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没有注意到孩子放学回家后越来越不爱提起学校的事?每次问起学习情况,孩子总是敷衍几句,甚至连最爱的课外书都不愿意碰了。原本该是欢快的学习时光,却被一份看不见的沉重压在肩上。每天面对书桌,他似乎变得越来越疲倦无力,眼神中再也找不到往日的好奇和专注。
作为父母,看到这样的变化,您一定是又焦虑又心疼。试过鼓励、试过监督,甚至在焦头烂额的情况下不自觉地加重了语气,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不但没有改观,反而更抗拒学习。这时候,您或许会问自己:我还能做什么?
毛昕辰老师,一位专注于提升孩子学习能力的专家,曾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帮助无数孩子走出厌学的迷雾。她一直强调,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的引导和陪伴是关键。接下来,我们不妨一起来探索,如何在这种困境中,用更温暖、更有力的方式,帮助孩子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与自信。
1. 理解孩子的内心,不急于“纠正”
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去寻找问题所在,或者试图快速“纠正”孩子的态度。但其实,比起立即采取行动,理解和倾听是更为重要的第一步。孩子的厌学情绪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背后可能藏着许多复杂的感受与压力。他们可能觉得学习任务繁重,或者觉得自己总是“跟不上别人”的步伐,从而对学习逐渐失去了信心。
这时候,家长可以试着去创造一种轻松的对话氛围。比如在散步时或者在饭桌上,随意地问问孩子最近的感受,而不是直接谈论成绩或作业。您可以问:“最近在学校有没有遇到什么让你困扰的事呢?”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孩子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感到被质疑或批评。
2. 别把学习问题简单归结为“不努力”
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成绩下滑或学习态度消极时,容易把问题归因于“不努力”、“懒惰”或“逃避”。但实际上,厌学并不等于懒惰,而更多是一种心理负担的外在表现。孩子可能感到学习毫无意义,或者即便再努力也看不到进步。这种无力感反而让他们想逃避课堂和书本。
我们可以试着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比如,家长可以通过分享自己小时候在学习中遇到的挑战,告诉孩子学习并不是一个“无底洞”,而是有可能找到出口的旅程。同时,可以和孩子一起设定一些小目标,让他们在逐步达成的过程中重拾自信。
3. 创造正面的学习环境,给予更多认可
在教育中,表扬和鼓励往往比批评更有效。很多时候,家长只在孩子做错事时才给予反馈,而忽略了他们努力和进步的时刻。其实,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值得被看见和认可。
比如,孩子在某次测验中虽然没有考出理想成绩,但他可能某些题型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与其直接指出不足,不如先从这些进步着手:“我看到你这次填空题进步了很多,说明你的努力有了成果。”这样的认可能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他们的努力是有意义的,值得坚持下去。
除此之外,营造一个轻松的家庭学习氛围也同样重要。如果每天都在学习成绩的阴影下生活,孩子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您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设计一个学习计划,确保每天有合理的休息时间,并且让孩子有参与感。这样,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4. 给孩子一个释放情绪的出口
孩子厌学的背后,可能不仅仅是对学习本身的厌倦,还可能伴随着其他情感,比如压力、焦虑或挫败感。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及时释放,孩子很可能将它们转化为对学习的逃避。所以,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释放情绪的安全空间。
这时候,您可以鼓励孩子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通过绘画、运动或者和朋友聊天,来排解内心的压抑。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玩物丧志”,认为一切课外活动都是浪费时间,但事实证明,适当的放松和发泄反而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集中精力投入学习。
5. 调整期望,允许孩子有情绪波动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很多家长不自觉地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而当这些期望未能达成时,孩子容易因此感到压力倍增。这种压力一旦积累,往往会演变为厌学情绪。
作为家长,调整对孩子的期望是帮助孩子克服厌学的重要一步。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不可能每一次考试都能达到顶尖成绩,也不可能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学习是一场马拉松,不是一场短跑。所以,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时,家长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允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调整、再前进。
6. 让孩子感受到被无条件地爱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孩子无论在学业上如何表现,他们都希望得到家长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厌学情绪的背后,可能还藏着孩子对被家长“否定”或“抛弃”的担忧。所以,无论孩子成绩好坏,家长都应通过行动和语言告诉他们:您爱他们,不仅仅因为他们成绩优秀,而是因为他们是独一无二的、值得被爱的个体。
当孩子感受到这种无条件的爱时,他们往往会更愿意面对自己的问题,并且逐步重拾对学习的兴趣。因为他们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长永远是他们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