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百济白江口,唐朝海军13000人战船170艘与倭国水师4万人1000余艘战船合战,一战将大化改新后日趋膨胀的日本打回原形。这就是史称白江口之战的中日第一战。日本经此一战学会了做人,从此开始全盘照搬中国,一直到明朝中后期,中日之间再无国战。
日本这个民族,基因里缺乏战略定力,向来是给点颜色就想开染坊。而6世纪末的日本处于飞鸟时期,正逐渐从奴隶社会的部民制度向封建社会过渡,天皇权力逐渐集中,国力开始上升。隋大业年间,倭国推古女皇给隋朝的国书中以“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起始,态度极为不恭。7世纪初,中大兄皇子诛灭苏我氏后,依靠一批归国的遣隋使开始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日本的野心也慢慢开始显露。
此时的东亚大陆,唐朝联合新罗正逐步清除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势力,以便今后南北夹击高句丽。在唐罗联军的压迫下,百济不断向日本求援但终究无济于事,公元660年,百济灭国。日本朝廷为争夺朝鲜和恢复死去的威信,解决国内反对派的威胁,决定举全国之力出兵朝鲜,挑战大唐王朝。
朝鲜白江口,亦称白村江, 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历史上河口地区水况复杂,大型船舶在不了解水文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因为潮汐或者水流走向而出现搁浅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公元663年,唐倭海军在白江口遭遇,大战随即爆发。唐军大将刘仁轨率水军战船170艘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国水军千余艘也绵延驶至。宽阔水面上,唐、倭两路水军对峙。 双方合战。唐军因兵少取守势,列坚阵据于江口,倭舰依靠数量优势四度冲击唐军阵列,但因倭人不通水文气象,而且船只吃水较深和船舵设计缺陷,并不适应河口作战,因而无功而返。在最后一次进攻中,倭船遭遇潮汐,而陷入混乱与搁浅。唐军趁势出击,利用船体更为灵活,设计更为精良的海鹘船,绕过倭船然后于上风处发射火箭或抵近顺风火攻,倭船“舻舳不得旋”,被焚毁击沉400余艘,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此役,倭军被阵斩上千,其余溺死者无算,尽皆沉于白江口水底。 海军大败,百济陆军也抗不住唐新联军的进攻。扶余丰逃亡高句丽,周留城内拒守的百济王室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兄弟率城内守军、士女以及未被杀死的倭军兵将,"一时并降"。
《旧唐书·刘仁轨传》中记载:“仁轨乃别率杜爽、扶余隆率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会陆军同趣周留城。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日本方面的记载更为详实,《日本书纪》云,“大唐军将率战船一百七十艘、阵烈于白村江。戊申、日本船师初至者与大唐船师合战、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坚阵而守。己酉、日本诸将与百济王不观气象而相谓之曰、我等争先彼应自退。更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旋。”
白江口之战是中日历史上作为国家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以日本惨败收场。在亲身被唐王朝教做人之后,日本开始全盘中国化,从大唐的律令税制到城市建筑,从诗词乐舞到饮食茶道无所不学。几乎与“明治维新”与二战之后的日本脱亚入欧别无二致。纵观世界历史,偷师偷到如此不顾脸面,发达后又反噬母文化的当真很难再找出第二个。“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日本民族真不愧是世界民族中的真小人