正相会于薛地,商议挽救时局的方针和策略。范增的到来适逢其时。
范增见到项梁等将领,首先分析了陈胜所以失败的原因。他认为,秦灭六国,楚人的仇恨最深,人们至今还怀念被秦人冤死的楚怀王,因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是有道理的。而陈胜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不立楚王之后而自立,不能充分利用楚国反秦的力量,导致其势不长。接着范增论证和提出了反秦的策略,他认为项梁渡江以来,楚地将领纷纷前来依附,就是因为项氏世代为楚将,人们以为他能复立楚国社稷。他建议应该顺从民众愿望,扶立楚王的后裔。项梁等人毅然接受了范增的提议,找到了在民间替人放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复立为楚怀王,草创了楚国政权。
但是,范增给历史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不是他的足智多谋,而是被项羽抛弃,最后孤独一人,凄惨地离开项羽队伍的背影。范增离开不久,根据《陈丞相世家》的记载,是“未至彭城而死”。显然,他死在归乡的路上。范增悲剧的一生,就这样画上句号。
范增的悲剧,因为汉高祖的一段具有总结意义的发言,两千年来几乎形成盖棺定论。《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楚汉之争结束之后,汉高祖君臣讨论胜败原因,汉高祖认为大臣高起、王陵的发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然后说道: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把自己善用“三杰”与项羽不用范增对照起来,认为这是胜败关键,形象确实鲜明。从此以后,讨论楚汉战争胜败得失,刘邦善用人才是得,项羽不善用人是失,这就成了基本结论,最为关键证据便是范增的弃用。
不过,在《史记》的记载中,我们还看到了另外一种原因,项羽弃用范增,与刘邦集团的离间计大有关系,而建议和实施这个计策的都是陈平。公元前204年,楚汉战争正酣,刘邦集团在侧翼不断取得胜利,但在主战场,始终都是项羽更占优势。尤其是刘邦在荥阳长期遭到项羽的围困,粮道被切断,“汉军乏食”,刘邦计无所出,差点听从郦食其的建议,重新分封六国之后。此计被张良否定之后,汉王再出新计,企图用缓兵之计求和。“请割荥阳以西和,项王不听”。用割地的办法换取和平,但遭到了拒绝。
据《项羽本纪》,这个计策差点成功,因为项王本人已经同意了,但是亚父范增反对,跟项王说:“汉王眼看就不行了,你今天同意,一定会后悔。”结果,项羽听从了范增的主张,刘邦的计策再次落空。《高祖本纪》于是写道:“汉王患之,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闲疏楚君臣。于是项羽乃疑亚父。亚父是时劝项羽遂下荥阳,及其见疑,乃怒,辞老,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而死。”
公元前204年4月,一路郁闷的范增将至彭城,背上生毒疮发作而死。民间传说范增是诈死,实际上已经乘着石船来到今属浙江省天台县的九遮山,隐姓埋名居住在山洞中,为民治病,造桥铺路,方便行人。但他依然关心国事,当项羽自刎乌江消息传来,他大哭:“竖子不听吾言,终有今日!”于是人们知道他就是范增,他却说“范增早死彭城,哪里会到这里来!”不久人去洞空,不知所终。
巢县旧志记载,巢县城东南十里有亚父山、亚父冢,现有亚父街道办事处。《史记集解》称:“亚父冢在庐江(郡)居巢县郭东,居巢庭中有亚父井,历民皆祭亚父于居巢庭上。长吏初视事,皆祭然后从政。后更祠于郭东,至今祠之。”
亚父范增死前曾经念过一首诗:
凤兮
凤兮凤兮!翱翔于九天,天地何窈寮!
凤兮凤兮九天之翼,日月为之遮挡!
凤兮将暮,凤兮凤兮归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